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主要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并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材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无不与先进的制造业相关联。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的GDP总额核定数据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制造业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业大国。但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价值以及对核心和关键技术的进口依赖度等方面仍然与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有一定的梯度差距,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内外研究,缩小这些差距既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和投资等方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如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因此,对选择哪个国家进行合作,以及对合作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一个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国,而日本是中国继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也是为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最多的国家。上述情况表明,日本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支持,中国也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中日两国之间不仅是近邻,而且经济依存关系密切,这为中日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文拟以中日制造业为切入点从关联角度对中日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术界普遍认为中日两国之间乃至更大范围的东亚经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但对中日之间是否存在强的依存关系以及如何度量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而且关于中日两国及其各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双方经济增长关联程度的有效分析模型的构建仍属空白。因此,作者试图以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为研究视角,努力弥补学术界在该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中日制造业存在的差距、其差距能否对中日合作形成阻碍、在可预测的未来是否具有合作潜力以及现在是否具有合作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入手,对两国合作进行中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日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梯度差距。(1)根据列昂惕夫假说,通过对中日制造业地平线图的比较分析,看出中国的地平线图比较凹凸不平,而日本的比较平直,由此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还不成熟。(2)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贸易结构上的差距进行分析,并运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对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日本的支柱产业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还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两国的支柱产业也不尽相同。(3)利用SDA等分析方法对中日制造业之间的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进行结构分析,从而针对差距和问题制定相应对策,以加快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2.中日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目前,在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为代表的比较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中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中国和日本制造业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差距是否会阻碍中日合作的发展进程,从中日是否具有合作潜力和合作必要性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中日制造业潜在的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制造业之间在将来可预测的期间内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合作前景。3.中日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建立中日经济增长互动模型,并以中国2000年和日本2002年为基期(由于数据原因,选择年份较早),对中日经济增长互动模型进行了具体应用。其结果表明,当日本2005年相对2002年总产出增加1单位时,会使中国总产出增加0.178个单位;当中国2002年相对2000年总产出增加1个单位时,会使日本总产出增加44.79个单位。同时也可得到中日各产业增长对双方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程度数据。由此可见,两国经济是互惠互利的,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在制造业方面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合作潜力巨大,并且双方的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互为增长条件的,这为两国经济合作提供了中观经济基础。因此,通过加强两国制造业间的分工合作,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以及日本经济的增长乃至东亚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5年山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出近2亿元总体发展良好[J]. 山东画报 2017(05)
- [2].“十一五”我国印刷业总产出翻两番[J]. 中国包装 2011(06)
- [3].全球经济总产出达59万亿美元[J]. 国际融资 2008(06)
- [4].非人寿保险服务总产出核算的会计方法[J]. 统计与决策 2008(20)
- [5].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对农业总产出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5)
- [6].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总产出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3)
- [7].浅析影响总产出的主要因素及其结论[J]. 中国民商 2018(05)
- [8].2013年山东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将达1400亿[J]. 中国印刷 2014(02)
- [9].文化产业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机理——基于V→I→P分析框架的中国观察[J]. 学术月刊 2012(01)
- [10].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的网络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7(10)
- [11].计算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方法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02)
- [12].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3].产业网络结构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4].农业总产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8)
- [15].产业网络结构与总产出波动的关系——以中国八省市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 系统工程 2017(03)
- [16].淮安市县区总产出的对比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 2017(33)
- [17].2011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超1.5万亿元[J]. 新闻记者 2012(02)
- [18].新体育 心体育 星体育[J]. 东南传播 2017(12)
- [19].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在繁荣发展的大路上[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05)
- [20].控制房价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4)
- [21].中日总产出波动与服务产业结构演变互动关系比较分析[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引领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J]. 市场研究 2010(08)
- [23].数字[J]. 中国教育网络 2019(04)
- [24].我国碳排放与总产出的Granger检验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09)
- [25].中日总产出波动与消费结构演变交互关系比较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13(05)
- [26].信息[J]. 中国地市报人 2012(11)
- [27].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如何实现3万亿总产出[J]. 出版发行研究 2011(12)
- [28].金融业总产出核算方法的国际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财会通讯 2009(03)
- [29].能源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10(17)
- [30].七日谈[J]. 新民周刊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