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头痛的精神及药物治疗36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1](2022)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文中指出近年来, 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 对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重新进行了修订。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 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指南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主要内容包括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 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等。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2](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杨星[3](2021)在《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四逆散是治疗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的常用方剂,属于导师临床中常用方剂,且疗效颇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认识,明晰其配伍制方之奥义;再通过收集导师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分析导师用四逆散加减临床用方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高建忠老师使用的四逆散加减临床医案453例,把数据分别录入Excel表格,针对医案中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四逆散加减的临床用方经验。结果:1.频数统计1.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占比5.52%,女性占比94.48%,男女比例约为1:17;(2)主要发病年龄在31~40岁,总占比31.57%,发病人群以中年女性为主;发作时间各月频率接近,以7月份相对较多,占比13.91%,2月份较少仅为3.09%。1.2症状分布情况:经过数据收集,症状主要表现在妇科疾病,频率最高的是月经量少(38.85%),其次是经色暗红(26.27%)、经期延后(24.28%)、月经血块(21.41%)、行经腹痛(18.98%);其他症状中频率最高的是便干(34.22%),其次是睡眠欠佳频率较高(24.94%)、腰困(18.54%)、乏力(16.34%)、口干(15.01%)、肢冷和胃脘不适频率均为14.13%。1.3舌脉情况:整理453例医案,发现:舌质以淡暗为主,占比40.62%;暗红舌次之,占比28.92%,暗舌占比17.88%;舌苔以白苔(58.06%)为主;脉象以复合脉象为主,其中脉细缓占比最大为49.23%,其次是脉细弦缓(16.78%),和脉细弦(15.45%),单一脉象所占比例较少,以脉缓为主占比9.49%。1.4用药情况:使用四逆散化裁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100%)、炒鸡内金(84.99%)、生甘草(82.56%)、当归(71.08%)、牡丹皮(70.64%)、枳壳(67.77%)、赤芍(53.20%)、焦山楂(48.79%)、党参(45.25%)、生白芍(42.83%);药物类别方面,以解表药(100%)为主,其次是消食药(84.99%)、补虚药(82.56%);联合方组方面,柴桂龙牡方使用频率最高,占比27.15%,其次是半夏泻心汤(16.56%)和温胆汤(15.23%)。2.聚类分析2.1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做聚类分析,得出5类组合,分别为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S2:口干、肢冷、胃脘不适、腰困、乏力;S3:睡眠欠佳;S4:便干;S5:月经量少。2.2针对频率排在前15位的药物做聚类分析,得出2类组合,分别为S1:柴胡、炒鸡内金、当归、牡丹皮、生甘草、枳壳、赤芍、焦山楂,此类药常作为四逆散常用加减药物使用;S2:鸡血藤、水红花子、青皮、瓜蒌、生白术、生白芍、党参,此7味药常配伍四逆散根据患者兼症加减使用。2.3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以及发病年龄频率排在前3的做聚类分析,得出3类组合,分别是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21至30岁;S2:睡眠欠佳、41至50岁;S3月经量少、31至40岁。3.关联规则分析3.1对使用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两药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有5项分别是:柴胡→枳壳、柴胡→牡丹皮、柴胡→当归、柴胡→生甘草、柴胡→炒鸡内金,置信度均为100%,支持度最高是炒鸡内金→柴胡和生甘草→柴胡,支持度均为100%;三药组合内,有三组置信度均是100%,分别为柴胡→牡丹皮、生甘草,柴胡→当归、生甘草,柴胡→生甘草、炒鸡内金;支持度最高的三药组合为生甘草→炒鸡内金、柴胡,支持度为84.989%3.2对症状进行关联分析,其中置信度最高的是经色暗红→月经血块,为62.887%,置信度在50%—60%之间的有月经量少→经期延后、月经血块→经色暗红、经期延后→月经血块、月经量少→经色暗红;另外支持度最高的两组是月经量少→经色暗红以及月经血块→经色暗红,支持度均为26.269%,支持度在20%以下仅有三组,为月经血块→行经腹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便干→口干。3.3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表明,置信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月经量少,为49.645%,支持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经色暗红,支持度为36.613%,其次是生白芍→胃脘不适、赤芍→胃脘不适、枳壳→胃脘不适,支持度均为36.384%。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疾病的医案整理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1.所治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或因气滞日久形成的气滞血瘀证和气滞血虚证,使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通郁,调整气机升降出入,并根据兼症加减健脾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四逆散加减适用人群,多以女性为主,且年龄段多在21至40岁之间。舌质以颜色偏黯的舌象为主,表现为淡暗舌和暗红舌,舌苔以白、腻苔较多,脉象多表现为细缓脉、细弦缓脉、细弦脉。3.使用四逆散加减时,气血并治,寒热并用,虚实兼顾,并肝脾同治,注重固护脾胃功能。4.根据伴随症状,运用联合方组,拓展治疗范围,提高疗效。四逆散的使用,应把握“郁”的基本病机,重视气机的升降浮沉,运用四逆散以“通”立法,疏肝郁、理肝气、畅气机,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并随证加减治疗。
王艳萍[4](2021)在《基于社区自我管理模式的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循证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祖国传统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全面系统地评价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热敏灸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效果进行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文献和临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文献研究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第5版中华医典、电子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等,并手动补充检索纸质文献和医脉通网站获取高血压的古今文献,检索时间至2020年12月31日,不限语种。两名研究者根据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重复筛选文献和数据提取,差异由第三方讨论和解决。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 Handbook 5.1.0评价工具对单个RCT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系统分析单个RCT的效应数据。异质性采用Cochran’s Q检验和I-squared统计量来衡量。基于临床经验进行四项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排除RCT中被认为是高偏倚风险的研究,并调整效应模型后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稳健性。发表偏倚通过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进行评估。同时开展热敏灸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多中心、实效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各社区招募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主要结局指标:血压(相对基线差值)。次要指标: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earsonc2、倾向性评分等多种分析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结果:高血压的症状在古代文献常表现为眩晕、头痛和心悸,病因多为风、痰、虚,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病机是肾阴不足,肝阳偏亢。系统评价合计纳入27项RCT,18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1)试验组可降低收缩压(MD=-5.55 mm Hg,95%CI-6.53~-4.58)和舒张压(MD=-3.27 mm Hg,95%CI-3.97~-2.56)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2)提高血压疗效(OR=2.78,95%CI2.03~3.82)及中医证候疗效(OR=3.42,95%CI2.12~5.51)。(3)降低中医证候积分(MD=-2.78,95%CI-3.59~-1.97)。(4)患者头痛(MD=-0.59,95%CI-0.76~-0.42)和眩晕(MD=-0.79,95%CI-0.98~-0.61)症状有所改善。(5)对失眠(MD=0.05,95%CI-0.21~0.31)和烦躁易怒(MD=-0.04,95%CI-0.19~0.12)作用不明显。(6)对血脂指标的影响甚微。临床研究共纳入767例患者(热敏灸组255例、对照组512例),完成26周随访。(1)倾向性匹配前26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热敏灸组收缩压(MD=-6.16mm Hg,95%CI-7.45~-4.86)和舒张压(MD=-5.12 mm Hg,95%CI-6.23~-3.98)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总分(MD-6.61,95%CI-7.97~-5.26)和各维度得分(生理维度MD=-4.08,心理维度MD=-0.74,家庭-社会维度MD=-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匹配后纳入368例患者(每组各184例),与对照组比,热敏灸组显着降低收缩压(MD=-5.11,95%CI-7.04~-3.19)和舒张压(MD=-5.14,95%CI-6.66~-3.62);患者生活质量(MD=-5.74,95%CI-7.53~-3.95)和各维度变化值均有差异,可改善症状。(3)随访期间,热敏灸组2例患者出现水泡,自行处理后水泡消失,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现有大量文献研究,已肯定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灸法能降低血压、提高疗效、缓解高血压部分的症状(头痛、眩晕),对血脂作用缺乏证据。鉴于文献质量,临床还需更高质量证据,用于支持临床决策。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推动热敏灸在社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更大地范围普及。数据分析结果提示:倾向性匹配前,热敏灸组均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匹配前,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变化不突出,生活质量改善的尚不明显;但匹配后结果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热敏灸安全性较好。
许梦白[5](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渠媛雪[6](2021)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的Delphi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及因子分析法,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常见证型专家咨询表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形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规范。方法:基于前期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结果,以聚类分析所建立的证型资料库中所有证型,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型专家咨询表,通过两轮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并根据Excel及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及因子分析法形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规范。结果:根据两轮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最终确定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常见临床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肺证、气血两虚证5种,中医治疗方面,气虚血瘀证治疗首选补阳还五汤,气阴两虚证首选生脉散,气滞血瘀证治疗首选血府逐瘀汤,痰湿阻肺证治疗首选温胆汤,气血两虚证治疗首选归脾丸。同时,二轮专家意见一致认为氧疗(高压氧疗、低流量吸氧法)、放血疗法、运动疗法可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结论:随着祖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中医诊疗规范化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尚缺乏一套合理的中医诊疗规范,本研究基于前期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以聚类分析建立证型资料库,根据资料库中所有证型,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型专家咨询表,通过两轮网络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整理数据后,运用Delphi法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法,初步形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规范。
李兰[7](2021)在《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病的中医发病病机和辨证治疗方法,评价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患者62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两组疗效比较来评估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试验共收集62例病例资料,治疗组共31例,脱落1例(失访),有效病例数30例;对照组共31例,脱落1例(退出),有效病例数30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头痛积分、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各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头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在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53.34%,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在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两组HAMA评分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0%,p<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治疗,在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5.在治疗期间,暂时未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解郁开窍止痛方具有疏肝解郁、祛瘀化痰的功效;2.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片能明显降低头痛指数,有效缓解头痛,减轻焦虑,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3.本次观察研究,解郁开窍止痛方在用药期间血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安全性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8](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刚丽丽[9](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林姗姗[10](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注册(注册号:IPGRP-2020CN083)。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问题,检索并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形成相应推荐意见,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方法1临床问题的构建基于PICO原则整理现有专家共识、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制定临床问题清单,通过专家调查形式确定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筛选结局指标并对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构建临床问题。2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2.1文献检索与信息提取根据临床问题清单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CHF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2.2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组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2.3证据合成与分析对疗效性指标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并采用Stata 15.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2.4证据质量分级基于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及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四个等级。3推荐意见的形成通过组织专家共识会,采用名义群体法对证据体的推荐强度进行评价,推荐强度包括强推荐(I)、弱推荐(II)、暂不推荐(O)、弱不推荐(-II)、强不推荐(-I)五个选项,任何一项票数>50%或同一推荐方向下的两项总票数>70%则认为达成共识,最终成为指南推荐意见。4指南初稿的撰写按照指南编写体例的要求,完成指南初稿的撰写。结果1临床问题构建本指南将研究对象(Population,P)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涉及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3类基本证型。经过专家调查,共纳入中成药(包括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4大类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对照措施(Comparison,C)均为西医常规治疗,及13种结局指标(Outcome,O)。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问题概况如下:P:HFr EF和HFpEF患者;I:中医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疗法包括中成药(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C:西医常规治疗;O: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H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HF再住院率>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e’)。2临床证据概况及质量分级纳入274篇文献,其中涉及治疗HFr EF的中成药11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心宝丸、参附强心丸、补益强心片、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9种(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HFp EF的中成药5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5种(养阴舒心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味、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CHF的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14种。共形成48条证据体,其中中质量等级(B)5条,低质量等级(C)33条,极低质量等级(D)10条。3推荐意见形成形成推荐意见33条,其中强推(I)6条,弱推荐(II)27条。4指南初稿撰写CHF的辨病和辨证分型标准引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1中医药治疗HFr EF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II C);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药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II C)或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或五苓散(II C)或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II D);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B),心宝丸(II B)或参附强心丸(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 C)或心脉隆注射液(I B);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锦(II C)或太极拳(II D);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II C);口服中成药:补益强心片(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B)或生脉注射液(II C)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4.2中医药治疗HFp EF的指南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C)或苓桂术甘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五苓散加味(II C);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I D)或心脉隆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其它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养阴舒心方(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结论1.治疗CHF的中医药疗法广泛,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以非药物疗法为辅包括太极拳、八段锦、针刺、灸法、穴位敷贴。其中,以中成药治疗HFr EF的循证证据最为丰富。2.临床专家在评价中医药疗效时,较为关注的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运动耐量、心功能,而对于其他替代结局指标及远期预后相关结局指标的关注相对较少。中医疗法联合西医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好,但各药优势定位不一。3.本研究通过在全面收集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共识会,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最终形成强推荐意见6条,弱推荐意见27条,虽然证据质量总体偏低,但专家认可度和患者接受度高。该指南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4.随着更多中医药治疗CHF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出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慢性头痛的精神及药物治疗36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头痛的精神及药物治疗3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逆散文献研究 |
1.四逆散来源 |
2.四逆散条文 |
3.四逆散方义 |
4.四逆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研究资料 |
2.资料规范化 |
3.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频数统计 |
2.系统聚类分析 |
3.关联规则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症状分析 |
2.症状与年龄分析 |
3.运用四逆散加减的指征 |
4.用药规律分析 |
5.药物与症状特点 |
6.联合方组 |
7.临证用药规律特点 |
8.医案举隅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四逆散方证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社区自我管理模式的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注释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高血压中医文献研究 |
1 高血压相关病名 |
1.1 眩晕 |
1.2 头痛 |
1.3 心悸 |
2 高血压相关病因病机 |
2.1 眩晕病因病机 |
2.2 头痛病因病机 |
2.3 心悸病因病机 |
3 高血压治法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小结 |
第二章 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表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亚组分析 |
2.6 敏感性分析 |
2.7 发表偏倚 |
2.8 不良事件 |
3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总体设计 |
3.2 患者合格标准 |
3.3 分组方案 |
3.4 合并治疗 |
3.5 结局指标 |
3.6 访视计划 |
3.7 数据收集和管理 |
3.8 样本量计算 |
3.9 统计分析计划 |
4 质量控制 |
4.1 研究人员培训 |
4.2 患者培训 |
4.3 问卷双录入 |
4.4 数据管理纠错机制 |
5 伦理申报和研究注册 |
6 研究概况及研究结果 |
6.1 研究概况 |
6.2 失访原因 |
6.3 研究结果 |
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伦理审批 |
2 研究注册 |
3 患者知情同意书 |
4 高血压患者基线表 |
5 高血压患者随访表 |
个人简历 |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的Delphi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项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
1.2.2 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2.2.1 专家咨询表的制定 |
2.2.2 专家遴选 |
2.2.3 Delphi专家咨询法 |
2.2.4 因子分析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专家基本信息 |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3.2.1 信度评价 |
3.2.2 效度评价 |
3.3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
3.3.1 问卷回收情况 |
3.3.2 专家意见权威度 |
第四章 结论 |
4.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常见证候类型 |
4.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常见证候类型的辨证要点 |
4.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辨证治疗处方 |
4.4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疗常用中成药 |
4.5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其他疗法 |
第五章 讨论 |
5.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病理机制 |
5.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常见证候类型评价 |
5.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方法评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7)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2.1 病名诊断标准 |
1.2.2.2 症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3.1 一般项目评价 |
2.3.2 安全性观测 |
2.3.3 疗效指标观测 |
2.3.3.1 慢性紧张型头痛积分 |
2.3.3.2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2.3.3.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疗效评定方法 |
2.4.2 头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2.4.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2.4.4 HAMA评分疗效评定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
4.2.1 性别比较 |
4.2.2 年龄比较 |
4.2.3 病程比较 |
4.2.4 头痛积分比较 |
4.2.5 头痛疗效比较 |
4.2.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8 HAMA积分比较 |
4.2.9 HAMA疗效比较 |
4.3 安全性分析 |
4.3.1 不良反应 |
4.3.2 心电图检查 |
4.3.3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紧张型头痛发病的认识 |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
3 导师立法思想 |
3.1 情志失调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
3.2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是本病的发病病机 |
3.3 痰瘀阻络是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
4 方药分析 |
4.1 方义分析 |
4.2 用药特点 |
4.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5 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表 |
致谢 |
(8)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9)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临床问题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证据推荐强度的形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四部分 指南初稿的撰写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 |
附录2 GRADE系统证据质量降级因素 |
附录3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估表 |
综述 口服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头痛的精神及药物治疗36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01)
- [2]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3]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D]. 杨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社区自我管理模式的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循证评价研究[D]. 王艳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的Delphi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研究[D]. 渠媛雪. 青海大学, 2021(01)
- [7]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D]. 李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9]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D]. 林姗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