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网膜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自动分析算法,机器学习
视网膜血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许毓鹏,杜宇辰,陈凤娥[1](2019)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的自动分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进行分层研究,并与机器内置分层方法比较。方法·标准化采集5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CNV)患者以及20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OCT图像资料。由专业医师手工标记分层信息建立标准。提出一种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视网膜多层分割方法,将其结果与OCT机器内置分层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利用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验证分层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分层方法将每位患者的视网膜分为5层:内界膜层、神经纤维层下层、外核层上层、椭圆体带上层和Bruch's层。该方法在整体数据集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4.831±7.015)μm。在mCNV组视网膜各层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4.839±16.819)μm,而在DME组视网膜各层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5.048±9.986)μm,均远低于OCT机器内置分层方法的结果 [mCNV组为(13.638±58.024)μm,DME组为(14.796±45.342)μm]。该方法在视网膜各层分层的准确性均高于OCT机器内置方法。结论·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分层方法可用于不同类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OCT图像的分层,结果明显优于机器内置分层方法,可拓展用于其他类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分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惠延年[2](2019)在《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特征性改变作为系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及其预警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血管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以在体直视的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些全身疾病的情况。同样,一些全身疾病也会在视网膜血管上有特征性的表现。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及OCT血管造影(OCT angiography,OCTA)等检查手段的发展,对脉络膜血管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发现既往一些眼部疾病与脉络膜血管的变化有紧密联系,也揭示出其与全身病的关系。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特征性改变如视网膜血管直径、走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等可能作为系统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警、诊断和治疗反应评估中发挥作用。(眼科,2019,28:161-164)(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9年03期)
程伟靖,徐国兴[3](2018)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许多眼病中,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都会形成新生血管,是严重损害视力的病变。此类疾病丧失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病理性出血、渗出、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对病因进行激光封闭,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虽然短期效果好,但不能防止复发,目前仍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展示其移植优势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崔晓媛,徐国兴[4](2018)在《可溶性VEGF受体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的内源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因子最主要的是VEGF。可溶性VEGF受体1(sFlt-1)是VEGFR-1的mRNA胞外区剪接形成的可溶性形式,只编码胞外区,缺乏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区域,所以其仅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能力,而无信号转导能力,从而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s Flt-1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可能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新的基因治疗方法。本文就s Flt-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曹娇娇[5](2018)在《抗VEGF药物疗法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影响的短期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前后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的面积变化情况,评价抗VEGF药物疗法对视网膜循环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8例患者共8只眼(CRVO组1),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retinal branch vein occlusion,BRVO)的10例患者共10只眼(BRVO组2),DME的10例患者共16只眼(DME组3)。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雷珠单抗(Ranibizumab)或康柏西普(Conbercept)抗VEGF药物0.05ml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采用Loading Phase(负荷期)治疗方案。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OCT对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进行定量测量。OCTA检查,OCTA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SCP)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DCP)的FAZ面积进行定量测量。对治疗前后入组患者的BCVA、CMT和FAZ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及比对。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Loading Phase治疗,共随访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5(85-95)天。CRVO组1、BRVO组2、DME组3患者基线时患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分别为1.08±0.47、0.66±0.24、0.76±0.26,到随访第3个月时Log MAR BCVA提高至0.73±0.24、0.41±0.20、0.45±0.20(P<0.05);CMT自基线时的599.62±229.47μm、409.90±141.35μm、390.68±200.65μm到随访第3个月时减少至263.25±89.45μm、253.90±63.86μm、250.00±58.93μm(P<0.05);随访第2个月(负荷期第3针)黄斑水肿基本消退(CMT 250μm以下)时平均SCP的FAZ面积分别为0.47±0.19 mm2、0.41±0.12 mm2、0.54±0.12 mm2和平均DCP的FAZ面积分别为0.74±0.26 mm2、0.62±0.21 mm2、0.78±0.20 mm2,到随访第3个月时平均SCP的FAZ面积分别为0.40±0.12 mm2、0.40±0.12 mm2、0.53±0.13 mm2和平均DCP的FAZ面积分别为0.76±0.26 mm2、0.60±0.19 mm2、0.76±0.16 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能有效提高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2、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面积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王文吉[6](2018)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出现及其在视网膜领域的应用,是视网膜疾病的一次革命性举措。一些过去无法治疗或疗效不佳的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等,在应用抗VEGF药物后使绝大多数患者保存了视力,约1/3病例视力甚至提高。本文叙述视网膜疾病中,根据循证医学及文献复习,提出哪些应是首选使用,哪些可以考虑使用,哪些则是无效的,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用法及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柯鳗,翁宏武,黄金飞,冼志林,晏世刚[7](2018)在《视网膜激光光凝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疗事业不断进步,视网膜光凝技术在眼底疾病中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其中视网膜光凝术作为治疗眼底疾病主要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视网膜光凝在眼底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分析视网膜光凝术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周瑶,王敏[8](2017)在《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是目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这2项均为有创检查,且染料入血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项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新型、无创、非接触的眼底血管成像方法,可以分层显示视网膜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均有应用。本文就OCTA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眼底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9](2017)在《视网膜图像技术与慢性血管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的目标和要求,针对我国目前慢性血管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结合我校中医五官学科(中医眼科学)开展的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学科独具特色的眼底图像评价技术和创新的中医(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何琼,何建中,赖伟[10](2017)在《康柏西普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康柏西普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并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黄斑水肿的患者29例35眼。术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观察术眼手术前与术后3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厚度(CMT)变化。结果术后3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BCVA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CMT与术前比较均大幅度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压检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可以减轻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并发的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7年04期)
视网膜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网膜血管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以在体直视的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些全身疾病的情况。同样,一些全身疾病也会在视网膜血管上有特征性的表现。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及OCT血管造影(OCT angiography,OCTA)等检查手段的发展,对脉络膜血管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发现既往一些眼部疾病与脉络膜血管的变化有紧密联系,也揭示出其与全身病的关系。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特征性改变如视网膜血管直径、走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等可能作为系统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警、诊断和治疗反应评估中发挥作用。(眼科,2019,28:161-16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网膜血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许毓鹏,杜宇辰,陈凤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的自动分层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惠延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特征性改变作为系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及其预警作用[J].眼科.2019
[3].程伟靖,徐国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8
[4].崔晓媛,徐国兴.可溶性VEGF受体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8
[5].曹娇娇.抗VEGF药物疗法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影响的短期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8
[6].王文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
[7].王柯鳗,翁宏武,黄金飞,冼志林,晏世刚.视网膜激光光凝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8
[8].周瑶,王敏.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
[9]..视网膜图像技术与慢性血管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简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10].何琼,何建中,赖伟.康柏西普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