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选取名山河流域四种不同上地利用方式紫色上(包括一种由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4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征,及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碳酸钙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各粒径微团聚体吸附量大小关系各有不同,紫色土(茶园):(<0.002mm)>(2-0.25mm)> (0.053-0.002mm)>全土>(0.25-0.053mm),水稻土:(<0.002mm)>(2-0.25mm)>全土> (0.053-0.002mm)>(0.25-0.053mm),紫色上(林地):(<0.002mm)>全土> (2-0.25mm)>(0.25-0.053mm)> (0.053-0.002mm),紫色土(旱地):(<0.002mm)>(2-0.25mm)>全土>(0.25-0.053mm)> (0.053-0.002mm),Pb2+均向最小粒径富集。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说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均为多层吸附,方程系数K大小反映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规律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及CEC大小规律一致。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吸附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且静电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络合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均存在未知的吸附方式。(2)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及碳酸钙是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去除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有所降低,降低量大小关系为去有机质>去无碳酸钙>去游离氧化铁,说明有机质对土壤吸附Pb2+过程影响最大,碳酸钙其次,游离氧化铁最小。去除各组分后仍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K值则明显减小,说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明显降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以静电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络合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去除有机质后变化明显,游离氧化铁其次,碳酸钙最小。(3)以全上吸附最大量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吸附量大小关系为:紫色上(林地)>紫色土(旱地)>水稻土>紫色土(茶园)。四种上壤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方程系数K值大小关系为:水稻土>紫色土(林地)>紫色上(旱地)>紫色土(茶园),说明水稻上对Pb2+的吸附结合能及吸附容量最大,紫色土(林地)其次,紫色土(旱地)再次,紫色土(茶园)最小。四种土壤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非解吸率大小关系为:紫色土(茶园)>紫色上(旱地)>紫色土(林地)>水稻土,说明紫色土(茶园)对Pb2+的固持能力最强,紫色土(旱地)其次,紫色土(林地)再次,水稻土最弱。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草本植物间作对空心菜Pb吸收、转运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19(06)
- [2].发绿色荧光碳点的制备并用于Pb~(2+)的灵敏检测和细胞成像[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1)
- [3].高吸附量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J]. 精细化工 2020(02)
- [4].焦化污泥添加对活性焦结构和Pb~(2+)吸附的影响及机制[J]. 煤炭转化 2020(02)
- [5].改性海泡石对Pb~(2+)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7)
- [6].木屑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特性研究[J].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20(03)
- [7].重庆城市快速路中分带土壤Pb污染评价和富集情况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04)
- [8].凹凸棒土吸附Pb(Ⅱ)的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20(08)
- [9].烟末生物质对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J]. 材料保护 2020(07)
- [10].己酸菌发酵条件优化及重金属Pb对己酸菌繁殖代谢的影响[J]. 酿酒 2020(05)
- [11].基于生态风险的铅(Pb)土壤环境基准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06)
- [12].气溶胶中~(210)Pb的几种分析方法比较[J]. 四川环境 2017(01)
- [13].土壤霉菌菌丝球制备及其吸附Pb(Ⅱ)性能[J]. 工业水处理 2017(03)
- [14].不同基因型小麦的Pb积累特性及Pb对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5)
- [15].桑枝杆废菌包制备磁性活性炭及其对废水中Pb~(2+)吸附动力学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8)
- [16].不同互作方式对小花南芥和蚕豆Pb累积的效应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4)
- [17].氮铅交互作用对小桐子生长及Pb累积的影响[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5(11)
- [18].PB数据窗口动态编程技术[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05)
- [19].泥蚶卵黄原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Pb胁迫下的表达特征[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6(02)
- [20].水蕴草对Pb的积累及其耐性机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6)
- [21].碳羟磷灰石的制备及对Pb(Ⅱ)的吸附性能[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6(05)
- [22].改性粉煤灰去除废水中Pb(Ⅱ)的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6(04)
- [23].Pb~(2+)在粉煤灰基方钠石上的吸附特性[J]. 工业水处理 2016(07)
- [24].马铃薯淀粉高吸水树脂吸附Pb~(2+)的绿色化研究[J]. 化工管理 2016(26)
- [25].竹原纤维对Pb(Ⅱ)的吸附特性和机理[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6].Pb胁迫对百喜草生长和Pb积累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12)
- [27].应用~(210)Pb的南海黑角珊瑚定年[J].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15(02)
- [28].Pb胁迫对双穗雀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Pb富集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7)
- [29].5种速生柳无性系对Pb~(2+)胁迫的生理抗性比较[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6)
- [30].粟皮基生物多孔碳对Pb(Ⅱ)的吸附特性的研究[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