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研究

两种不同手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研究

吕颖

保定市第一医院13病区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手法,确保新生儿足跟血标本质量,提升采集成功率,减轻足跟血采集时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感。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4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00例新生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样采集方法,研究组采用改良方法。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采血部位淤血状况、血样采集质量、血样采集时间以及采血难易度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足跟皮下淤血情况的几率较低,血样采集成功率较高,血样采集容易,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组采血部位淤血发生率低、血样采集质量高、血样采集时间短以及采血容易,改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采集;足跟血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89-02

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是筛查新生儿的主要环节,新生儿血液样本的采集质量对于实验室检验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确保新生儿筛查质量的根本。足跟采血,实质上就是一种常规血样采集方法。为提高采集血样的成功率,选取我院新出生的400例新生儿进行采血难易度的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4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新生儿均出生3d-4d,身体状况良好,体重均超过2500g。选取标准: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各项状况良好,出生72h至96h时,经过6次以上充分的母乳喂养,无腹泻、恶心、发热等一系列对水、电解质平衡造成影响的疾病,无先天凝血障碍性疾病与先天性出血障碍性疾病,皮肤黏膜正常,且没有应用影响出、凝血机制的药品。将400例新生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200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间、体重以及孕周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哺乳之后1小时至1.5小时内,均置于婴儿室中,婴儿室的湿度为50%-70%,温度在26-28℃之间,护理人员给予沐浴[1]。沐浴完成之后,使用毛巾包裹新生儿,并擦干新生儿的身体,然后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采血,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试验。

1.2.1研究组200例新生儿采血采用改良方法,具体方法:在采血之前,护理人员将左手食指与大拇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O”形,然后将新生儿的足跟紧紧握住片刻,反复放松与握紧1次或者2次,将足跟握紧[2]。以新生儿足底外侧缘为基础,沿着外侧足踝前缘作一条垂直线,将该垂直线与足底外侧缘的交点作为穿刺点[3]。在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时,应当采用75%乙醇,血液采集使用一次性采血三棱针,进针过程中应当将角度控制在35°-40°范围内,进针深度控制在1.5mm-2mm范围内[4]。穿刺之后,将新生儿的足跟放松,然后抱起新生儿,确保新生儿的双脚处于下垂状态,10s之后穿刺部位溢出血滴之后,使用采血卡片采集血滴。

1.2.2研究组200例新生儿采血采用常规方法,具体方法:在采血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对新生儿的足跟适当进行按摩处理,直到新生儿足跟局部发红,给予新生儿推拿,推拿部位为足跟部至膝关节处,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穿刺针与穿刺部位的选取与研究组相同。穿刺部位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处理,血样采集选取一次性采血三棱针,进针时确保垂直,进针深度应当控制在2mm-3mm范围内,其他血样采集步骤与研究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做好两组新生儿血样采集所需时间的记录,血液采集一直持续至三个长度为3mm的浸透滤纸正面与反面血斑充足。容易:血样采集一次性成功,不需要进行挤压就能够一次性采满3个血斑;困难:需要挤压一次,才能够采满3个血斑;血样采集过程中穿刺两针及以上者为采血失败。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X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如表1所示,研究组新生儿血样采集明显易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末梢血容量充足是采血成功的先决条件

新生儿各项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体重小、生长代谢快、液体需要量相对大、各个器官发育未成熟以及体内热量储备少[5]。如新生儿体内的血液主要分布于内脏与躯干中,四肢的血液比较少,末梢血液循环不丰富,血流微弱;而在足跟处采集血样,正好是采集末梢血,血管不明显,血液采集是否能够成功主要在于末梢血运。在新生儿哺乳之后的1h-1.5h内采集血液样本,主要在于乳汁中的水分在进入新生儿的肠胃之后,血液循环有利于血容量高峰的形成。足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生儿足跟血液的循环,通过反复握紧、放松方式采集血液,有利于防止血液的回流,丰富毛细血管,加速足跟末梢血运。穿刺完成之后,抱起新生儿,使新生儿的双脚处于下垂状态,有利于足部血液循环,进一步扩张足部血管,使足跟部血容量增多。血容量的增加,能够丰富血流,快速形成血滴,血斑扩大,血滴渗透性增强,以此提升血液采集的成功率。

3.2选择有利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关键

根据解剖特点,足跟外侧缘血运丰富,是血液采集的最佳选择。以新生儿足底外侧缘为基础,沿着外侧足踝前缘作一条垂直线,将该垂直线与足底外侧缘的交点作为穿刺点;在消毒穿刺部位时,应当采用75%乙醇,血液采集使用一次性采血三棱针,进针过程中应当将角度控制在35°-40°范围内,进针深度控制在1.5mm-2mm范围内。定位斜刺,避免穿刺过深引起神经、肌腱、韧带和软骨的损伤。

3.3血液采集质量是确保新生儿筛查合理的一个重要事项

采集血液样本的时候,消毒穿刺部位时应将乙醇控制在75%左右,乙醇完全挥发之后才能够进行穿刺。采集血样时,滤纸正面与反面的血斑应等大正圆。血液采集完成之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3-6h送检,防止干燥过度与血样污染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还要防止血片被阳光照射,对于一些没有及时检验的血样样本,应当将其放置在塑料袋中,再置于冰箱中,冰箱温度控制在4℃作用,一周内必须送检。

4小结

新生儿两病筛查已开展多年,足跟血采集技术越来越科学、规范。掌握合理的血液采集方法与技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血成功率,确保采血样本质量,加快采血速度,尽量减少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改良的采血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方便,得到新生儿家长一致好评,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美娟.沐浴后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1(2):7.

[2]叶丽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及保存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16.

[3]郭锡素,鲁婷华,冉启蓉.划线定点法和传统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10):33-34.

[4]任善华.2种新生儿筛查采血的方法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627.

[5]陈敏章,蒋朱明主编.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278.

标签:;  ;  ;  

两种不同手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