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所接收的82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分别为41例。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的治疗方法,西医组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组的治疗优良率37例(90.24%)显著高于西医组25例(60.98%),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好于西医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
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所接收的41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身体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主动配合研究,选择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所接收的82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分别为41例。其中,西医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为46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56.78±2.88)岁;最短病程为3d,最长病程为16d,平均病程(6.74±0.74)d;中西医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为46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57.05±3.14)岁;最短病程为3d,最长病程为20d,平均病程(6.94±1.0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资料经过对比,得出P﹥0.05则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法。患者每次服用10mg的辛伐他汀片(生产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221)进行治疗,每天一次。90d为一个疗程。
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化斑汤进行联合治疗。化斑汤的药剂构成如下:20g丹参、15g菖蒲、15g夏枯草、10g半夏、10g竹茹、10g白术、10g郁金、10g南星、10g天麻、10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枳实、10g当归、10g全蝎。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分别于早饭前、晚饭后服用。
1.3临床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取SPSS21.0软件包予进行治疗优良率以及神经缺损评分等指标的统计学核验,两组研究对象数据经过计算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优良率比对
中西医组的治疗优良率37例(90.24%)显著高于西医组25例(60.9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治疗优良率比对[n(%)]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比对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好于西医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比对[()]
3讨论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临床研究认为,30%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为这一病因导致,大部分缺血性卒中均会导致患者颈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2-3]。因此可见,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于减少患者的发病几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研究领域认为缺血性卒中属于“偏枯”、“眩晕”以及“中风”的范畴,其中,高血脂以及高凝状态作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脉不通将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5]。祛斑汤中的白术、茯苓、竹茹、枳实以及半夏作为主要药剂,具有和胃燥湿化痰、理气燥湿、健脾渗湿以及行气化痰的治疗效果,菖蒲的应用不仅能够祛痰祛湿,同时,还能够清热散结。此外,地龙、赤芍、桃仁、全蝎、丹参以及当归等药剂的应用,能够达到活血行气的治疗效果[6]。本次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中西医组的治疗优良率37例(90.24%)显著高于西医组25例(60.98%),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神经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总面积均好于西医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相比,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对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梁文华,王跃慧.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47-2150.
[2]栗静,田婷,石正洪,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41(9):740-745.
[3]杨庆华,沈文,贾贤达,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5):1755-1757.
[4]王素艳,李艳琴.通心络胶囊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斑块疗效及对血清ox-LDL、MMP-7、IL-18、IMT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4):3795-3797.
[5]孙翾,顾敦星.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328-330.
[6]王赛华,赵志宏,罗俊,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Hcy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58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