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上海高等学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作者: 金运丰
导师: 张松
关键词: 大学校园,历史建筑,历史环境,保护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对高等学校校园建筑与环境的研究目前正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转向人文主义的角度,越来越注重校园的场所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而校园的历史环境正是体现校园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高等学校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阐述校园历史建筑对高校和高等教育的意义,整理上海市历史建筑现存状况,廓清高校历史建筑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归纳校园历史建筑的一般评价方法和标准,探讨对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积极方法,并将其作为高校发展建设中的指导性要素之一。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高校历史建筑和环境的认识
1.1.2 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目的、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思路与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3.4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高校发展历史
2.1 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
2.1.1 第一阶段(1843-1911年)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2.1.2 第二阶段(1912-1949年)民国和国民政府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2.1.3 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公办教育
2.2 上海高校建筑的发展
2.2.1 外廊式建筑
2.2.2 西方复古主义
2.2.3 拆衷主义
2.2.4 早期现代主义
2.2.5 苏联影响下的民族形式
第3章 上海高校历史建筑现状
3.1 历史建筑保存现状
3.1.1 分布
3.1.2 建筑年代
3.1.3 结构材料
3.1.4 建筑质量
3.1.5 使用性质
3.2 保护规划的制定情况
3.2.1 市区级保护
3.2.2 校园单独制定的保护规划
3.3 高校历史环境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3.3.1 对校园历史保护和利用关系认识不足
3.3.2 对历史建筑的环境不够重视
3.3.3 校园持续建设缺乏保护性建设导则等等
3.3.4 对历史资料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第4章 保护和利用对策研究
4.1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概念与性质
4.2 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2.1 历史环境保存与再利用的关系
4.2.2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校园规划的关系
4.3 校园历史建筑与环境评价标准
4.3.1 校园历史建筑评价
4.3.2 校园历史环境的评价标准
4.4 校园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模式
4.4.1 新旧建筑空间的融合
4.4.2 对历史建筑的提炼
4.5 实际案例
4.5.1 新旧建筑空间的融合:同济大学一.二九大礼堂
4.5.2 对历史建筑的提炼: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教学楼
4.6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
4.6.1 校园历史环境的构成要素
4.6.2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
4.6.3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性建设导则
4.7 实例分析
4.7.1 华东政法学院
4.7.2 同济大学
第5章 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5.1 历史建筑不同的保护利用观念
5.2 风格模式与学校发展
5.2.1 类型学的方法指导
5.2.2 将保护历史的氛围融入到城市设计的区域当中
5.3 保护和利用的技术问题
5.3.1 如何确立历史校园的合理建筑容量
5.3.2 如何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5.3.3 如何形成灵活有效的开发方式
5.4 我国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方向
5.4.1 交流共享空间成为历史校园的空间核心
5.4.2 校市一体化带来的校园开放性
5.4.3 分区办校发挥历史校园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06-13
参考文献
- [1].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D]. 王泉更.郑州大学2018
- [2].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对保护责任人的限制与补偿[D]. 刘华东.华南理工大学2017
- [3].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长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研究[D]. 常境.吉林建筑大学2018
- [4].杭州中心城区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 褚玲敏.浙江大学2016
- [5].威尼斯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当代实践研究[D]. 程宇.郑州大学2014
- [6].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探讨[D]. 韩际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 [7].武汉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 孙珊.华中科技大学2008
- [8].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与技术研究[D]. 蒲仪军.同济大学2006
- [9].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与思考[D]. 翟剑敏.天津大学2016
- [10].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D]. 凌颖松.同济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19世纪风格性修复理论以及对当代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再认识[D]. 方冉.同济大学2007
- [2].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D]. 凌颖松.同济大学2007
- [3].天津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 高秀玲.天津大学2006
- [4].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D]. 镇雪锋.同济大学2007
- [5].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校园风貌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D]. 张丹.同济大学2007
- [6].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 张零昆.同济大学2007
- [7].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与技术研究[D]. 蒲仪军.同济大学2006
- [8].城墙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保护之比较研究[D]. 李文墨.同济大学2006
- [9].上海郊区历史村镇的保存状况与保护对策[D]. 吴黎梅.同济大学2006
- [10].传承与创新—我国高校传统校园的改造[D]. 彭颖.河北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