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中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疗法联合小燕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次观察中采用小针刀疗法松解腰3横突周围的软组织粘连。临床症状消失后,配合小燕飞等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坚持锻炼1个月。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治愈6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显效率96%。结论:小针刀疗法配合小燕飞功能锻炼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针刀;小燕飞;腰三横突综合征
腰3横突综合症是腰痛病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因是急性腰部损伤未及时处理或长期慢性劳损,轻者、弯腰活动、下蹲疼痛难忍;重者,生活失去自理.连卧床也动弹不得.且反复发作,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一般治疗方法难以见效,也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来自2015-2016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本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个月;一侧腰三横突压痛58例,两侧腰三横突压痛者有22例。
2症状与体症
2.1症状:腰部中段单侧或双侧疼痛,腰背强直,不能弯腰和久坐、久站。轻者白天病情缓解,卧床入睡至半夜翻身时痛醒,晨起腰部疼痛不适,稍活动可缓解。严重的行走困难,站立时常用双手扶腰,生活不能自理。通过休息和各种理疗多可缓解,一旦过多腰部活动疼痛发作、加重,最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翻身都感到困难,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2.2体征:主要是腰三横突尖部明显压痛,其部位相当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处(简便定位方法:于第三腰椎棘突外三横指处即是),尤其是瘦长型患者可触到横突尖端并有明显的压痛及限局性肌紧张或肌痉挛。按压时可由于第二腰神经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放射痛达大腿及膝部。直腿抬高试验一般是阴性,查体需与对侧对比[1]
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1纳入标准:确诊此病,愿停止其他治疗,接受小针刀治疗。
3.2排除标准:①不能坚持或配合治疗者;②年龄<20岁
及>65岁者;③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针刀治疗者(如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等);④有局部、全身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病者;⑤严重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稳定者。
4治疗方法
4.1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可用小针刀治疗,先确定好腰三突的实际位置(相当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处,简便定位方法:于第三腰椎棘突外三横指处压痛及硬结处),在腰三横突尖位置作好相应的标记,再常规消毒、铺巾,以中号针刀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先加压分离,再刺入,当小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再向外缘移动,沿着端部外、上、下缘作边缘铲切,手感有肌肉和横突尖之间有松动感即出针,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后,用邦迪创可贴贴好针刀切口,2天内针刀创口处避免遇水,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治疗,最多不超过3次,第一次针刀治疗2-5天后进行小燕飞功能锻炼1月
4.2注意事项
勿将小针刀刺入腹腔内,先确定好腰3横突尖部的位置,操作过程中刀口不离开横突尖部的骨面;嘱病人于2-5天后作弯腰曲背活动,防治再度粘连。
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恢复,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
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受限。
6治疗结果
经一至三次治疗后,治愈6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7讨论
腰3横突比其他腰椎横突长,处于腰椎的中段,起到加强腰部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作用,由于这一生理特性,在腰部做屈伸活动时,增加了横突尖部摩擦损伤腰部软组织的机会,当人体过多的、持久的弯腰屈伸活动时,腰3横突尖部就会摩擦损伤腰背深筋膜和骶棘肌,肌肉受损,肌纤维断裂,日久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肌肉的内部就会结疤痕,疤痕和腰3横突尖部粘连,限制腰背筋膜和骶棘肌的活动也就限制了腰部的屈伸活动,当人体用力弯腰活动时,深筋膜和骶棘肌受到牵拉而进一步损伤,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休息后,局部充血、水肿被吸收,临床症状又有所缓解,如此反复,粘连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中医认为,系损伤后淤血留内,血淤气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传统的封闭、按摩、理疗、口服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使症状缓解或暂时消除,但经常反复,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而针刀可以直至病所,松解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镇痉止痛}恢复肌肉的动态平衡(内平衡),除对粘连有直接剥离外,它还产生一种机械刺激,这种刺激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加速淋巴液、血液循环,使炎性物质和有害的代谢产物随淋巴液、血液循环的加快而消失,所以被切开、松解、剥离开的残存疤痕组织也很快被吸收,从而使病症痊愈。
8结论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的微创手术疗法。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时间短,疗效快而根治,无切口不出血,病人痛苦少,无并发症,后遗症和副作用,治疗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枢.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16.
作者简介:
贾炳胜,(1984-),男,汉,住院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