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口服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论文题目: 口服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剂学

作者: 张明星

导师: 陈大为

关键词: 茶碱,脉冲释药,微丸,挤出滚圆,流化包衣,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时间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如血压、心率、胃酸分泌、激素分泌以及某些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作均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此为基础设计的脉冲释药系统根据疾病发作规律释放药物,通过按需给药达到最佳治疗。本文以茶碱为模型药制备一日口服1次的茶碱两次不等剂量脉冲释药微丸,两次释药时间分别是上午和晚上,剂量分别是35mg和65mg。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茶碱制剂的含量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适用于该品体外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犬体内茶碱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回收率为87.16%。此法简便、灵敏、准确,可以满足体内分析的要求。本制剂由五部分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载药丸芯、溶胀层、控释层、含药衣层、普通薄膜衣。载药丸芯通过挤出滚圆法制得。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水溶胀性材料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E-7-19010)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并考察溶胀层种类、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溶出介质pH值和微丸粒径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和微丸粒径等对第二剂量脉冲释药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受溶出介质pH值的影响;随着溶胀层厚度的增加,释药时滞有一定程度的缩短;控释层厚度增加,可显著延长时滞。根据以上结果,最终选择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作为溶胀层材料,Surelease作为控释层材料,采用全面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得最优处方为:CCNa增重为28%,Surelease增重为30%。此处方的时滞为8h,时滞后3h释药达80%以上。质量考察结果表明,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对高温、高湿敏感。对所制得的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再进行包衣,即在其外层继续包上茶碱层和普通薄膜衣制备两次脉冲释药微丸。茶碱层含药量,即为第一次脉冲剂量,载药丸芯的含药量即为第二次脉冲剂量。考察了微丸中第一剂量茶碱的体外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及两次脉冲释药微丸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药层增重33.98%,薄膜衣增重3%,两次脉冲释药微丸中的第一脉冲释药在45min内能够达到理想的溶出度,其含量均匀度符合要求,第二剂量脉冲释药时滞为8.5h,时滞后3h释药达到80%以上。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药层和普通薄膜衣对茶碱第二次脉冲释药速率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时滞延长了0.5h。采用自身交叉给药方案对茶碱两次脉冲释药微丸(受试制剂)和市售缓释片(参比制剂)进行了犬体内药动学考察,结果表明茶碱两次脉冲释药微丸,其第一和第二次脉冲释药在体内时滞分别为0.5h和10.0h;释药达峰时间分别是1.5h和14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综上所述,制备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可行,且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特殊需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茶碱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 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2 仪器

二 方法与结果

1 茶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2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血样处理方法

2.4 方法的专属性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6 分析方法的确证

三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茶碱第二次脉冲定时释药包衣微丸的研制

一 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2. 仪器

二 方法与结果

1 载药速释丸芯的制备

1.1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工艺流程

1.2 制丸工艺因素的考察

1.3 处方设计与优化

1.4 粉体学性质考察

1.5 丸芯溶出度的考察

2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制备

2.1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

2.2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处方设计

2.3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处方优化

2.4 工艺重现性

3 药物的释放

3.1 药物释放示意图

3.2 体外释放曲线的拟合

4 影响包衣微丸释药因素的考察

4.1 微丸大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2 溶出转速的影响

4.3 浆法与篮法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4 溶出介质pH值的影响

5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初步稳定性考察

5.1 热稳定性考察

5.2 湿稳定性考察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章 茶碱第一次脉冲含药包衣层处方及工艺研究

一 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2 仪器

二 试验和结果

1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

2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

2.1 投料量的考察

2.2 沸腾风量的考察

2.3 喷枪喷雾压力的选择

2.4 包衣温度的选择

2.5 恒流蠕动泵流速的选择

2.6 包衣工艺的确定

3 含药层包衣液处方设计

3.1 含药层包衣液的配制

3.2 含药层增重的计算

3.3 包衣增重的控制

3.4 溶出度测定

3.5 含量均匀度的考察

4 含药层处方的确立

三 讨论和结果

第四章 普通薄膜包衣及微丸胶囊有关质量考察

一 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2 仪器

二 普通薄膜衣

1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

2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

2.1 投料量的考察

2.2 沸腾风量的考察

2.3 喷枪喷雾压力的选择

2.4 恒流蠕动泵流速的选择

2.5 包衣材料的选择

2.6 包衣温度的选择

2.7 包衣工艺的确定

3 普通薄膜衣处方组成的确定

3.1 包衣液中固体物浓度的选择

3.2 增塑剂的选择与用量

3.3 包衣增重及处方的确定

4 普通薄膜包衣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5 两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处方

6 两次脉冲微丸工艺重现性研究

三 微丸胶囊的稳定性及质量考察

1 实验方法与结果

2 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释药曲线的拟合

3 检测项目

3.1 外观与色泽

3.2 含量测定

3.3 溶出度测定

4 影响因素试验

4.1 高温试验

4.2 高湿试验

4.3 光照试验

4.4 加速稳定性实验

四 小结

第五章 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犬体内药动学评价

一 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2 仪器

二 方法与结果

1 实验方法

1.1 受试对象

1.2 给药方法

1.3 血样采集

1.4 血样测定方法

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2.1 受试制剂血药浓度

2.2 参比制剂血药浓度

2.3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 药动学参数计算

3.1 参比制剂药动学参数计算

3.2 受试制剂药动学参数计算

4 相对生物利用度

三 讨论

四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双氯芬酸钠脉冲释药微丸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D]. 郑春丽.沈阳药科大学2002
  • [2].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制备及质量评价[D]. 顾鑫.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2016
  • [3].5-Fu/Lv联合用药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及其初步研究[D]. 殷振亚.郑州大学2018
  • [4].醋氯芬酸肠溶微丸的制备[D]. 陈小龙.河北科技大学2014
  • [5].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研制[D]. 张海浪.西南大学2011
  • [6].一种治疗缺铁性贫血药物的制剂工艺研究[D]. 李秀秀.青岛科技大学2017
  • [7].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研究[D]. 肖扬帆.山东大学2011
  • [8].离心法制备微丸工艺参数的量化控制[D]. 孟祥磊.青岛科技大学2010
  • [9].炎立消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杨慧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 [10].立克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王晓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酒石酸美托洛尔脉冲微丸的研究与开发[D]. 钱云贤.天津大学2007
  • [2].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的研究[D]. 吴娟.第二军医大学2007
  • [3].单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研究[D]. 刘耀.第三军医大学2007
  • [4].左旋多巴漂浮型脉冲胶囊的研究[D]. 车坷科.重庆医科大学2008
  • [5].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的研究[D]. 任君刚.沈阳药科大学2006
  • [6].硝苯地平脉冲释放微丸的研制[D]. 刘伟芬.河南大学2007
  • [7].微囊化技术用于脉冲给药系统的研究[D]. 许建辰.天津大学2005
  • [8].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脉冲微丸的研制[D]. 张晓晖.河北医科大学2006
  • [9].法莫替丁口服脉冲控释微丸的研究[D]. 张莉.沈阳药科大学2001
  • [10].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微丸的研制[D]. 张翮.沈阳药科大学2003

标签:;  ;  ;  ;  ;  ;  ;  

口服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