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联合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颅颌面部骨缺损是平、战时意外事故的常见损伤,临床需做骨缺损修复的病例很多。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对骨原细胞的分化起决定性作用,是促进成骨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促进血管再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生长因子,是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MP参与颅面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在创建兔颅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体外的分离和培养,在传代后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式,将外源性VEGF165及BMP2通过前期已成功构建的hVEGF165与hBMP2真核细胞共表达载体pIRES-hBMP2-hVEGF165导入到BMSCs中,使其正常表达,以提高BMSCs的成骨能力,再将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入聚乳酸可吸收材料内,随材料一起植入骨缺损部位,观察组织工程骨形成,骨缺损修复成骨情况。本实验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联合基因转染后BMSCs促进颅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效果。结果:1.大体形态学改变:4周时转染组颅骨缺损区开始被新生骨组织代替,表面有皮质骨生成;对照组颅骨缺损区无明显骨痂形成,表面被肉芽组织包裹。8周时转染组骨缺损区有大量骨痂生成,质地变硬;对照组仅在骨缺损区边缘可见部分骨痂形成。12周时转染组骨缺损区基本被新生骨覆盖,质地较硬。对照组骨缺损区边缘有较多骨痂生成,中心区域无明显骨质覆盖。2.x线检查:术后2周时转染组开始出现模糊骨痂,中心区域有散在点状密度增强。对照组缺损边界明显,未见明显骨痂生成。术后4周时转染组缺损区出现明显骨痂,中心区域出现片状密度增强。二组缺损边缘出现骨痂,中心区域未见骨痂。8周时转染组缺损区基本被新生骨痂包裹。对照组边缘区域骨痂增多。12周转染组缺损区基本消失,密度较周围正常略低。对照组缺损面积变小,但中心无新骨形成。3.组织学变化:转染组术后2周时有大量纤维性骨痂生成,骨缺损附近骨外膜内层的间充质细胞分裂增殖,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转化,肉芽组织中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很多,软骨岛形成。4周时纤维性骨痂、软骨骨痂与骨性骨痂混杂在一起,以纤维性骨痂和软骨骨痂为主,有较多的新生血管,并出现软骨内骨化,可见部分软骨骨化,形成桥接骨痂。8周时成骨细胞、纤维母细胞减少、纤维骨痂消失,代之以软骨骨痂和骨性骨痂。12周时骨组织结构趋于完善,骨髓腔基本形成。对照组仅在骨缺损附近有成骨反应和少量新骨生成。4.VEGF165表达情况转染组VEGF在术后2周时,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呈阳性表达,基质内阳性表达,4周时软骨细胞分裂增生,呈团状排列,表达达到高峰,呈强阳性。对照组2周时在新生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内呈阳性表达,4周时仅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5.BMP2蛋白表达情况转染组BMP2在术后2周时,在原始骨痂、成骨细胞、骨端骨细胞、新形成的软骨基质内呈阳性。4周时,新形成的软骨细胞出现阳性染色,软骨基质也呈阳性。幼稚软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呈阳性。对照组2周时新生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呈阳性表达,4周时仅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1.通过pIRES-hBMP2-hVEGFl65重组质粒体外经脂质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研究,我们初步实现从体外研究向体内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阐明在新骨生成过程中,BMP2与VEGF165具有协同作用,转基因BMSCs在转染后4周甚至更长时间内可促进表达BMP2和VEGF165。2.pIRES-hBMP2-hVEGFl65真核细胞共表达载体转染使BMSCs中外源性BMP2、VEGF165基因稳定表达,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增强,可促进颅骨缺损的修复。3.本实验为运用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巨大骨缺损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对照表
  • 实验部分
  • 联合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主要试剂
  • 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 1.3 主要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实验动物和分组
  • 2.2.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传代
  • 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
  • 2.4.质粒转染
  • 2.5.Westernblot检测hBMP2和VEGFl65在BMSCs中的表达
  • 2.6.聚乳酸可吸收支架材料的处理
  • 2.7.兔颅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制备
  • 2.8.标本处理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全文总结
  • 五.展望
  • 六.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七.附图
  • 文献综述
  •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骨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织工程骨-80℃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J]. 中国骨伤 2008(01)
    • [2].血管化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08(17)
    • [3].颌骨囊肿诊治及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06)
    • [4].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天津医药 2012(08)
    • [5].神经肽在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中表达的早期实验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04)
    • [6].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03)
    • [7].纳米组织工程骨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09)
    • [8].个体化组织工程骨成骨机制探讨[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8(02)
    • [9].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6(02)
    • [10].碱性磷酸酶mRNA在体内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4)
    • [11].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内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09)
    • [12].3D打印多孔矿化胶原-硫酸钙仿生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包容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创伤外科杂志 2020(06)
    • [13].组织工程骨膜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骨缺损的初步观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02)
    • [14].组织工程骨和外科人工植入物的仿生技术研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4)
    • [15].组织工程骨研究背景与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05)
    • [16].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新进展[J]. 广东医学 2012(11)
    • [17].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1)
    • [1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21)
    • [19].新西兰大白兔骨膜下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伤 2011(10)
    • [20].一种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效果评价[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07)
    • [21].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组织学观察[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11)
    • [22].采用负压吸引种植技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J]. 江苏医药 2012(01)
    • [23].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J]. 河北医药 2008(08)
    • [24].组织工程骨-假体界面微观结构与元素分析的意义[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0(04)
    • [25].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生化学和力学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21)
    • [26].组织工程骨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的实验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2)
    • [27].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应用瓶颈分析[J]. 医学综述 2012(21)
    • [28].组织工程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03)
    • [29].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重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17)
    • [30].组织工程骨膜包被双相陶瓷磷酸钙修复兔尺骨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47)

    标签:;  ;  ;  ;  ;  

    联合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