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在近四百年漫长岁月里,成批的文人遭受困厄、甚至遭到杀戮已成常态。在“发愤著书”、“穷而后工”命题视野下考察,困厄文人这一创作群体及其生成的文论命题有着一个清晰的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为时间界限,以困厄文人为考察重点,以他们的文学创作为考察中心,试图阐述清楚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和繁荣的一个原因就是文人的困厄。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共设六章。绪论首先提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存在困厄文人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困厄文人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是指由于民族战争、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饥饿、死亡、人格分裂等等原因造成物质、精神困顿的诗人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这些文人自许很高、自认困厄且困厄时间漫长,同时他们有着坚韧的道德操守和鲜明的价值判断。论文的第一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类型分析。从困厄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维度考察,可以分为政治型困厄文人、隐逸型困厄文人和矛盾型困厄文人。从造成困厄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困厄型文人、精神困厄型文人和生命困厄型文人。从文人对困厄的态度而言,可以分为执着型、超越型和沉潜型三类困厄文人。论文的第二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概况。本章论述了这一时期困厄文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逻辑分期和对困厄的表达以及他们诗文创作中代表性创作意象和创作的参照维度。这一时期“禅让制”盛行、文人逃离政治、缅怀之风盛行、理论和现实脱节是其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困厄文人的心路历程一般分为遭困、抗争、超越三个时期,困厄文人对困厄的表达不外乎物质困顿、精神苦闷、生命困厄三个方面。面对困厄,诗人们从游仙饮酒、哲学思辨、死亡想象三个途径进行超越。诗人们在超越困厄的诗文创作中创造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文学意象:白马意象、群鸟意象、松树意象、峻山密林意象、枯木意象来象征自己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从而反映出困厄文人在乱世中忍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当时恶劣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论文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心理。挫折心理下的困厄文人创造意识具有群体性、长期性、坚毅性特征。同时,困厄文人的文学创作兼有心理治疗的功用。困厄文人的创作还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第四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超越了文学本身而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价值尺度,是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的结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文学有着特殊的文学主题,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特殊关注集中体现在政治主题、饮酒主题、自由主题、生命主题,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特征。作为乱世文学,困厄文人们的诗文作品体现出以游为主的创作特征。这些“游”可以分为“游心”、“游仙”、“赏心”、“游冥”、“梦里还乡”,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想象和虚构。第二个特征是内向性特征,即指魏晋南北朝文人们因政治、战争、门阀制度、精神困惑、物质困顿等等原因而引起人生困厄,从而无法实现理想、抱负之后在诗文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远离政治、希企隐逸、参禅礼佛、追求内心宁静的心理希冀和人生姿态的时代趋向。由于悲愤、孤独形成诗人们特有的悲而不怨的审美特征。诗人们之所以能够不怨是因为有儒家思想做其心理底色。第六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历史地位。困厄文人在诗文中体现出的生命价值、精神追求、人格魅力对后世文人创作的题材类型、体裁风格、创作方法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接受。本文的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长期性、群体性的客观存在;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时局、时代文化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开始借助文学摆脱困厄,并且促进了“文的自觉”;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以文学摆脱困厄并没有体现在文论里边,而是体现在实际创作中;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繁荣是与“发愤著书”和“穷而后工”命题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付出巨大的代价,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巨大的缺憾;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们的文学创作就是苦难枝头盛开的花朵。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以巴蜀文人结社为考察中心[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清代山西茶商与文人政要关系探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文人塑像[J]. 戏剧之家 2020(09)
- [4].从“别号图”说起:且谈明代新型文人肖像画[J]. 四川戏剧 2020(02)
- [5].明清私家文人建筑的文化特性[J]. 东南学术 2020(03)
- [6].文学与文人旧居的复建——以李渔芥子园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14)
- [7].明代海南文人结社考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8].老水文人[J]. 河北水利 2019(09)
- [9].做文人还是做报人[J]. 杭州(周刊) 2018(18)
- [10].评古琴曲《欸乃》中的文人情怀[J]. 北方音乐 2016(12)
- [11].媒介变迁语境下晚清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J]. 青年记者 2018(26)
- [12].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J]. 文学评论 2016(04)
- [13].论元代扈从文人的多元化心理[J]. 学术交流 2016(11)
- [14].清末文人佛寺游文化现象探析[J]. 兰台世界 2017(10)
- [15].明代江南文人雅俗观念的嬗变[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6].文人与扇子[J]. 上海企业 2017(08)
- [17].文人爱以菊明志[J]. 吉林农业 2017(20)
- [18].“相轻”亦或“相重”:魏晋文人关系新解[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9].从文人画中看文人风骨[J]. 美与时代(下) 2016(01)
- [20].千万别说我是文人[J]. 检察风云 2016(15)
- [21].民间叙事与文人写作[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22].从诗歌功能的演变看文人趣味之生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6)
- [23].晚清民国文人结社的组织类型及其特点[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1)
- [24].文人书法:正脉与创造[J]. 创作与评论 2015(06)
- [25].文人趣味与尚古情结[J]. 中国书法 2015(05)
- [26].林语堂幽默的文人价值取向[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8)
- [27].幸与不幸——儒道影响下的中国文人[J]. 北方文学 2019(36)
- [28].文人的性养[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5)
- [29].作为文人的大厨种种[J]. 风景名胜 2020(04)
- [30].文人的“酸”气[J]. 少儿国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