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实验以四川盆地连续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点稻-麦/油轮作两熟制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类群、微生物量碳、氮和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秸秆还田耕作方式、两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的土壤微生物学及肥力特征变化,与常规翻耕模式(对照)相比,试验结果如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变化表现为:小麦播种前,平原区翻耕和免耕处理细菌分别增加75.6%、46.9%,放线菌分别增加26.1%、23.8%:丘陵区细菌分别增加350%、56.3%,放线菌分别增加14.3%、13.9%。小麦苗期,两个试验区细菌、放线菌的数量虽然减少,但比对照的增加幅度更大。小麦收后,平原区翻耕和免耕处理细菌分别增加63.4%和23.9%,放线菌分别增加202.2%和117.9%;丘陵区细菌分别增加34.3%和17.0%,翻耕处理的放线菌略比对照少,免耕处理比对照提高了49.1%。两种水稻土的真菌数量变化在小麦播种前均表现为翻耕>免耕>对照;而在小麦苗期,CK略高于翻耕和免耕;小麦收后,各处理真菌数量总体下降,且数量最少。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影响较大。两个试验区秸秆还田翻耕和免耕能提高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仅以小麦播种前为例:平原区秸秆还田翻耕处理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固氮菌分别增加了1.9倍、1.8倍和22.7倍,免耕处理土壤固氮菌数量增加了25倍,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略有降低;丘陵区秸秆还田翻耕处理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固氮菌分别增加了25.0倍、2.6倍和7.5倍,免耕处理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固氮菌分别增加了10.4倍、1.7倍和1.5倍。而反硝化细菌数量变化受环境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很大,丘陵区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均能大幅度降低反硝化细菌数量。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C、N含量,增强了土壤脲酶活性,翻耕和免耕的生物C、N和脲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79%、51%~289%,16%~72%、17%~63%和18%~34%、2.7%~116%。同时,不同采样时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脲酶差异较大,平原区和丘陵区均表现为小麦播种前>小麦收割后>小麦苗期,而脲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小麦播种前>小麦苗期>小麦收割后。例如,与小麦苗期相比,平原区小麦播种前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处理微生物C分别增加了139.1%、153.6%,微生物N分别增加了107.7%、140.6%,土壤脲酶分别增加了18.3%、9.7%:丘陵区小麦播种前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处理微生物C分别增加了337.1%、212.2%,微生物N分别增加了170.7%、834.4%,土壤脲酶分别增加了8.5%、12.0%,且丘陵区处理间生物量的增加幅度高于平原区。连续4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生物量C、N和脲酶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特性各指标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文献综述1.1 秸秆还田研究现状1.1.1 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效益1.1.1.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1.1.2 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征的影响1.1.1.3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1.1.1.4 对土壤温度效应的影响1.1.1.5 对作物的影响1.1.2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1.1.2.1 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的影响1.1.2.2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1.1.2.3 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1.2 土壤在微生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1.2.1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间的密切联系1.2.2 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的作用1.2.3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3 土壤微生物对氮素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1.3.1 氮素循环1.3.2 氮素转化的环境生态效应1.3.3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硝化作用1.3.3.1 硝化作用途径1.3.3.2 影响因素1.3.4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反硝化作用1.3.4.1 反硝化作用途径1.3.4.2 影响因素1.3.5 硝化—反硝化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中的地位1.4 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效应1.4.1 农田土壤类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1.4.2 农业耕作方式1.4.3 种植制度1.4.4 农业植被类型1.5 研究目的及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区概况2.2 试验设计2.3 试验材料2.3.1 土壤样品2.3.2 微生物培养基2.4 方法2.4.1 土壤理化性质2.4.2 土壤微生物分离与计数2.4.2.1 细菌、放线菌、真菌2.4.2.2 细菌生理类群2.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2.4.3.1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2.4.3.2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2.4.4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3 结果与分析3.1 秸秆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3.1.1 秸秆还田对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3.1.2 秸秆还田对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影响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3.2.1.1 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3.2.1.2 土壤真菌数量的变化3.2.1.3 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变化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素转化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3.2.2.1 土壤氨化细菌数量的变化3.2.2.2 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3.2.2.3 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3.2.2.4 土壤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变化3.2.3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3.3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脲酶的影响3.3.1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3.3.2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3.3.3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3.3.4 秸秆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3.3.5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脲酶与主要养分相互间的关系4 结论5 讨论6 展望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秸秆还田论文; 土壤微生物量论文; 细菌生理类群论文; 土壤脲酶论文; 土壤肥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