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林区典型植物生长的氮素调控机理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物生长的氮素调控机理

论文摘要

氮素是植物光合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氮素贫乏往往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典型植物生长的氮素调控机制,有助于理解不同植物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与土壤氮素亏缺的矛盾,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次生林区研究典型植物氮素养分组成特征,分析不同生活型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氮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探讨氮素及根域调控对植物生长和光合的调控机理,同时结合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植物养分吸收利用进行研究,以明确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生长的氮素营养调控策略,为该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不同生活型植物(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叶片C、N、P含量和C:N、C:P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叶片N:P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较为集中,而叶片N和P含量的变异较大。植物叶片C:N和C:P变异较大,叶片C:P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4倍。植物叶片C:N、C:P和N:P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1.9~69.1、177~781和7.55~16.9。(2)不同生活型植物(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比叶面积(SLA)、光合速率(Pn)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Nm与Pn、SLA和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II)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LA与Pn和PNUE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ФPSII的负相关性不显著。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优势种叶片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灌木群落优势种>顶级群落优势种>早期森林群落优势种>草本群落优势种。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优势种的Pn和气孔导度(Gs)高于早期森林群落优势种和顶级群落优势种;植物PNUE为草本群落优势种>顶级群落优势种>早期森林群落优势种>灌木群落优势种。(3)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单峰曲线,而白桦林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油松和白桦林表层土壤(0~20cm)具有较高的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表层土壤白桦林细根表面积是油松人工林的3.91倍,而20~40cm土层白桦林细根表面积比油松人工林降低了33%。细根生物量、细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根长密度与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总体上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对细根的影响大于NH4+-N和NO3--N。(4)高光强(I400)白三叶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较低光强(I200)高;地上部生物量随氮素浓度增加呈单峰曲线,而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随氮素浓度增高而降低。白三叶Nm随氮素浓度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低光强下白三叶Nm显著高于高光强下的白三叶。白三叶Pn、PNUE、PSII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II光能捕获效率(Fv’/Fm’)和ФPSII随氮素浓度从5mmol·L-1增至15mmol·L-1逐渐增加,而在15mmol·L-1至25mmol·L-1时反而下降。高光强白三叶Pn、PNUE和ФPSII显著高于低光强下的白三叶,而高光照Fv/Fm和Fv’/Fm’低于低光照的。(5)连翘幼苗Pn随根域体积和氮素浓度的变化差异显著,氮素和根域限制对Pn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低氮处理(LN)幼苗Fv/Fm和ФPSII较高氮处理(HN)的高,不同供氮条件下,低根域处理(LR)幼苗Fv/Fm均较高根域处理(HR)的高,而LR处理幼苗ФPSII均较HR处理的低。LR处理幼苗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较HR处理的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变化规律相反;LN处理幼苗qNP较HN处理的高。根域限制和氮素浓度影响了连翘幼苗对15N同位素的吸收和分配。叶片和枝吸收氮百分率分别为7%~10%和7%~12%,65%以上的通过根系吸收的15N分配于幼苗的地上部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
  • 3- 的吸收机理'>1.1.1 NO3-的吸收机理
  • 4+ 的吸收机理'>1.1.2 NH4+的吸收机理
  • 1.1.3 植物氮吸收的影响因子
  • 1.2 植物体氮素的分布与分配
  • 1.3 氮素营养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1.3.1 叶面积与氮素营养的关系
  • 1.3.2 氮素营养对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 1.3.3 植物的碳氮代谢及其分配
  • 1.4 氮素营养与植物光合生理之间的关系
  • 1.4.1 植物叶片氮含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1.4.2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1.4.3 水分与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2 植物样品的采集
  • 2.1.3 植物养分的测定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植物叶片的养分分布
  • 2.3.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养分的差异
  • 2.3.3 植物叶片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 3.1.2 测定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面积
  • 3.2.2 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3.2.3 光系统II(PSII)光能转换效率
  • 3.2.4 光合速率、PSII 电子传递量子效率与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面积间的关系
  • 3.2.5 比叶面积与叶片氮含量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片氮含量、光合速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4.2.2 气体交换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
  • 4.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4.2.4 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片氮含量间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分布特征
  • 5.2.2 植物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 5.2.3 植物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氮素和光照互作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调控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培养与处理
  • 6.1.2 测定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生物量及其分配
  • 6.2.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6.2.3 叶片氮含量、比叶面积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6.2.4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根域限制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物量积累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7.1.2 测定方法
  • 7.2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植物的生长特性
  • 7.3.2 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 7.3.3 植物的株高和胸径
  • 7.3.4 植物异速生长关系的变化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氮素和根域限制植物氮素吸收、分配与生理特性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材料培养与处理
  • 8.1.2 测定方法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植物生物量的积累
  • 8.2.2 光合气体交换特征
  • 8.2.3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8.2.4 植物体内氮素吸收和分配
  • 8.2.4.1 植物不同器官氮素吸收和分配
  • 8.2.4.2 植物15N 的吸收和分配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露糖对白三叶抗旱性、糖及糖醇类代谢物积累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9(12)
    • [2].103份白三叶种质资源萌发期耐铜性评价[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4)
    • [3].伽马氨基丁酸浸种对铝胁迫下白三叶种子萌发及耐铝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20(05)
    • [4].不同遮阴强度下白三叶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J].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5)
    • [5].重金属胁迫对白三叶种子萌发的影响[J]. 种子 2019(02)
    • [6].6种野生白三叶的适应性与营养特性研究[J]. 四川畜牧兽医 2009(05)
    • [7].温度对鄂牧1号白三叶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湖北畜牧兽医 2008(08)
    • [8].白三叶抗寒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23)
    • [9].白三叶栽培管理技术要点[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10)
    • [10].盐肤木叶浸提液对铅胁迫白三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1)
    • [11].白三叶植物抗旱性的研究[J]. 养殖技术顾问 2012(12)
    • [12].优良牧草白三叶的高产栽培技术[J]. 科学种养 2011(05)
    • [13].白三叶遗传转化体系的探讨[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3)
    • [14].白三叶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11(10)
    • [15].泰安市白三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 植物医生 2011(05)
    • [16].白三叶的高效栽培及利用[J]. 云南农业科技 2009(04)
    • [17].如何区别红三叶和白三叶[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2015(02)
    • [18].甘露糖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白三叶种子萌发及抗旱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9(07)
    • [19].白三叶对新疆秋季自然降温的生理响应[J]. 草原与草坪 2018(03)
    • [20].春季和夏季白三叶叶片对变温处理的生理响应差异分析[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1].粉煤灰不同配比基质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22)
    • [22].白三叶新品系无菌苗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J]. 草原与草业 2017(02)
    • [23].浅谈白三叶草坪病虫害防治[J]. 新农业 2015(05)
    • [24].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5)
    • [25].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总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 [26].冬季融冻过程中白三叶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变化与抗冻性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02)
    • [27].白三叶的建植与养护[J]. 农民致富之友 2009(11)
    • [28].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白三叶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9].白三叶抗冻性研究[J]. 生物化工 2019(02)
    • [30].66份白三叶种质资源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J]. 草业科学 2018(09)

    标签:;  ;  ;  ;  ;  ;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物生长的氮素调控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