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常存在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中,分布于海岸线等世界各地。在沿海地区和国家,副溶血弧菌是引发食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研究数据表明,50%-70%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腹泻病例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此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患者出现腹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热,甚至脱水、昏迷等症状。副溶血弧菌也是我国海水养殖鱼、虾、贝类的重要病原,每年由此菌引起的弧菌病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浙江省沿海网箱养殖中,该菌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等重要病原弧菌一起,主要危害大黄鱼幼鱼,每年的高温季节可引起大量的死亡。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分离技术是致病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PCR能快速检测食品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是一种有效的快速检测手段。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快速简便的鉴定和分子分型方法,对于开展海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污染源调查和控制,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具有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的毒力调控基因toxR基因,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以鉴别海产品中分离的的副溶血弧菌。71株分离菌以toxR基因为靶基因均能扩增出340bp的目的片段,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分离菌株中,具有良好的保守性。以toxR作为靶基因的PCR法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灵敏度高、一致性和特异性较好。副溶血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致病菌株能够产生热稳定性溶血素有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hemolysin,TLH)和相对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研究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从贝类中分离并鉴定副溶血弧菌,得到副溶血弧菌菌株71株,并对主要毒力基因(TLH,TRH,TDH,toxR)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扩增出340bp左右的toxR基因片段,除了参考菌株BJI.1997以外,所有菌株均没有扩增出TRH基因片段,所有菌株均KP阴性并没有扩增出269bp左右的TDH片段,TLH存在于所有分离菌株中。参照GBPT 478917-2003用标准血清进行副溶血弧菌血清学试验,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进行了氨苄青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卡那霉素、硫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盐酸四环素、利福平等对四种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0株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属于2个血清群,分别为O1群占50%(10/20)、O5群占15%(3/20),有35%(7/20)的菌株出现自凝现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O1:KⅢ对卡那霉素敏感,所有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受,对硫酸新霉素(Neomycin Sulfate,NEO)和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fate,STR)敏感性无显著差异(t测验,P>0.05)。经过96h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不同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对异育银鲫的毒性。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对异育银鲫的毒性大小差异不显著。利用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苗(FKC)注射异育银鲫,检测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苗(FKC)能够有效的刺激抗体的产生,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的交叉抗体效价较低。福尔马林灭活的全菌苗能显著提高受免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t测验,P<0.05)。副溶血弧菌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苗(FKC)能够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 1.1.1 菌名与分类地位
  • 1.1.2 大小形态
  • 1.1.3 生长与栖息环境
  • 1.1.4 培养特性
  • 1.1.5 生化特性
  • 1.2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与毒力因子
  • 1.2.1 致病性
  • 1.2.2 致病因子
  • 1.3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学
  • 1.4 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
  • 1.4.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
  • 1.4.2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 1.4.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
  • 1.4.4 实时定量PCR
  • 1.4.5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1.4.6 肠道菌重复性基因间一致序列扩增(ERIC-PCR)
  • 1.4.7 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宁波地区贝类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药敏试验和血清型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及产地
  • 2.1.2 试验材料
  • 2.1.3 抗生素
  • 2.1.4 细菌分离和培养
  • 2.1.5 细菌的生化鉴定
  • 2.1.6 PCR鉴定
  • 2.1.7 副溶血弧菌血清分型
  • 2.1.8 药敏试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分离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 2.2.2 16S rRNA与toxR PCR反应和序列分析结果
  • 2.2.3 血清群分布
  • 2.2.4 药敏试验
  • 2.3 讨论
  • 2.3.1 副溶血弧菌的鉴定
  • 2.3.2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学和药敏分析
  • 第三章 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对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试验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鱼
  • 3.1.2 实验菌株
  • 3.1.3 实验条件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宁波地区贝类中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toxR,TDH,TRH,TLH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1.3 KP溶血试验
  • 4.1.4 尿素酶试验
  • 4.1.5 细菌总DNA的提取
  • 4.1.6 toxR,TDH,TRH,TLH的PCR扩增
  • 4.1.7 toxR,TDH,TRH,TLH的PCR产物的电泳检测与纯化回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 4.2.2 毒力基因的分布
  • 4.3 讨论
  • 第五章 副溶血弧菌两种铁调外膜蛋白psuA和pvuA的PCR检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菌株
  • 5.1.2 引物设计
  • 5.1.3 细菌总DNA的提取
  • 5.1.4 psuA和pvuA的PCR扩增
  • 5.1.5 电泳检测扩增结果和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铁调外膜蛋白psuA和pvuA基因的PCR扩增
  • 5.2.2 铁调外膜蛋白psuA和pvuA基因的序列特征
  • 5.3 讨论
  • 第六章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与其菌苗抗原性的关系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菌株及培养
  • 6.1.2 免疫原的制备
  • 6.1.3 吞噬原的制备
  • 6.1.4 溶壁微球菌的制备
  • 6.1.5 供试鱼及饲养条件
  • 6.1.6 免疫与采血
  • 6.1.7 凝集抗体效价的测定
  • 6.1.8 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6.1.9 血清溶菌活力的测定
  • 6.1.10 攻毒感染试验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凝集和交叉凝集抗体效价
  • 6.2.2 攻毒试验结果
  • 6.2.3 FKC对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6.2.4 FKC对异育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6.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