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克伦威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马斯·,克伦威尔,王权至上,主权国家,议会
克伦威尔论文文献综述
冯煜[1](2018)在《论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政治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克伦威尔是都铎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克伦威尔的政治思想指导了改革,改革也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二者相融相交,使英国在大变革时期站稳脚步。克伦威尔的政治思想包括坚定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国家主权思想、"法治"思想、政府制度化理念等。在君主和时代限制下,克伦威尔的政治思想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也有紧贴时代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18年00期)
李阳[2](2018)在《克伦威尔与查理一世身后的恩怨情仇 探秘“灵魂对话”小册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尝试用对话、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来留下死人没来得及说出的话,特别是像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这样都死得轰轰烈烈、又有些不明不白的时候,就给了创作者无穷无尽的空间。由于两人死后尸体都没有公开陈列,久而久之,民间传闻就变得为人津津乐道。(本文来源于《世界博览》期刊2018年21期)
樊志强[3](2018)在《《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最臭名昭着大臣之沉浮》选译(英译汉)(第10至第26页)及其翻译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项目由英译汉译文和翻译报告两部分组成。英语原文选自英国的历史学家罗伯特·哈钦森编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最臭名昭着大臣之沉浮》。翻译报告阐述了本翻译项目的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罗伯特·哈钦森是苏塞克斯大学的助理导师,他主要专注于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研究。这是一本关于托马斯·克伦威尔生平的历史传记类书籍。本书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托马斯·克伦威尔,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登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选译部分主要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英格兰最令人厌恶的人;第二章,“成功或失败”。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早期生活,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早期事业,以及他是如何与沃尔西发生联系,进而步入政坛的。第二章叙述了沃尔西的倒台事件和克伦威尔进入枢密院的历程。翻译报告首先介绍了原文,原文作者和翻译项目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指导本项目的理论和所运用的翻译策略。本翻译项目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该理论认为译者理应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为了实现这种对等,项目作者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叁个层面,运用了七种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上,采用了增词法,转换词性,四字格叁种策略。在句法层面上,采用了顺译法,被动转主动,句式重构叁种策略。在语篇层面上,采用了语境翻译策略。本翻译项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方面,本翻译项目可以使中国读者对托马斯·克伦威尔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向历史学家和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传达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由此为其提供一定的史料依据;另一方面,本翻译项目说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指导本项目中的文本翻译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吕雪华[4](2018)在《从荣格的自性化理论视角研究《提堂》中的克伦威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希拉里·曼特尔是当代英国畅销小说作家。继2009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第一次摘得布克奖后,该小说的续曲《提堂》亦于2012年再获布克奖殊荣,是第一位凭借一部作品的续集再添荣誉的首位英国女作家,因此被公认为当代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提堂》以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创造性地选择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主人公,讲述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一场复杂又血腥的宫廷斗争:克伦威尔巧妙布局扳倒博林一家并将皇后安妮·博林送上断头台。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化理论为依据分析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自性化历程,探究其如何实现其自性化的。通过对克伦威尔情结即自性化的起始,及此过程中的叁个重要阶段,即人格面具、阴影和阿尼玛,还有自性化的目标即自我这几方面的具体解析,本文认为克伦威尔通过有意识对无意识进行探索来协调各阶段之间的矛盾,消除了自性化进程中各阶段之间的冲突,并将它们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即是:他认识并接受真实自我,最终实现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共存,从而获得自性化的成功。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自性化解读,证明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去探索无意识,即整合天生的本性特质,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才能把无意识中的情结、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转化为意识内容,即人要逐渐自觉地让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因素进入意识,或把理性下的意识与非理性的无意识整合为人格的整体,才能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通过对克伦威尔自性化进程的阐释,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心理发展历程,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同时本文不仅为研究该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当代人的精神救赎和成长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6)
周丽芳[5](2018)在《对高中历史选修课作业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以人教版选修四《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新增的课程内容,其承担的考试任务较轻,因此选修课及其作业有其独特的特点:灵活性、拓展性和探究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及其作业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本文以人教版选修四《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周立军[6](2017)在《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挖掘的学科核心素养——以《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在课堂讲解历史知识时,应该特别注意古今中外历史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学生逐步搭建完整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关于世界历史,特别是英国近代史的内容,老师应博览群书,广泛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多角度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因后果。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贯通古今,高屋建瓴,引导学生从大的视野和深层次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进程的关系。面对学生的多种疑惑,能准确及时地加以解答,而且并不简单地否定学生其他的观点,努力引导学生增强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的能力。当然,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应对的,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经济形态、阶级关系消长、克伦威尔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及思想演变等。(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97期)
陈颖蝶[7](2017)在《话轮转换视角下的《狼厅》主角克伦威尔性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4年,H.Sacks,E.A.Schegloff和G.Jefferson提出了话轮转换理论,这一理论后发展为会话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初这一理论用于分析日常会话,后有学者用于机构性谈话的研究,如课堂教学、医患对话和法庭审判等。戏剧文体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得到迅速发展,话轮转换理论被用于戏剧文体的分析中。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电视剧——戏剧的另一种形式,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话轮转换理论更多被运用于人物间权势关系的分析,基于此理论进行的电视剧人物性格研究较少见。于2015年1月播映的BBC六集迷你剧《狼厅》改编自希拉里曼特尔摘得布克奖桂冠的两部小说:《狼厅》和《提堂》。然而,这部BBC收视率桂冠剧集在我国的传播范围有限。从语言学角度对《狼厅》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帮助观众摆脱原有的固化知识,从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可能的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新面孔。李华东和俞东明(2001)提出了包含五个方面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框架能揭示戏剧中人物间权势关系、人物性格、人物价值取向及剧情发展规律。基于此分析模式,本研究将以选自迷你剧《狼厅》的27组对话为语料对主角克伦威尔的性格进行研究。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分类,以克伦威尔为中心,选取了五类人物对话,其中克伦威尔与沃尔西大主教的7组对话,克伦威尔与安妮博林的7组对话,克伦威尔与国王亨利的6组对话,克伦威尔与家人的5组对话以及克伦威尔与托马斯莫尔的2组对话。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话轮的提出与控制,话轮长度,话轮类型以及话轮控制策略四个方面来分析《狼厅》主角克伦威尔的性格。通过对选取语料的数据分析和内容解读,结果表明:一、话轮长度及数量多少是权势高低的一种反应,通常来说,剧中地位较高者和主导者控制着话轮的长度和数量,但是,当社会地位较低者被较高者所需要或与较高者进行冲突时,也会在对话中起主导作用;二、人物性格不仅可以从会话内容去判断,还可以通过话轮类型和话轮控制策略的选择去解读。分析研究揭示出了主人公克伦威尔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对于沃尔西大主教而言,他是一个足智多谋、行事严谨而忠心耿耿的谋士;与安妮博林化敌为友、由友转敌的他,在二人有着共同目的时是一个谨慎负责的合伙人,当安妮失去利用价值时,他可以做到冷酷无情;一步一步获得国王亨利信任,爬上权力顶峰的他是一个巧舌如簧、思虑周全、嫉恶如仇的公仆;作为一家之主,他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循循善诱的父亲,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家人的爱与呵护;年幼饱受酗酒父亲暴力之痛的他最后与父亲和解,从一个冷漠的儿子改变为一个知父之子;作为托马斯莫尔的仰慕者,他是非分明,敢于直指莫尔对沃尔西的背叛及其残忍之行,也倾尽全力去挽救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深陷囹圄的莫尔。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对研究背景、意义、问题、方法以及结构框架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会话分析、话轮转换分析及《狼厅》叁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第叁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包括话轮转换系统的组成、不同研究者提出的戏剧分析话轮转换框架以及本研究采用的话轮转换分析框架。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运用理论框架对剧中选取语料进行分析讨论,对主人翁Cromwell的性格进行概括。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展示研究结果、局限及可行的建议。本文希望从语言学的角度,以话轮转换视角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狼厅》这部电视剧。同时,也期望为影视作品的台词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设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人际交往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俊霖[8](2017)在《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立宪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宪政发展历程是人类近代政治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篇章,它不仅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法、分权制衡、民主共和等理论,还贡献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联邦制等制度模板,以及《权利法案》、《独立宣言》、《联邦宪法》(1)等法律法案的蓝本。本文以梳理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为切入点,回顾二人在英美宪政制度初创时期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并尝试分析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历史评价相差悬殊的深层原因。本学位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外与国内学术界关于英美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以及近代政治学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包括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宪政体制”、“英美宪政制度”、“英美宪政历程”等概念的定义。正文部分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于英美宪政制度产生背景的简要梳理,其中涉及英美宪政思想家的理论成果,英美宪政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英美两国宪政制度初创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践。第二部分阐释克伦威尔与华盛顿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其中涉及克伦威尔担任英吉利共和国护国公和华盛顿担任美国首任总统期间的施政实践。由于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均非政治理论家,并无体系化的政治学说或着作流传于世,因而从二人的政治实践中分析和整理其政治思想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第叁部分基于上文的阐释与分析,进一步比对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在英美两国宪政发展初期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并尝试分析后世学者对于克伦威尔和华盛顿不同历史评价的成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指出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在英美两国宪政初创时期在英美宪政历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必然性;同时还从个人道德品格的角度辨析二位政治家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以及从政治近代化与宪政体制演进的过程评析二位政治家的和政治实践。(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罗海峰[9](2016)在《托马斯·克伦威尔宗教思想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克伦威尔一般被认为是英国宗教改革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一名激进的路德主义分子;近年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兼具旧传统和新信仰的改革者。至少,在公众场合,他总是将自己的政治角色和宗教信仰严格区分。在宗教问题上,他更多的以服务亨利八世的意愿为前提。(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6年04期)
刘环宇[10](2016)在《王与不王——从政治原则视角论克伦威尔拒绝王位之缘由》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着克伦威尔进行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近代早期英国史研究的热门之一,其中对于克伦威尔拒绝称王的问题在学术界也曾有过讨论。本文认为,一方面,克伦威尔作出拒绝王位的决定,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言是一种"作秀",而是在反复权衡后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上述这种选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对于现实利益与宗教信仰的通盘考量。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克伦威尔现实主义和宗教虔诚的政治原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06期)
克伦威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尝试用对话、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来留下死人没来得及说出的话,特别是像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这样都死得轰轰烈烈、又有些不明不白的时候,就给了创作者无穷无尽的空间。由于两人死后尸体都没有公开陈列,久而久之,民间传闻就变得为人津津乐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克伦威尔论文参考文献
[1].冯煜.论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政治思想[J].人文论谭.2018
[2].李阳.克伦威尔与查理一世身后的恩怨情仇探秘“灵魂对话”小册子[J].世界博览.2018
[3].樊志强.《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最臭名昭着大臣之沉浮》选译(英译汉)(第10至第26页)及其翻译研究报告[D].云南大学.2018
[4].吕雪华.从荣格的自性化理论视角研究《提堂》中的克伦威尔[D].新疆大学.2018
[5].周丽芳.对高中历史选修课作业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以人教版选修四《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
[6].周立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挖掘的学科核心素养——以《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为例[J].考试周刊.2017
[7].陈颖蝶.话轮转换视角下的《狼厅》主角克伦威尔性格探析[D].长江大学.2017
[8].李俊霖.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立宪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7
[9].罗海峰.托马斯·克伦威尔宗教思想辨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
[10].刘环宇.王与不王——从政治原则视角论克伦威尔拒绝王位之缘由[J].法制博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