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层间强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混合层间强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泥化夹层强度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高开丰[1](2021)在《鄂西南泥灰岩中顺层软弱夹层抗剪强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艾正伟[2](2020)在《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沿江高速公路从宜宾市沿金沙江而上,途径雷波、金阳、宁南、会东、会理,止于攀枝花市,全长约47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成都至丽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本文研究的古滑坡群位于宁南县石梨乡,公路在滑坡区内以桥梁的形式通过,滑坡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公路的施工及运行安全。因此,研究该古滑坡群成因机制,评价滑坡的稳定性,进而提出滑坡治理方案,对确保公路施工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钻探等手段,在查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力学分析法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其成因机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并以HP05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桥梁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及桩基位移特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滑坡治理方案,并利用FLAC 3D软件论证了滑坡治理方案的有效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古滑坡群发育于岩性组合为砂岩、泥岩及页岩不等厚互层的顺向或斜顺向斜坡中。滑坡群包括11个滑坡,其中HP01、HP02、HP03、HP04、HP05及HP11规模较大,属于大-特大型滑坡,HP06、HP07、HP08、HP09、HP10属于中型滑坡,线路穿越其中的HP05、HP06、HP07及HP08。(2)在滑坡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而研究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在河谷下切导致软弱夹层切露及软弱夹层受降雨软化、泥化作用的影响下,软弱夹层力学性质降低,坡体内部裂缝沿软弱层不断向前缘扩展,斜坡抗滑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滑坡发生。(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定量分析了HP01、HP02、HP03、HP05、HP06、HP07及HP08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HP01、HP02、HP03、HP05、HP06、HP07及HP08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HP01及HP07整体处于稳定状态,HP02、HP03、HP05、HP06及HP08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HP07整体处于稳定状态,HP01、HP02、HP03、HP05、HP06及HP08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HP03的后部、HP05的前部及后部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中,HP05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小于安全系数,稳定性不满足工程要求。(4)以HP05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及不同工况下的桩基位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P05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且桩基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位移超过桥梁位移容许值,严重威胁桥梁安全。(5)在对HP05进行稳定性研究及对桥梁桩基位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排水+抗滑桩”的治理方案,利用FLAC 3D软件论证了该治理方案的有效性。

颜嘉俊[3](2020)在《板裂状围岩薄矿脉钨矿床安全回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赣南某钨矿板裂状薄矿脉为工程背景,基于延用矿山原有的地质工程,并根据采场实际地压情况提出了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的回采方案。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室内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等手段,对试验采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实现赣南某钨矿板裂状薄矿脉地安全高效回采,主要地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经过现场实际勘察调研,主要勘察现场结构面状况,地压活动规律,结合现场开采实际情况,最终选定极具代表性的试验采场以开展后续工作。(2)结合采场围岩移动破坏规律,提出适用于板裂状围岩失稳控制的三种安全回采方案,从控制效果、技术实施难度和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最终选择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的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作为试验采场回采方法。(3)对试验采场所在中段上下盘围岩、矿岩力学参数测试与分析得到矿岩物理力学参数,结合结构面调查与现场地质勘查结果,对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强度折减,得到与工程现场相符合的岩体力学参数。(4)运用FLAC-3D软件完成了不同回采方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矿体上下盘围岩及顶板的位移值最小,最大主应力远小于普通留矿法,釆场围岩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特征与相似模型试验结果较为吻合。(5)基于正交试验原理,完成了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经测试并统计试验结果,最终确定符合强度相似比的材料配比为沙子:石膏:水为5:1:1.2,其7d强度(单轴抗压强度为0.67MPa,弹性模量为0.066GPa),可作为相似模型试验中围岩(板岩)的试验材料。(6)设计了完整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整体方案,采用DIC二维数字散斑测量分析系统,对试验中模型不同区域位移场和变形场进行测试分析,对比了不同回采方案上下盘板裂状围岩随开采过程变形及移动规律,得到普通留矿法的顶板及上下盘的最大位移达1.1mm,而散体人工矿柱倾向锚固法顶板及上下盘的位移峰值仅有0.4mm。从而得到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为有效控制围岩失稳的最佳回采方法。

李翱[4](2020)在《江习高速柿子园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治理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地形限制,不可避免会对边坡进行开挖,从而造成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滑坡灾害成为制约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对公路的施工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贵州省习水县柿子园滑坡位于江习高速JK64+280~JK64+580路段,公路工程开挖造成该滑坡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复活迹象,因此对该滑坡作了以抗滑桩为主的应急处治。开展该滑坡的复活机理研究及治理效果评价,对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类似公路滑坡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滑坡地质工程条件以及滑坡结构特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古滑坡的成因机制;运用地质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滑坡在公路开挖及暴雨作用下的复活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滑坡整体与局部稳定性;根据已实施的治理工程,运用滑坡体位移监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及模糊数学理论对治理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斜坡为由砂泥岩互层组成的缓倾坡外层状结构斜坡,古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顺层滑移—拉裂型,由泥岩夹层演化而成的粉质粘土软弱夹层构成了滑移—拉裂破坏的滑面(带)。(2)公路开挖是导致滑坡局部复活的主要因素,降雨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变形破坏。当下挖深度为4m左右(高程880m)时,古滑坡在开挖边坡后缘889~891 m高程一带开始出现大量拉裂缝,随着开挖深度不断加深及滑坡区降雨影响,当开挖深度到达6.5m(高程877m)时,滑坡的变形进一步向后发展至高程901m一带,形成现在的变形区。(3)运用Midas/GTS模拟滑坡在未开挖和开挖状态下,天然和降雨两种工况下的应力、位移、塑性变形区、剪应变增量。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后坡体应力场发生改变,位移量逐渐增大,塑性变形与塑性破坏范围增大,剪应变增量贯通区基本贯通整个变形区。(4)运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整体和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公路开挖后,滑坡整体在天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降雨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而滑坡前缘变形区在天然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5)通过柿子园滑坡治理工程完成后坡体内部的位移数据的分析以及坡体位移、剪塑性区分布特征的模拟,对已实施治理工程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表明支挡结构有效。(6)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根据柿子园滑坡的实际工程情况,共选取10个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后,按照最大隶属原则确定柿子园滑坡治理效果为较好。

汪维[5](2020)在《门头沟深挖顺层软岩高边坡支护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对山岭区进行大开挖,势必会造成山体边坡失稳,而顺层岩质边坡问题是其中最常见的边坡问题之一。顺层岩质边坡中含软弱夹层的边坡由于受到软弱结构面的控制,极易在开挖作用下,沿着软弱结构面整体滑动。本文以北京门头沟某建筑区深挖含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目标模糊综合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支护方案优选评价模型,对三种既定支护方案进行优选;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边坡深开挖的影响程度与优选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模拟分析;并对优选方案的支护结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1)运用多目标模糊综合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边坡支护方案的优选评价模型,在三种支护方案选型中得出优选方案为放坡开挖+锚(杆)索框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2)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边坡的开挖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边坡在开挖完成后,边坡将处于不稳定状态,6个典型剖面的稳定性系数在0.96~0.98之间,边坡的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量达到了1.1m,边坡将沿着软弱面滑动。(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放坡开挖+锚(杆)索框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支护方案进行天然工况和极限工况的模拟分析,得出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天然工况下的6个典型剖面最大位移量在0.027~0.040m之间,稳定性系数在1.41~1.45之间;极限工况下的6个典型剖面最大位移量在0.036~0.045m之间,稳定性系数在1.30~1.32之间,完全满足研究区边坡工程的安全系数要求。(4)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抗滑桩的桩长和桩身截面积的天然工况进行了优化。(1)桩长优化方面:6个典型剖面在第一级抗滑桩桩长优化中,剖面1和剖面5取48m,剖面2和剖面3取52m,剖面4取54m,剖面5取48m为抗滑桩的优化桩长;在第二级抗滑桩桩长优化中,剖面1取31m,剖面2取37m,剖面3取37m,剖面4取43m,剖面5取46m,剖面6取39m为抗滑桩的优化桩长;在第三级抗滑桩桩长优化中,剖面1取16m,剖面2取27m,剖面3取15m,剖面4取24m,剖面5取29m,剖面6取27m为抗滑桩的优化桩长。(2)桩身截面积优化方面:在第一、二级抗滑桩桩身截面积优化中,剖面1、剖面3和剖面6桩身截面积取6m2,剖面2、剖面4和剖面5桩身截面积取7.26m2为抗滑桩优化桩身截面积;在第三级抗滑桩桩身截面积优化中,剖面1取4.32m2,剖面2取3m2,剖面3~剖面5取4.86m2,剖面6取6m2为抗滑桩优化桩身截面积,研究区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1.35~1.40之间,满足研究区边坡工程的安全系数要求。(5)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锚(杆)索的嵌入角度和锚固长度的天然工况进行了优化。对于锚(杆)索倾角的优化结果中,6个典型剖面均以取33°为锚(杆)索的优化倾角。锚(杆)索的锚固长度优化结果中:剖面1、剖面3~剖面6锚索锚固长度取8m,锚杆长度取10m;剖面2锚索锚固长度取10m,锚杆长度取12m为锚(杆)索优化锚固长度,研究区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1.36~1.39之间,满足研究区边坡工程的安全系数要求。(6)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对优化后的边坡工程进行了极限工况的模拟,研究区边坡最大位移量在0.042~0.050m之间,稳定性系数1.26~1.28之间,满足研究区边坡工程的设计安全系数要求。

白洁[6](2020)在《顺层岩质滑坡损伤破坏过程及其预警模型研究 ——以贵州兴义滑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顺层岩质滑坡在我国广泛分布,且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财产损失,属于危害较大的一类地质灾害。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滑坡的成因机理虽然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认识,但顺层岩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的特点,如何建立有效的滑坡预警判据和预警模型,提升顺层岩质滑坡监测预警的可靠性,从而减轻灾害损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贵州兴义2.17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了滑坡的坡体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表位移监测等技术手段,初步揭示了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了其成因机制。然后以兴义滑坡为原型,建立顺层岩质滑坡地质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重现了滑坡变形失稳过程,同时采用声发射探测技术揭示了滑坡演化过程中岩体损伤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基于岩体损伤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为滑坡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典型顺层岩质滑坡—贵州兴义滑坡的地质条件和破坏模式。贵州兴义滑坡是由典型的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发育而来,斜坡岩体主要由产状为52°∠22°的硬质白云岩组成,在其内部夹有一层厚约1m的软弱层,其原本稳定的结构由于坡脚开挖而导致坡体长期临空,加之地质构造、节理裂隙的发育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不利于斜坡稳定的坡体结构,在坡脚开挖后变形,形成渐进后退式破坏。(2)查明了顺层岩质斜坡中软弱夹层对滑坡形成的控制机理。结合坡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分析得出,滑坡滑源区岩体为2014年首次滑动后形成的不稳定斜坡,软弱夹层受到长期重力及地下水作用,产生向临空方向的压缩挤出变形,导致上覆巨厚层白云岩开裂,由此形成了后缘控滑结构面,并沿软硬岩交界面产生剪切滑移变形,最终演变成滑坡地质灾害。最后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滑坡的压缩剪切变形失稳过程进行了验证。(3)基于物理模型试验获得了顺层岩质滑坡形成过程的损伤演化机理。根据兴义滑坡机理分析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得出顺层岩质滑坡通常具有变形缓慢,突发性强,稳定性受软弱夹层控制等特点,其形成是岩体长期蠕变导致损伤不断积累的结果,从微观上岩体内裂隙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断裂韧度,导致裂隙的产生与发展,形成岩体的初始损伤,裂隙持续发展贯通后形成宏观裂缝,岩体损伤加剧。根据滑坡演化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将顺层岩质滑坡的损伤破坏过程划分为初始损伤、裂缝发展、裂缝贯通、临滑至破坏四个阶段。(4)明确了顺层岩质滑坡变形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与其变形演化阶段的对应关系。当坡体内产生微观裂隙时声发射信号微弱,当产生较大的裂缝,滑坡活动剧烈时则声发射信号较强,声发射累计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拐点特征,可作为滑坡损伤变形阶段划分的依据。(5)建立了基于岩体损伤破坏过程的预警模型,提出了基于声发射累积能量曲线和岩体损伤度的综合预警判据,提升了滑坡预警的可靠性。与基于变形过程的预警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预警模型在各个预警级别都更提前,且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更久,能够争取更多的应急处置时间,技术方法亦有效可行。

韩钢[7](2019)在《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剪切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区内分布着一组延展性强、分布范围广、低角度缓倾斜的层间错动带,其中C2、C4错动带大规模斜切主要地下厂房洞室群,结构松散,剪切强度低,整体工程性质差,是控制洞室群岩体整体和局部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严重威胁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安全。本文主要借助现场踏勘、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错动带的宏微观工程地质特性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下错动带的力学响应规律。概括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针对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区C2、C4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性从宏微观角度展开研究。地质勘查及试验结果表明:(1)针对错动带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的赋存条件,为制取受扰动小的原状试样,应采用先开槽然后人工刻切土块的取样方法;(2)玄武岩-凝灰岩这种软弱相间的地质构造,为错动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错动带的成因与结构特征将其内部结构划分为:节理带、劈理带和泥化带;(3)矿物成分分析表明,错动带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不同带区的黏土矿物含量差异明显,这与不同带区岩土体经历地质改造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4)微观电镜扫描发现,同一带区,通过平行于错动带延展方向的断口观察到的结果与垂直方向观察到的结果差别大;而且不同带区的微观结构差异也很明显,上述结构特征从微观角度揭示了错动带的某些物理、水理以及力学特性。(2)错动带原状试样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1)错动带剪切位移试验曲线主要表现出理想弹塑性特征,但是受夹层厚度、夹层内大颗粒含量、含水率及试样尺寸的影响,不同位置处错动带的剪切强度具有较大离散性;(2)错动带的剪切强度及内摩擦角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3)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来分析夹层厚度、法向力、大颗粒含量和接触面起伏差等因素对错动带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1)随错动带中夹层土厚度增加,剪切强度有减小趋势;(2)无论是采用统计方法还是从剪切位移曲线方面来考虑,大颗粒含量和接触面粗糙度对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都不明显;(3)随夹层土厚度增加,土-岩接触面粗糙度的摩擦阻碍效应弱化,当现场错动带中泥化夹层厚度大于上下接触面起伏差时,错动带剪切强度近似于泥化夹层的剪切强度,当错动带中泥化夹层的厚度小于接触面起伏差时,需要综合考虑泥化夹层本身以及泥化夹层与接触面整体的力学效应。(4)基于室内试验结果,利用离散元软件PFC2D构建了直剪试验模型,研究了剪切过程中,错动带内部的细观力学特征,并对比室内正交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复合试样剪切特性的夹层厚度效应、大颗粒含量和结构面粗糙度对剪切特性的影响以及剪切特性的尺度效应。数值模拟结果发现:(1)剪切过程中,剪切盒内颗粒的孔隙率、配位数以及裂隙数量的变化规律与剪切位移曲线的变化规律大体一致;(2)当夹层厚度小于7mm时,随夹层厚度增加,峰值剪切强度有减小的趋势;当夹层厚度大于7mm时,随夹层厚度增加,剪峰值切强度趋于稳定;(3)在试验选定的大颗粒含量范围内,大颗粒含量对错动带峰值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不明显。

彭水聪[8](2017)在《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炭质页岩是一种强度低、易风化、易崩解的膨胀性软岩,开挖的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在空气中暴露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的侵蚀,岩体力学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容易发生软化和崩解,使炭质页岩初始力学强度急剧降低,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滑坡或崩塌等失稳现象,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炭质页岩边坡的稳定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英怀段某炭质页岩高边坡为工程背景,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对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作了详细的综述。分别介绍了现有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评估方法的不足。(2)建立了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咨询业内专家从地质因素、工程因素、施工因素、环境诱发因素、勘查设计因素等对炭质页岩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得到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进行求解,采用专家调查法,借助专家的意见作为计算参数进行指标间的对比。得到适合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各影响因素权重。运用模糊理论的原理,采用模糊理论评估法,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因素集、评价等级、隶属度函数,再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权重向量,得到模糊判断矩阵,从而进行模糊运算。通过分析得出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徐晓[9](2019)在《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动力响应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坝基、边坡、洞室等岩体工程中常发育有软弱夹层。软弱夹层进一步恶化后形成的泥化夹层往往构成工程岩体中性质最差、强度最弱的关键部位。受到泥化夹层影响,导致工期延误、被迫停工或追加巨额投资的工程项目不知凡几。作为层状岩体中常见的特殊软弱结构面,泥化夹层是岩体抗滑稳定的控制因素。在爆破、地震、交通荷载、波浪荷载等循环扰动作用下,泥化夹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对复杂岩质边坡的动力失稳机制具有显着影响。尽管已经有研究人员利用原位试验或室内试验对泥化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泥化夹层动力响应特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并且不够深入。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爆破扰动下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动力失稳灾变机制(U1504523)”,以黄河中游某大型水利枢纽坝址区不同发育性质的泥化夹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动三轴试验、理论推导、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并系统分析主要黏土矿物成分、黏粒含量、含水率、围压和循环周次等因素对泥化夹层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动变形试验研究泥化夹层的累积应变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泥化夹层的累积应变发展规律不符合稳定性模型特征,适合采用破坏型Monismith模型进行描述。累积应变随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增大而增大,随围压增大而减小,主要黏土矿物成分为蒙伊混层的泥化夹层累积变形特征最明显,累积应变最大。其中,各影响因素对其累积应变的影响力相差不大。(2)泥化夹层动应力应变曲线符合Hardin双曲线模型,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应变硬化特征参数随围压变化不大,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建立的动弹性模量模型为衰减型,其值随循环周次增大而减小,并最终趋于残余动弹性模量;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围压增大单调递增。主要黏土矿物成分为蒙伊混层的泥化夹层动弹性模量衰减最快,应变硬化特征参数最小。(3)通过动强度试验揭示各影响因素对泥化夹层动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泥化夹层动强度特性与自身发育性质关系密切。动强度随围压增大单调递增,动强度和动黏聚力随含水率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动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增大单调递减,三者都随循环破坏周次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主要黏土矿物成分为蒙伊混层的泥化夹层,其动强度和动黏聚力最小。(4)结合Ramberg-Osgood硬化定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三向应力状态的疲劳损伤变量表达式。结果表明: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的疲劳损伤及其发展规律适合采用低周疲劳损伤演化模型描述,建立的疲劳损伤表达式更准确合理。泥化夹层的疲劳损伤随循环周次增大而增大,随围压增大而减小,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主要黏土矿物成分为蒙伊混层的泥化夹层疲劳损伤值最大。

薛忠真[10](2017)在《南宁地铁4号线钻孔控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工程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南宁市地质环境复杂,在地铁建设中将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岩溶。南宁地铁4号线部分路段岩溶较发育,钻探与物探阶段均有溶洞揭露,在地铁的建设与运营阶段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在施工前查明规划路线的岩溶发育情况,了解岩溶发育程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工程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南宁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溶发育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岩溶的分布特征。参照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及其指标划分方法,采用类比的方法选取岩溶发育强度的评价指标并对各个指标进行强度等级划分,对飞龙路站潘街站三站三区间六个区域单元进行岩溶发育强度等级评判。并对岩溶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和岩溶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南宁地铁4号线岩溶发育在平面上不均匀带状分布,在竖向上呈多层性,有167个钻孔揭露2个溶洞以上。大多数单个溶洞规模较小。(2)飞龙站体育中心东站区段岩溶发育强度为强烈发育,体育中心东站潘街站区段岩溶中等发育。飞龙路站体育中心东站区段溶洞总体稳定性较差,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坍塌失稳的现象,工程建设建议进行溶洞处理。

二、泥化夹层强度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化夹层强度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2)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群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群基本特征
        3.1.1 滑坡群概况
        3.1.2 HP01基本特征
        3.1.3 HP02基本特征
        3.1.4 HP03基本特征
        3.1.5 HP05基本特征
        3.1.6 HP06、HP07、HP08基本特征
    3.2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2.1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2.2 滑坡形成演化分析
    3.3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3.3.1 室内试验法
        3.3.2 工程类比法
        3.3.3 综合取值
第4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定性评价
    4.2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稳定性评价
        4.2.1 计算方法及工况
        4.2.2 计算剖面选取
        4.2.3 计算参数选取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软件介绍
    5.2 桩基施作前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5.2.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5.2.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2.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2.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 桩基施作后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桩基变形特征
        5.3.1 模型建立
        5.3.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
    6.1 滑坡防治目标及原则
        6.1.1 滑坡防治目标
        6.1.2 滑坡防治原则
    6.2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6.2.1 滑坡治理方案初步选择
        6.2.2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6.3 滑坡治理方案分项计算
        6.3.1 抗滑桩工程
        6.3.2 截排水工程
    6.4 滑坡治理效果论证
        6.4.1 模型建立
        6.4.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4.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4.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板裂状围岩薄矿脉钨矿床安全回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急倾斜薄矿脉开采技术现状
        1.3.2 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矿山压力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采场选择及结构面调查
    2.1 工程背景
    2.2 试验采场的确定
        2.2.1 试验采场选择的原则
        2.2.2 试验采场位置
    2.3 结构面调查分析
        2.3.1 调查位置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结果分析
    2.4 地压活动勘察
        2.4.1 现场勘察
        2.4.2 地压活动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采场采矿方法选择
    3.1 试验采场开采技术条件
    3.2 采矿方法初选
        3.2.1 选择采矿方法的基本原则
        3.2.2 关键点支撑上盘预支护留矿法
        (1)技术方案内容
        (2)技术方案评价
        (3)经济效益分析
        3.2.3 电耙出矿静态留矿法
        (1)技术方案内容
        (2)技术方案评价
        (3)经济效益分析
        3.2.4 散体人工矿柱支撑倾向锚固留矿法
        (1)技术方案内容
        (2)技术方案评价
        (3)经济效益分析
    3.3 三种采矿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4.1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4.1.1 岩样采集与加工
        4.1.2 岩样容重及孔隙率
        4.1.3 岩样吸水率
        4.1.4 岩样单轴压缩试验
        4.1.5 岩样抗拉强度试验
        4.1.6 点荷载试验
        4.1.7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结果汇总
    4.2 岩石强度折减
        4.2.1 H-B与M-C强度准则参数等效转化
        4.2.2 岩体力学参数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假设及破坏准则
        4.3.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位移分析
        4.4.2 应力分析
    4.5 章节小结
第五章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5.1 相似三定理
    5.2 相似常数计算
    5.3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5.3.1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择
        5.3.2 试件制作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3.4 模型材料配比选取
    5.4 相似材料模型
        5.4.1 模型监测及开挖设计
        5.4.2 模型开采阶段位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与项目
    获奖情况

(4)江习高速柿子园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治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复活机制的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4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地震
    2.6 水文地质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3.1 滑坡形态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
    3.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3.1 内部因素
        3.3.2 外界因素
        3.3.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变形特征及复活机制分析
    4.1 滑坡公路开挖变形特征
    4.2 滑坡复活影响因素
    4.3 滑坡复活成因机制分析
    4.4 滑坡复活机制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4.4.1 基本理论和方法
        4.4.2 计算模型建立
        4.4.3 滑坡开挖前天然状态下模拟结果分析
        4.4.4 滑坡开挖后天然状态下模拟结果分析
        4.4.5 滑坡开挖后降雨状态下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
    5.1 滑坡稳定性分析
    5.2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5.2.1 计算方法与基本原理
        5.2.2 计算模型及工况
        5.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5.2.4 计算结果分析
    5.3 基岩边坡稳定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6.1 治理工程概况
        6.1.1 治理工程具体方案
        6.1.2 治理工程措施评价
    6.2 滑坡体深孔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6.2.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基本原理
        6.2.2 测斜孔布置
        6.2.3 监测成果与分析
    6.3 抗滑桩治理效果数值模拟
        6.3.1 抗滑桩模型建立
        6.3.2 抗滑桩治理效果模拟分析
    6.4 柿子园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6.4.1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指标权重测度
        6.4.2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模糊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门头沟深挖顺层软岩高边坡支护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顺层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1.2.2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1.2.3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工程条件及深开挖特征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形地貌概述
        2.1.3 地层岩性
        2.1.4 气象水文
        2.1.5 地质构造
        2.1.6 地震
    2.2 研究区深开挖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坡支护方案优选研究
    3.1 边坡支护结构类型
        3.1.1 锚(杆)索框架
        3.1.2 锚杆系统
        3.1.3 预应力锚索
        3.1.4 抗滑桩
    3.2 边坡支护方案优选理论方法研究
        3.2.1 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
        3.2.2 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模型
        3.2.3 层次分析法
    3.3 边坡支护方案优选
        3.3.1 层次结构建立
        3.3.2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模拟参数选取与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1 计算模型材料参数选取
        4.1.1 软弱带物理力学参数
        4.1.2 岩土体计算参数
        4.1.3 支护结构计算参数
    4.2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2.1 Geo Studio数值模拟软件概述
        4.2.2 Geo Studio软件模拟过程
        4.2.3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边坡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5.1 边坡初始状态
        5.1.1 边坡初始应力场
        5.1.2 边坡初始稳定性
    5.2 边坡开挖模拟分析
        5.2.1 第一级开挖计算结果分析
        5.2.2 第二级开挖计算结果分析
        5.2.3 第三级开挖计算结果分析
    5.3 边坡支护模拟分析
        5.3.1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5.3.2 第一级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5.3.3 第二级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5.3.4 第三级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5.3.5 极限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边坡支护结构多目标优化分析
    6.1 天然工况下桩长优化
        6.1.1 第一级抗滑桩桩长优化
        6.1.2 第二级抗滑桩桩长优化
        6.1.3 第三级抗滑桩桩长优化
    6.2 天然工况下桩身截面积优化
        6.2.1 第一、二级抗滑桩截面积优化
        6.2.2 第三级抗滑桩截面积优化
    6.3 天然工况下锚(杆)索嵌入角度优化
    6.4 天然工况下锚(杆)索锚固长度优化
    6.5 极限工况支护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6.5.1 极限工况支护结构优化结果应力场分析
        6.5.2 极限工况支护结构优化结果变形特征分析
        6.5.3 极限工况支护结构优化结果稳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顺层岩质滑坡损伤破坏过程及其预警模型研究 ——以贵州兴义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顺层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软弱夹层研究现状
        1.2.3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滑坡预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兴义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规模形态及边界特征
    3.2 滑体特征
    3.3 滑带特征
    3.4 滑床特征
    3.5 滑坡变形特征
        3.5.1 滑坡历史变形
        3.5.2 坡表变形迹象
    3.6 滑坡失稳破坏过程分析
        3.6.1 地形条件
        3.6.2 地质条件
        3.6.3 环境因素
        3.6.4 基于离散元的滑坡失稳过程模拟
第4章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4.1 顺层岩质斜坡损伤破裂机理
        4.1.1 应力强度因子
        4.1.2 剪切断裂准则
        4.1.3 裂纹扩展阶段划分
    4.2 斜坡损伤过程动力参数特征
        4.2.1 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4.2.2 斜坡声发射特征参数
    4.3 斜坡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原理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过程
        4.3.5 试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声发射特征参数的滑坡变形阶段划分
第5章 顺层岩质滑坡损伤预警模型研究
    5.1 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成功预警
        5.1.1 监测预警平台简介
        5.1.2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5.2 基于损伤度的预警模型
        5.2.1 预警指标
        5.2.2 预警判据
    5.3 基于损伤度预警模型可行性研究
        5.3.1 预警时间可行性分析
        5.3.2 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剪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错动带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1.2.2 层间错动带力学特性研究
        1.2.3 含层间错动带岩体抗滑稳定性分析
        1.2.4 含层间错动带岩体破坏模式
        1.2.5 层间错动带强度预测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总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1 C_2、C_4层间错动带空间分布特征
    2.2 层间错动带现场取样
    2.3 白鹤滩层间错动带的形成模式与基本结构特征
        2.3.1 形成模式
        2.3.2 结构特征
    2.4 层间错动带成分分析及微观结构特征
        2.4.1 矿物成分分析
        2.4.2 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2.5 层间错动带水理性质
        2.5.1 膨胀性
        2.5.2 崩解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原状试样剪切力学参数
    3.1 含层间错动带岩体现场剪切试验
        3.1.1 现场试验设置
        3.1.2 试验结果
    3.2 层间错动带原状试样室内直剪试验研究
        3.2.1 室内直剪试验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剪切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与试样制备
        4.1.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1.2 重塑试样制备
        4.1.3 剪切试验设备
    4.2 层间错动带剪切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1 剪切位移曲线分析
        4.2.2 剪切强度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间错动带直剪试验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5.1 PFC2D离散单元理论及方法介绍
    5.2 PFC2D直剪试验模型建立
        5.2.1 试验模型设计
        5.2.2 直剪试验伺服机制
        5.2.3 直剪试验模型中的细观参数标定
    5.3 基于PFC2D的层间错动带直剪试验细观力学特性分析
        5.3.1 直剪试验过程中模型内部细观特征分析
        5.3.2 层间错动带复合试样剪切特性的厚度效应
        5.3.3 粗粒含量对层间错动带复合试样剪切特性的影响
        5.3.4 层间错动带复合试样剪切特性的尺寸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分析
    2.1 风险评估理论
    2.2 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2.3 层次分析法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 模糊评价可行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3.3 资料搜集
    3.4 炭质页岩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5 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的炭质页岩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4.1 炭质页岩高边坡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的建立
    4.2 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3 主要施工方案
    5.4 工程特点
    5.5 模糊状态综合评估
    5.6 边坡开挖施工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5.7 边坡锚固工程施工风险措施建议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问卷调查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动力响应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化夹层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1.2.2 土的动力累积变形研究现状
        1.2.3 土的动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1.2.4 岩土体动损伤特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2 泥化夹层动三轴试验
    2.1 泥化夹层物理性质
        2.1.1 泥化夹层发育特征和现场取样
        2.1.2 薄片鉴定试验
        2.1.3 泥化夹层颗粒分析
        2.1.4 泥化夹层试样分组
    2.2 试验仪器、原理与试验方案
        2.2.1 试验仪器
        2.2.2 动三轴试验原理
        2.2.3 动三轴试验方案
    2.3 动三轴试验步骤
        2.3.1 制备泥化夹层重塑试样
        2.3.2 试样安装与固结
        2.3.3 施加动荷载
    2.4 本章小结
3 泥化夹层累积应变发展规律
    3.1 泥化夹层累积应变模型
        3.1.1 Monismith模型拟合结果
        3.1.2 稳定型累积应变模型拟合情况
        3.1.3 泥化夹层累积应变模型参数
    3.2 累积应变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不同围压的影响
        3.2.2 不同含水率的影响
        3.2.3 不同M和C的影响
        3.2.4 累积应变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泥化夹层动变形特性
    4.1 泥化夹层动应力~应变曲线
    4.2 泥化夹层的动弹性模量
        4.2.1 动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变化规律
        4.2.2 不同围压的影响
        4.2.3 不同含水率的影响
        4.2.4 不同M和C的影响
        4.2.5 动弹性模量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4.3 泥化夹层应变硬化特征
        4.3.1 应变硬化特征公式与特征参数
        4.3.2 不同围压的影响
        4.3.3 不同含水率的影响
        4.3.4 不同M和C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泥化夹层动强度特性
    5.1 泥化夹层的动强度及动强度指标
        5.1.1 动强度及 τdf ~Nf曲线
        5.1.2 动强度指标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含水率对动强度的影响
        5.2.2 含水率对动强度指标的影响
        5.2.3 M和C对动强度的影响
        5.2.4 M和C对动强度指标的影响
    5.3 动强度和动强度指标正交试验分析
        5.3.1 动强度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5.3.2 动强度指标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5.4 与其他类型土的对比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疲劳损伤特征
    6.1 泥化夹层疲劳损伤演化模型
    6.2 泥化夹层疲劳损伤变量表达式
    6.3 泥化夹层疲劳损伤演化规律
        6.3.1 疲劳损伤变量及模型参数的求取
        6.3.2 疲劳损伤演化规律
    6.4 疲劳损伤表达式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南宁地铁4号线钻孔控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工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南宁市地铁4号线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岩溶发育机理及岩溶发育特征
    3.1 岩溶发育机理
        3.1.1 岩石的可溶性
        3.1.2 岩石的透水性
        3.1.3 水的溶蚀能力和流动性
    3.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3.2.1 地层岩性
        3.2.2 地质构造
        3.2.3 地下水
        3.2.4 气候
    3.3 岩溶发育特征
        3.3.1 可溶岩岩性特征
        3.3.2 岩溶发育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岩溶发育强度
    4.1 岩溶发育强度评价指标及单因素评价
    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4.2.2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4.2.3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岩溶工程效应分析
    5.1 场地稳定性分析
    5.2 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泥化夹层强度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鄂西南泥灰岩中顺层软弱夹层抗剪强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 高开丰.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2]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 艾正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板裂状围岩薄矿脉钨矿床安全回采研究[D]. 颜嘉俊.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江习高速柿子园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治理效果评价[D]. 李翱.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门头沟深挖顺层软岩高边坡支护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 汪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顺层岩质滑坡损伤破坏过程及其预警模型研究 ——以贵州兴义滑坡为例[D]. 白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剪切特性研究[D]. 韩钢.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8]炭质页岩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彭水聪.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6)
  • [9]循环动荷载下泥化夹层动力响应特性[D]. 徐晓. 郑州大学, 2019(07)
  • [10]南宁地铁4号线钻孔控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工程效应[D]. 薛忠真.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混合层间强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