轨道交通枢纽个体乘客流线组织研究

轨道交通枢纽个体乘客流线组织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也随之增大。与此同时,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此种背景之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较为关键构成结构之一,它有着运量多、频率高和效率强的大优势。而轨道交通枢纽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一个总把客运服务和客运组织作为运营中心任务且辐射效应较大的节点;与此同时,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客流流线组织状况,不仅能对枢纽站客运能力进行衡量,而且也能评价城市交通现代化程度。乘客,在日常的枢纽站运营中,乘客是其主要的活动主体,而这一主体的种种交通行为对客流的顺畅、安全和高效率聚散和流动影响重大。故为提高城市轨道枢纽的营运能力,对乘客这一主体的微观行为进行研究,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富有成效的客流流线组织方案十分关键。针对一些数据需求,如乘坐人对进出站方式的抉择、乘客的步行速度、频率和不负和个人空间等,并行采取人工观测以及视频采集两种方法,设计较为详尽的数据采集方案,采集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乘车人外出行为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众多的观测数据予以加工处理,研究处于同一枢纽内使用不同设施的乘客行为特点,也研究了处于使用同一枢纽内部同一设施但处在枢纽不同位置的乘客行为特征,结果显示乘客的步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且基于这一正态分布前提,文章还建立了乘客的步幅-步频-步速-步幅空间模型。还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步速-个人空间关系模型,分别是枢纽内通道的步速-个人空间关系模型、下行楼梯步速-个人空间关系模型和上行楼梯处的这一模型;探究了影响乘客在进出站时对自动楼梯和楼梯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表现出了不同的交通特性。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时空特性和上述数据分析结果,逐一探讨枢纽内的客流运动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最终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流流线组织方案体系这一适用于微观环境下的组织方案;同时,基于客流流线有关组织原则,利用前面建立的分析模式,对如何布局轨道交通枢纽内的环境、如何组织和优化客流流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的最后,总结所研究的问题并指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以便提升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客流聚散能力,并完善其行为主体乘客的微观行为研究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关于乘客交通特性的研究
  • 1.2.3 关于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交通特性的研究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界定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和采用的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轨道交通枢纽内乘客交通特征
  • 2.1 乘客个体出行的特征
  • 2.2 交通特征参数
  • 2.3 小结
  • 第三章 采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行为个体出行行为特征数据
  • 3.1 分析相关的数据需求
  • 3.2 比较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
  • 3.2.1 视频采集方式
  • 3.2.2 人工观测方式
  • 3.3 设计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案
  • 3.3.1 采集所需的数据类型
  • 3.3.2 选择适合的数据采集地
  • 3.3.3 确定数据采集对象
  • 3.3.4 确定数据采集样本量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个体基本特征模型
  • 4.1 分析乘客个体的基本特性
  • 4.1.1 位于通道中的乘客个体基本特性
  • 4.1.2 位于楼梯处的乘客个体基本特征
  • 4.2 步幅-步频-步速-步幅关系模型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乘客流组织及优化
  • 5.1 枢纽客流流线组织原则
  • 5.2 枢纽内空间环境与客流流线组织的配合及优化
  • 5.2.1 出入口与乘客流的配合
  • 5.2.2 通道与乘客流的配合
  • 5.2.3 乘客流和站厅的互相配合
  • 5.2.4 售检票区和乘客流的相配合
  • 5.2.5 站台空间和乘客流的相互配合
  • 5.2.6 障碍物与乘客流的配合
  • 5.2.7 无障碍设施和乘客流的相互配合
  • 5.2.8 自动扶梯、楼梯和乘客流的相互配合
  • 5.2.9 导向设施与乘客流的配合
  • 5.3 优化客流流线组织的核心
  • 5.4 满足乘客心理需求的枢纽内部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科研工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深圳机场地铁拟通穗莞港[J]. 广东交通 2008(04)
    • [2].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J]. 隧道与轨道交通 2020(02)
    • [3].东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站前广场复合化设计研究[J]. 建筑技艺 2016(12)
    • [4].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步行节点可识别性设计探讨[J]. 建筑与文化 2017(05)
    • [5].广州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17(01)
    • [6].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整合设计探讨——以北京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06)
    • [7].一体化发展策略下的轨道交通枢纽建设[J]. 铁道经济研究 2013(06)
    • [8].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9(30)
    • [9].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初论[J]. 智能城市 2018(02)
    • [10].广州市轨道交通枢纽用地开发模式研究[J]. 城市交通 2012(02)
    • [11].上海轨道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发展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04)
    • [12].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初论[J]. 建筑创作 2011(09)
    • [13].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核心问题[J]. 时代建筑 2009(05)
    • [14].贵阳市首座轨道交通枢纽车站方案设计[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14)
    • [15].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建筑设计[J]. 建筑技术开发 2018(22)
    • [16].浅析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J]. 智能城市 2019(03)
    • [17].空间、功能复合的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城一体开发解读[J]. 价值工程 2018(01)
    • [18].浅析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J]. 建材与装饰 2018(41)
    • [19].上海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关键问题研究[J]. 交通与运输 2016(06)
    • [20].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规划探索[J]. 规划师 2014(06)
    • [21].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功能配置及建设模式[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11)
    • [22].城际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内容与方法研究[J]. 江苏城市规划 2009(10)
    • [2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人员疏散仿真模型与实现[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S1)
    • [24].重庆轨道交通枢纽的消防设计研究[J]. 江西建材 2014(15)
    • [25].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行人仿真系统开发[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02)
    • [26].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轨道交通枢纽站设计[J]. 山西建筑 2008(11)
    • [27].站城一体化轨道交通枢纽及周边设计实践——以北京东站为例[J]. 城市建筑 2019(07)
    • [28].轨道交通枢纽人员紧急疏散技术现状及展望[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04)
    • [29].武汉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乘客主观集聚协调性分析[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09)
    • [30].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前广场整体性研究初探[J]. 山西建筑 2015(32)

    标签:;  ;  ;  

    轨道交通枢纽个体乘客流线组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