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现代性的叙事框架中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界的一个主要的研究热点。在这里,资本被领会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全部批判都内在地统摄于“作为主体的资本”这一核心范畴。因此,在马克思哲学中,“资本主体性”就不仅仅具有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本体论意义,进而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批判的理论展开和最终归宿。这也就是马克思批判性地考察、理解和剖析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体论”。本文在系统清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体性”的思想渊源、内在结构及其当代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作为一种本体论的自我批判,是对事物自身在现实中已经展开的那种自我否定的可能性或可能空间展开的一种“行进式”的批判。在当前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这种特殊的理论性质,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以及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内在意识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
论文目录
提要导论 学界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一般理解一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与当代世界(一) “实践转向说”(二) “生存论转向说”(三) “现代性批判说”二 国外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现状(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立场(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三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 研究历程(二)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原则高度第一章 “资本主体性”概念的提出一 “资本主体论”: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全新课题(一)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二) 社会关系: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的发端(三) 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的发展历程二 “资本主体性”的涵义(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二) 经济现象的“三重颠倒”(三) 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三 “资本主体性”的特征(一) 自行增殖的价值主体(二) “普照的光”(三) 无所不在的“权力场”(四) 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斗争第二章 “资本主体性”溯源一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一) “我思—我在”:人的解放的形而上学基础(二) 理性作为最高根据(三) “上帝死了”二 资本“脱域”机制的历史生成(一) 存在作为“可计算性”(二)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的“两次抽象”(三) “价值公约化”三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确立(一) “劳动价值论”的问世(二) 功利取代德性:启蒙的进步观与功利主义的联合(三) 资产阶级的价值谱系第三章 “资本主体性”的当代发展一 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耦合(一) 生命的“形而上学”本性(二) 形而上学的“实体化”过程(三) 现代形而上学的完成二 欲望与资本的合流:厘清现代性的生产逻辑(一) 从“商品生产”到“欲望生产”(二) 从资本“脱域”到欲望“辖域化”(三) “欲望生产”中的资本增殖三 “资本主体性”的“双重架构”第四章 “资本主体性”的四副面孔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一) 资本与“物的依赖性”(二) 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三) 主体性的“头足倒置”二 存在对资本的从属(一) “生产劳动”:劳动的社会形式(二) “生产劳动”原则的扩大化(三) 存在作为“生产资料”三 价值的“结构性革命”(一) “生产的终结”?(二) 价值的颠覆与重构(三) 资本对价值的僭越四 文化资本化(一) 大众文化的兴起(二) “文化资本”(三) “资本自我”取代“主体自我”第五章 “资本主体性”批判一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出场路径二 马克思超越“内在性”的哲学理路(一)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变革(二) “感性能动性”的哲学发现(三) “对象性的活动”:“不是主体的主体性”三 “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一) 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阐发(二) “自由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三) “自由劳动”的理论高度四 “共产主义”的关键词(一) “超验”与“经验”:超验就在经验之中(二) “劳动”与“游戏”:劳动成为游戏(三) “理论”与“实践”:纯粹理论生活理想地再现(四) “人”与“存在”:人和存在一起成长(五) “还乡”与“诗意的栖居”第六章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内在张力一 对马克思辩证批判的通常理解及其内在困境二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理论内涵三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超越维度”四 作为“实践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哲学五 当代辩证法理论的实证化趋向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资本主体性论文; 感性能动性论文; 自由劳动论文; 辩证批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