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细观渗流的思想和研究手段,从细观尺度即孔隙层次上对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步辐射实验得到真实岩芯样品三维结构图,根据孔隙网络模型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孔隙体和喉道搜索的建模方法并提取相关的模型参数。使用LBM方法计算数字岩芯的绝对渗透率并分析各个模型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逾渗理论计算了几种网络模型的渗透率。将多孔介质内部的孔隙空间划分为“孔隙体”和“喉道”,其中孔隙体用球形来代替,代表相对宽阔的孔隙空间,喉道用圆柱体来等效代替,代表狭长的孔隙空间。首先在孔隙空间内按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搜索离散的球形孔隙体,各个孔隙体之间互不相交,然后通过在各个球形孔隙体之间搜索连通区域的方法来构造喉道。将多孔介质的三维结构图转化为0-1矩阵形式的数字岩芯,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字岩芯进行重构从而生成多组类似孔隙结构特征的数字岩芯。使用LBM方法计算这些数字岩芯的绝对渗透率,再结合孔隙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分析模型参数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即孔隙体和喉道半径分布,随机模拟生成二维规则网格,并结合逾渗理论确定网络连线的传导率,计算了二维规则网络模型的绝对渗透率。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细观(微观)物理模拟1.2.2 细观(微观)数值模拟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1.4 本文结构安排1.5 本章小节第2章 细观渗流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2.1 二维及三维物理模拟2.1.1 二维物理模拟2.2 岩芯CT 实验2.2.1 同步辐射实验原理与装置2.2.2 图像处理2.3 格子模型2.3.1 格子Boltzman方法基本原理2.3.2 本文中用到的格子模型2.4 孔隙网络模型2.4.1 孔隙网络模型的基本概念2.4.2 几种二维网络2.4.3 几种三维网络2.5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5.1 增大岩芯样品尺寸2.6 细观条件下的渗流特性2.6.1 准静态过程和动态过程2.6.2 润湿性的影响2.7 本章小节第3章 孔隙网络建模3.1 数字岩芯的构建3.1.1 天然岩芯同步辐射实验3.1.2 图像重建和后期处理3.2 孔隙空间的描述3.2.1 孔隙空间的连通性3.2.2 多孔介质的分形特性3.2.3 多孔介质的渗透性3.3 孔隙体的划分3.4 喉道的识别与划分3.5 数字岩芯样品重构结果3.5.1 12个岩芯样品的球形孔隙体重构结果3.5.2 12个数字岩芯喉道重构结果3.6 模型参数的计算3.6.1 喉道半径分布3.6.2 孔吼比的计算3.6.3 平均配位数的计算3.7 本章小节第4章 细观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4.1 绝对渗透率的计算4.1.1 LBM模型4.2 数字岩芯MPS重构4.2.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概述4.2.2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概念4.2.3 SNESIM算法4.2.4 使用SNESIM法重构数字岩芯4.3 渗透率与各模型参数的关系4.3.1 样品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4.3.2 渗透率与孔隙体半径之间关系4.3.3 渗透率与喉道半径分布的关系4.3.4 渗透率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4.4 膨胀腐蚀法模拟地层孔隙度变化4.4.1 图像的膨胀和腐蚀4.4.2 模拟地层孔隙度变化4.5 本章小节第5章 利用网络模型模拟渗流过程5.1 网络模型的渗透率计算5.1.1 几种网络模型5.1.2 基于网络模型的渗透率计算主要步骤5.2 单相流的计算5.2.1 利用形状因子的方法确定传导率5.2.2 哈根-泊肖叶模型(Hagen-Poiseuille)5.3 网络模型中的逾渗理论5.3.1 逾渗理论基本概念5.3.2 油水两相流的情况5.4 基于逾渗理论的二维网络模型数值计算5.4.1 二维规则随机网络5.4.2 传导率的确定5.4.3 计算结果5.5 本章小节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本文主要结论6.2 创新点6.3 未来工作展望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多孔介质论文; 细观渗流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逾渗理论论文; 格子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