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邢宁
导师: 蔡祖龙
关键词: 灌注,孤立性肺结节,微血管密度
文献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 计算孤立性肺结节的CT灌注曲线及灌注参数,研究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由PET所得的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评价CT灌注成像在肺内病变的功能成像方面的价值;研究CT灌注参数与孤立性肺结节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73例病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18~90岁,平均55.5岁。恶性58例,良性15例,行CT灌注成像,造影剂用量40ml,注射速度4 ml/s。绘出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得出病灶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在不同界值水平计算其诊断特性;取50例患者的病理标本作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其中14例行FDG-PET检查,测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将CT灌注参数与MVD及SUV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59例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形态学征象(包括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及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分析各征象与CT灌注参数及MVD的相关性,以出现3个以上征象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标准,计算形态学特征的诊断特性。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 【结果】 1、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3种类型,良性结节的曲线表现为4种类型; 2、恶性病灶的平均通时间低于良性病灶(分别为6.75和15.35),表面渗透性高于良性结节(34.52和22.82)。 3、鳞癌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表面渗透性分别为70.34、8.40和29.13,低于腺癌(114.76、9.51和41.75)。 4、如果以MTT≤7s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则灵敏度为68.97%,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能谱CT功能成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及评估肺癌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D]. 胡丽丽.郑州大学2016
- [2].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王玲.浙江大学2017
- [3].动态增强CT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D]. 徐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4].孤立性肺结节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动态增强研究[D]. 蒋南川.华中科技大学2006
- [5].64层CT在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研究[D]. 关建中.第二军医大学2007
- [6].孤立性肺结节MR动态增强、血管生成及MR波谱的研究[D]. 杨春山.第二军医大学2004
- [7].~(18)F-FLT PE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谭业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 [8].孤立性肺结节的癌症风险评估与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应用价值[D]. 杨丽.第三军医大学2017
- [9].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综合性影像诊断的ROC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杨玉海.山东大学2011
- [10].孤立肺结节MDCT动态增强及临床应用[D]. 叶晓丹.第二军医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肺结节动态增强CT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曹阳.天津医科大学2003
- [2].肺结节CT研究[D]. 李惠民.第二军医大学2003
- [3].孤立性肺结节MR动态增强、血管生成及MR波谱的研究[D]. 杨春山.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CT灌注成像对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 生晶.第二军医大学2005
- [5].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李树平.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 梁宗辉.复旦大学2005
- [7].动态增强CT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D]. 徐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8].孤立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研究[D]. 李慎江.第二军医大学2007
- [9].孤立性肺结节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动态增强研究[D]. 蒋南川.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64层CT在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研究[D]. 关建中.第二军医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