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药突变选择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粪肠球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
耐药突变选择窗论文文献综述
罗惠霞,杨天梅,冯峰,周学章[1](2018)在《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苦豆子碱对牛源致病性粪肠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豆子碱与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联用对粪肠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对粪肠球菌标准株ATCCA29212、牛源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平板诱导法,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筛选粪肠球菌标准株及牛源分离株的第一步耐药突变体,用环丙沙星筛选得到第二步耐药突变体;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对耐药突变体的MIC、最小防突变浓度(MPC),计算突变选择指数(SI)并确定MSW,观察苦豆子碱和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对粪肠球菌MSW的影响。结果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株分离的粪肠球菌的MIC均> 1. 6μg·mL~(-1),MPC均> 20μg·mL~(-1),SI为3. 4~13. 7;与原菌株比较,经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筛选的粪肠球菌的MIC升高了3~7倍,MPC升高了2~7倍;苦豆子碱和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4MIC+2MIC)可使抗菌药物对粪肠球菌的MSW缩小2~4倍。结论连续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能快速、加宽粪肠球菌的MSW,从而诱导耐药菌的产生;苦豆子碱和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有利于杀灭致病性粪肠球菌,防止耐药菌出现。(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佩[2](2018)在《阿米卡星与叁种抗菌药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奶牛乳房链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兽医临床中,奶牛乳房炎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中最常见的疾病。牛源性链球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国内外针对奶牛乳房炎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免疫疫苗,仍主要以抗菌类药物进行防治。然而,由于近些年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乃至于乱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普遍升高,并呈现出高程度、多重耐药的发展趋势,对人和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本实验收集2016-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样63份,经分离培养、应用链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进行PCR扩增以获得乳房链球菌35株,总体分离率达到55.56%。对临床分离菌株的7种常见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scpB基因检出率最高为68.57%,其次为cfb(57.14%)、cyl(48.57%)、glnA(31.43%)、hylB(22.86%)、lmb(8.57%),bac基因未检测到。采用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35株乳房链球菌对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并且检测10种常见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临床分离菌株对磺胺甲恶唑表现为高度耐药,耐药率高达85.72%;而对土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表现相对敏感,耐药率为31.43%、22.86%和20%。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aacC2(57.14%)、aacC4(42.86%)的检出率最高;β-内酰胺类blaTEM(48.57%)和blaCTX-M(31.43%)及喹诺酮类GyrA(37.14%)和ParC(37.14%)检出率大体相似;大环内酯类ermB(20.00%)和mefA(17.14%)相对较低,氨基糖苷类的AphA3和大环内酯类的ermA均未检测到。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阿米卡星(AK)、头孢噻呋(EFT)、红霉素(E)以及马波沙星(MBF)单用及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断药物联用后的相互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单用及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的的防突变浓度(MPC),计算选择指数SI(MPC/MIC),判定能否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筛选出最佳联合用药方案。结果表明:单用时,AK、EFT、E、MBF的MIC单范围分别为8-64、0.5-8、0.125-16、1-16μg/mL;联用后,AK与EFT、E、MBF的FIC指数分别为0.625-1、0.3125-0.75、0.3125-0.75,说明AK分别与其他叁种药物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病均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药物单独应用时,AK、EFT、E、MBF的MPC联分为128-512、64-512、16-256、64-512μg/mL;AK与EFT、E、MBF联合应用后,SI分别缩小了1-2、1-2、2-4倍,说明AK分别与其他叁种药物联用后均可以缩小MSW,且AK与MBF联用后作用较为明显。本实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房链球菌毒力基因和耐药现状的分析,为研制以其链球菌毒力基因为抗原的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并且通过探讨体外临床上相对敏感的抗菌药物联用对其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为缓解其耐药现状、减少乳房链球菌耐药突变菌株的产生提供了实验数据,对防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新药研发具有较大的积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兰芳俊[3](2018)在《qnr基因对细菌喹诺酮耐药突变选择窗及其适应性代价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构建含qnr基因的实验菌株,通过测定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防突变浓度和适应性代价,探讨qnr基因对细菌喹诺酮类耐药突变选择窗以及细菌适应性代价的影响。方法:1、采用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含qnr基因的重组菌株作为本实验的实验对象,并通过蓝白筛选原理确定目的菌株。2、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实验菌株的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浓度(MPC),并计算突变选择窗(MSW)和防突变指数(MPI)。3、采用肉汤培养法测定实验菌株的生长曲线,了解各实验菌株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4、采用肉汤共培养法对E.coli TOP10 qnr A/E.coli TOP10 p GMT、E.coli TOP10qnr B/E.coli TOP10 p GMT、E.coli TOP10 qnr S/E.coli TOP10 p GMT叁组菌株进行体外竞争试验;叁株E.coli TOP10 qnr菌株之间进行体外竞争试验和体外交叉抑制实验,分析在同一环境下的生长优劣情况和适应性代价。5、采用肉汤培养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对叁株重组菌株E.coli TOP10 qnr体外杀菌实验,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杀菌效果,并描绘时间-杀菌曲线。结果:1、本研究中,萘啶酸对E.coli TOP10 qnr重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4-8μg/ml,左氧氟沙星的MIC为0.125μg/ml,环丙沙星的MIC为0.0625-0.125μg/ml,诺氟沙星的MIC为0.125-0.25μg/ml,莫西沙星的MIC为0.125-0.25μg/ml。2、萘啶酸对E.coli TOP10 qnr重组菌的防突变浓度(MPC)范围为32-64μg/ml,左氧氟沙星为0.5-1μg/ml,环丙沙星为0.25-0.5μg/ml,诺氟沙星为0.5-2μg/ml,莫西沙星为0.25-1μg/ml。喹诺酮类药物对E.coli TOP10 qnr菌的防突变指数范围在2-8。3、从生长曲线中看,各菌株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在3 h左右,约在11 h进入稳定期,OD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即细菌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生长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4、E.coli TOP10 qnr A菌株、E.coli TOP10 qnr B菌株、E.coli TOP10 qnr S菌株和E.coli TOP10 p GMT菌株竞争试验的适应性代价分别为1.030、1.056和1.016,各菌株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E.coli TOP10 qnr A菌株和E.coli TOP10 qnr B菌株体外竞争试验产生的适应性代价为1.002,E.coli TOP10 qnr B菌株和E.coli TOP10 qnr S菌株为1.064,E.coli TOP10 qnr A菌株和E.coli TOP10 qnr S菌株为0.939,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体外交叉性竞争试验中,E.coli TOP10 qnr A菌株与E.coli TOP10 qnr S菌株之间可能产生一定的交叉抑制作用。7、当喹诺酮类药物在0.5×MIC和1×MIC时,抗菌药物抑菌作用不是很显着,在2×MIC浓度时,有较明显的杀菌效果,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杀菌能力逐渐增强。结论:1、qnr基因能降低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类型的qnr基因对氟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不一,属于低水平性耐药;2、qnr基因能相对增加细菌的防突变浓度,使突变选择窗的范围增宽,叁种qnr基因增加细菌喹诺酮耐药突变选择窗的范围没有明显差别;3、qnr基因对细菌的生长并无明显影响,qnr基因对细菌不产生适应性代价,qnr A菌株与qnr S菌株之间产生了低适应性代价,二者可能产生比较弱的竞争性关系,生长和竞争上的优势可能导致qnr S菌株在同一环境下处于优势克隆菌群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明涛,常刚,李凯述,欧阳修河[4](2017)在《万古霉素分别联合叁种抗菌药物对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探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叁种抗菌药物后,对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方法应用菌群分析曲线法,从临床1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筛选出6株hVISA,体外E-test法测定6株hVISA及标准菌株Mu3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上述菌株对万古霉素单药及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叁种抗菌药物后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分别计算联合前后的选择指数(SI),根据选择指数的变化,观察万古霉素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后对hVISA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结果万古霉素单独使用对6株hVISA和Mu3标准株的MPC值范围为64~256μg/ml,SI分别为64~256;万古霉素分别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及夫西地酸对6株hVISA及Mu3标准菌株的MPC值范围分别为32~64μg/ml,32~64μg/ml和8~16μg/ml,SI范围分别为:16~64,16~64,8~16,SI较万古霉素单独使用时分别下降了2~8倍、2~4倍、8~16倍。结论万古霉素单药对hVISA的MPC较高,突变选择窗较宽,容易筛选出耐药突变菌株,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其对hVISA的MPC及SI,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减少耐药突变体的产生,以联合夫西地酸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纪亚楠[5](2017)在《牛源性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大多选择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最先应用于人类细菌感染,随后人们发现应用于动物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应用也越来越普遍,随之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从而使治疗细菌感染越来越困难。大肠杆菌是临床上引起动物腹泻、败血症等疾病的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其携带的纤毛粘着抗原如F17能在小肠粘膜上起定居作用,易引起犊牛腹泻,奶牛乳房炎、子宫炎等致死性疾病,给广大养殖户来巨大损失。临床上使用抗生素一般基于最小抑菌浓度(MIC),且多单独用药,使得细菌极易获得耐药性。随着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理论研究的深入,联合不同抗菌机理的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就是基于MSW理论,联合头孢噻肟和恩诺沙星,结果显示头孢噻肟联合恩诺沙星能够缩小甚至关闭其单药的MSW,防止耐药的产生。为探讨联合用药对携带F17毒力基因牛源性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从63株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受试菌株中筛选出了 11株携带F17毒力基因的菌株。通过Kirby-Bauer药敏试验测定了 1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了 21个耐药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药物耐药现状十分严重:11株受试菌株全部呈现多重耐药,少则4重耐药,多则达到17重耐药,其中链霉素(S)耐药率最高为81.8%,多粘菌素(PB)耐药率最低为0%,其次氨曲南(AZT)耐药率也仅为18.2%;而氨苄西林(AM)、阿莫西林(AMX)、头孢氨苄(CL)、庆大霉素(GM)、多西环素(DOX)、土霉素(OT)、氟苯尼考(FFC)、甲氧苄啶(SXT)、环丙沙星(CIP)、洛美沙星(LMF)、恩诺沙星(ENR)、诺氟沙星(NOR)耐药率都在50%以上,头孢克肟(CFX)、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卡那霉素(K)四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都在50%以下。而对于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tetA、tetB、GyrA检出率为100%,blaTEM、parC检出率为90.90%,对菌株携带多重耐药基因统计发现其中6株携带五种类型的耐药基因,1株携带四种类型耐药基因,4株携带叁种类型耐药基因,就单个耐药基因来说,tetA(100%)、tetB(100%)、GyrA(100%)检出率最高,blaTEM(90.90)、parC(90.90)次之,aacC2(63.64)也在 50%以上,其余耐药基因检出率都较低。之后又采用微量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了 CTX和ENR单用的MIC值和联合MIC值。结果显示联用CTX和ENR时比单用CTX和ENR时某些菌株的MIC有所下降,MIC50都有所下降,但是MIC90没有下降。后又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联合恩诺沙星对11株携带F17毒力基因大肠杆菌的单用及联用的耐药突变度(MPC),计算耐药指数(SI)。结果显示:当CTX和ENR联合后,CTX的MPC90降到了256mg/L,SI下降了 4倍,MPC90/MIC90为1,即联合ENR后能使CTX的MSW完全关闭;同样 ENR 的 MPC90 降到了 256mg/L,SI 下降了 2 倍,MPC90/MIC90 为 2,MSW 变窄,即联合CTX后能使ENR的MSW减小。研究表明了,头孢噻肟联合恩诺沙星能够缩小甚至关闭其单药的MSW,防止耐药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宋美英[6](2017)在《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危害畜禽健康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引发犊牛的腹泻和泌乳牛的乳腺炎及子宫炎等疾病。因其携带的毒力因子和血清型复杂多样,且存在地区差异,现在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免疫疫苗,临床上主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然而,因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临床分离的菌株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对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构成严峻挑战。本试验收集2015-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病料112份,经鉴别培养基培养、持家基因phoA的PCR扩增以及动物试验获得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84株。对其进行1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有60株,检出率达71.43%。其中F41的检出率最高,占毒力基因阳性菌株的31.67%,其次是CS31A(28.33%),F17(26.67%),irp2(18.33%),LT和hlyA检出率最低,仅为1.67%。多种毒力基因组合以F41+K99为主,不同地区分布的毒力基因类型不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84株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牛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和氨曲南表现为相对敏感,敏感率为66.67%、60.71%和60.71%;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土霉素表现为高度耐药,耐药率为91.67%、89.29%和88.10%。所有分离菌株表现出16种耐药谱系,主要以12耐、13耐和17耐为主,不同地区耐药性和耐药谱系不同。分离菌株对16种药物主要变现出15种耐药表型,其中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甲氧苄啶-链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为优势耐药表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呋与甲氧苄啶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后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断两药联用后的相互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两药单用及联合后的防突变浓度(MPC),计算选择指数SI(MPC/MIC)。结果表明:头孢噻呋的MIC为0.5-4μg/mL,甲氧苄啶的MIC为0.5-256μg/mL,两者联用后的FIC指数为0.25-1,表明两药联用呈协同或相加作用。头孢噻呋单用的MPC为64-512 μg/mL,SI为64-256;与甲氧苄啶联合使用后其MPC为16-32 μg/mL,SI下降为8-64;甲氧苄啶单用时的MPC为512 μg/mL,SI为1-4;与头孢噻呋联用后,其MPC和SI未发生改变,说明头孢噻呋与甲氧苄啶联用不能降低甲氧苄啶单用的防突变浓度,但可降低头孢噻呋单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防突变浓度,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本试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检测,初步揭示了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现状,对研制以毒力基因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及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体外头孢噻呋单用及联合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MPC的影响,为缩小牛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纪亚楠,杨智,刘雪松,宋美英,只勇[7](2017)在《头孢噻肟-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对携带F17毒力基因牛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头孢噻肟-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对携带F17毒力基因牛源性大肠埃希氏菌(E.coli)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CTX)和恩诺沙星(ENR)对11株携带F17毒力基因E.coli分离株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耐药突变度(MPC),计算耐药指数(SI)。结果显示,CTX和ENR联合用药后,CTX的MPC_(90)降至256 mg/L,SI下降了4倍,MPC_(90)/MIC_(90)为1,即联合ENR后能使CTX的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完全关闭;同样联合用药后ENR的MPC_(90)降至256 mg/L,SI下降了2倍,MPC_(90)/MIC_(90)为2,MSW变窄,即联合CTX后能使ENR的MSW减小。结果表明,CTX联合ENR能够缩小甚至关闭其单药的MSW,有效防止耐药的产生。本研究为E.coli的耐药性防止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鹏,韦红光[8](2016)在《不同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分离的3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资料,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单一左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的防突变浓度(MPC)及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单一左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选择指数(SI)。结果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的MIC为0.03~1.00 mg/L,为单一左氧氟沙星(0.01~1.00 mg/L)的5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的MIC_(90)为0.250 mg/L,显着低于单一左氧氟沙星的0.50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抗菌药物的MIC_(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的MPC为1~8 mg/L,MPC_(50)为1 mg/L、MPC_(90)为2 mg/L,显着低于单一左氧氟沙星的MPC(2~16 mg/L)及MPC_(50)、MPC_(90)(2、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左氧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SI均在2~64,其不同SI菌株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能够降低肺炎克雷伯菌的MPC,引起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SW变窄。(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6年20期)
徐丽丽,陈春林,刘桢宇,胡文[9](2016)在《夫西地酸联合头孢类抗生素缩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研究夫西地酸联合头孢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的影响,为使用临床抗菌药物和防止细菌耐药现象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 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单用及夫西地酸联用叁种头孢类抗生素时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结果:夫西地酸、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PC分别是128、1、4、8 mg/L,MSW分别为128、4、8、4。夫西地酸联合头孢唑林后,MPC下降至32 mg/L;夫西地酸联合头孢丙烯后,MPC下降至8 mg/L;夫西地酸联合头孢曲松后,MPC下降至8 mg/L。结论:夫西地酸单独应用时,MSW较宽易产生耐药菌,与叁种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后夫西地酸的MSW可明显缩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6年09期)
熊明朋[10](2016)在《头孢喹肟在兔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不同的给药方案与耐药菌株选择富集的关系,本文采用兔组织笼感染模型研究头孢喹肟药动药效同步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变化的联系,希望提供明确的证据来表明体内存在一个药物浓度范围会诱导细菌耐药,从而为临床防止耐药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本文通过外科手术法,在兔体内植入高尔夫练习球后,超过101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被打入到高尔夫球中,监测球内细菌浓度,对细菌浓度保持在108CFU/ml以上者视为成功建立了兔组织笼感染模型。根据预实验结果,选用34只兔子,共34个组织笼,随机分为8个剂量组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头孢喹肟,分别是4、8、16、32mg/kg体重一天一次以及4、8、16、24mg/kg体重一天两次,连续给药5次,空白组以相同方式注射灭菌生理盐水。对于一天一次给药剂量组,按每次给药后2、4、6、8、10、12、24h收集组织液,对于一天两次给药剂量组,按每次给药后2、4、6、8、10、12h收集组织液,每次吸取0.5mL用于检测组织笼中的药物浓度。每个组织笼在给药前,给药过程中和给药后(一天一次给药为24h、48h和72h,一天两次给药为12h、24h和48h)收集组织液1m L,其中0.4mL用于MIC的测定,0.6m L用于测定细菌含量变化和突变分数。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MIC99和MPC分别为0.5μg/mL、0.3μg/mL、1.6μg/mL,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体外空白组织液中头孢喹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5μg/m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检测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使用WinNonlin 5.2软件处理药动药效数据,经过多次给药后,两种给药间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范围分别为5.590~69.782μg·h/mL和6.874~55.558μg·h/mL;Cmax范围分别为0.308~2.477μg/mL和0.513~3.030μg/mL。相比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菌含量保持稳定外,给药剂量组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说明头孢喹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当%T>MIC99≥70%或%T>MPC<58%时,检测到组织笼中产生了耐药菌。另外,其他的PK/PD参数也显示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当AUC/MIC99在61.33-185.19h之间,AUC/MPC在11.50-34.72h之间,Cmax/MIC99在2.27-10.1之间或Cmax/MPC在0.43-1.89之间时,这些组织笼同样产生了耐药菌。从1×MIC含药平板随机挑选8株耐药菌,并与1株原始敏感菌(刚开始打入兔组织笼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确定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90%以上相似度为相同PFGE型。结果表明8株耐药株的MIC为1-2μg/mL,并且上述9株菌有相同的PFGE型,显然,获得的耐药菌株来源于敏感菌株。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头孢喹肟作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在体内存在一个药物浓度范围(MSW)会诱导低水平耐药的金黄色葡萄菌,并且耐药菌的扩增和富集是由敏感菌被杀死和耐药菌的自身繁殖共同形成的,得出维持药物浓度大于MP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的百分比大于58%时,既能产生有效抗菌活性又能限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耐药突变选择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兽医临床中,奶牛乳房炎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中最常见的疾病。牛源性链球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国内外针对奶牛乳房炎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免疫疫苗,仍主要以抗菌类药物进行防治。然而,由于近些年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乃至于乱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普遍升高,并呈现出高程度、多重耐药的发展趋势,对人和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本实验收集2016-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样63份,经分离培养、应用链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进行PCR扩增以获得乳房链球菌35株,总体分离率达到55.56%。对临床分离菌株的7种常见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scpB基因检出率最高为68.57%,其次为cfb(57.14%)、cyl(48.57%)、glnA(31.43%)、hylB(22.86%)、lmb(8.57%),bac基因未检测到。采用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35株乳房链球菌对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并且检测10种常见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临床分离菌株对磺胺甲恶唑表现为高度耐药,耐药率高达85.72%;而对土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表现相对敏感,耐药率为31.43%、22.86%和20%。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aacC2(57.14%)、aacC4(42.86%)的检出率最高;β-内酰胺类blaTEM(48.57%)和blaCTX-M(31.43%)及喹诺酮类GyrA(37.14%)和ParC(37.14%)检出率大体相似;大环内酯类ermB(20.00%)和mefA(17.14%)相对较低,氨基糖苷类的AphA3和大环内酯类的ermA均未检测到。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阿米卡星(AK)、头孢噻呋(EFT)、红霉素(E)以及马波沙星(MBF)单用及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断药物联用后的相互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单用及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的的防突变浓度(MPC),计算选择指数SI(MPC/MIC),判定能否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筛选出最佳联合用药方案。结果表明:单用时,AK、EFT、E、MBF的MIC单范围分别为8-64、0.5-8、0.125-16、1-16μg/mL;联用后,AK与EFT、E、MBF的FIC指数分别为0.625-1、0.3125-0.75、0.3125-0.75,说明AK分别与其他叁种药物联用后,对乳房链球菌病均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药物单独应用时,AK、EFT、E、MBF的MPC联分为128-512、64-512、16-256、64-512μg/mL;AK与EFT、E、MBF联合应用后,SI分别缩小了1-2、1-2、2-4倍,说明AK分别与其他叁种药物联用后均可以缩小MSW,且AK与MBF联用后作用较为明显。本实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房链球菌毒力基因和耐药现状的分析,为研制以其链球菌毒力基因为抗原的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并且通过探讨体外临床上相对敏感的抗菌药物联用对其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为缓解其耐药现状、减少乳房链球菌耐药突变菌株的产生提供了实验数据,对防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新药研发具有较大的积极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药突变选择窗论文参考文献
[1].罗惠霞,杨天梅,冯峰,周学章.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苦豆子碱对牛源致病性粪肠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8
[2].张佩.阿米卡星与叁种抗菌药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奶牛乳房链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3].兰芳俊.qnr基因对细菌喹诺酮耐药突变选择窗及其适应性代价影响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4].刘明涛,常刚,李凯述,欧阳修河.万古霉素分别联合叁种抗菌药物对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5].纪亚楠.牛源性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7
[6].宋美英.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7
[7].纪亚楠,杨智,刘雪松,宋美英,只勇.头孢噻肟-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对携带F17毒力基因牛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8].张鹏,韦红光.不同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
[9].徐丽丽,陈春林,刘桢宇,胡文.夫西地酸联合头孢类抗生素缩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
[10].熊明朋.头孢喹肟在兔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