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在我国众多地区和领域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加,众多地下工程正处于建设或筹划之中,地下工程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而地下工程的稳定性问题历来都是岩土工程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地下工程岩体在开挖前处于三向受力状态,岩体的开挖必将引起围岩应力场的变化,使得围岩应力在开挖方向发生卸荷松驰。过去对地下工程的稳定性问题一般是运用加载岩体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由于卸荷与连续加载具有完全不同的应力路径,因而两者所引起的岩体变形和破坏特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沿用连续加载强度理论来预测工程岩体在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本文主要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实验为方法,工程应用为目的,通过岩石三轴加、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和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运用能量释放率指标分析不同开挖方式对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开展相应的工程检验工作。总体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TAW—2000微机控制岩石伺服三轴压力试验机,对辉绿岩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卸围压试验;其中卸荷试验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加载方式研究岩体力学的途径;对加载和卸载条件下岩体的变形特点、强度特征、脆延转换规律及破坏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卸荷引起的强烈扩容是岩石变形突然破坏的根本原因,此外加载破坏主要以剪切破坏方式为主,而卸载条件下,岩样则表现出明显的张剪复合型破坏,且卸载破坏比加载破坏更为猛烈,更具突发性。(2)加载和卸载条件下,岩石材料内部微结构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地下工程围岩的失稳主要是由于工程开挖卸荷导致岩体产生损伤劣化,围岩的损伤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围岩失稳。由于应力路径的不同,相同条件下的岩体力学行为在卸荷条件下与连续加载条件下也不相同,因此,沿用连续加载强度理论来预测工程岩体在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本次试验证明在卸荷过程中岩体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而泊松比μ逐渐增大,弹性模量E大约减小了3.4%-7.7%,而p最低增加约13.5%,最高增加达65%,这种变化幅度随初始围压的增大和卸荷程度的增强而变大;此外,相对常规压缩试验,卸荷岩体的摩擦角φ有所增加而粘聚力c大大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将卸载试验方法获得的岩体力学参数用于地下工程开挖计算更符合工程实际。(3)通过常规三轴加载试验和卸荷试验研究了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破坏模式和破坏程度,从能量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加载破坏和卸载破坏分属完全不同的应力路径;(σ1-σ3)越大,表明发生的卸荷量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能量释放率越高,随着能量的释放,岩石损伤劣化加剧,稳定性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试件突然发生破坏。基于上述试验现象,提出由不同的高跨比(H/B)确定燕子崖隧道开挖方案,采用能量释放率指标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开挖断面高跨比不大时,开挖受到周边围岩的夹制作用较大,围岩卸荷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进而能量释放率不高,围岩偏于稳定;与此相反,随着一次性开挖量的增加,围岩卸荷更加自由,能量释放率迅速增大,围岩稳定性降低程度也更加明显。表明采用合理的开挖高度和一次开挖量有利于改善围岩稳定性。(4)对于地下工程而言,开挖导致的围岩能量释放率越大,围岩的损伤劣化就越严重,其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稳定。文中以维一德公路燕子崖隧道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为背景,利用FLAC软件对该隧道进行开挖卸荷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方案下洞壁岩石单元的能量释放率,采用该指标评定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进而优化开挖方案,并通过能量释放量、平均能量释放率和传统的塑性区体积指标说明了其科学性。最终由能量释放率指标优选的开挖方案Ⅱ在燕子崖隧道施工中获得了实际应用,文中进一步利用现场施工期隧道围岩的水平收敛值和拱顶下沉量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测结果和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展望[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03)
- [2].地下工程中主体与抗浮结构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9)
- [3].第一届地下工程技术与装备湘江国际论坛[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9(06)
- [4].周顺华主持的“地下工程穿越快速铁路的创新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7(04)
- [5].隧道及地下工程若干工程方法问题的哲学反思[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7(03)
- [6].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6(09)
- [7].“地下工程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02)
- [8].地源热泵在地下工程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5(S1)
- [9].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现状与发展分析[J]. 商业故事 2016(28)
- [10].探析环境地质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以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为例[J]. 城市地理 2017(02)
- [11].地下工程平衡稳定理论再研究[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9(08)
- [12].地下工程[J]. 水利水电施工 2018(02)
- [13].地下工程专题序[J]. 力学学报 2017(01)
- [14].地下工程中压力拱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01)
- [15].地下工程抗浮锚杆的应力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 工程质量 2017(02)
- [16].论低碳环保优质地下工程的建设[J]. 工程技术研究 2017(08)
- [17].浅析地下工程运行期防汛安全措施[J]. 上海水务 2013(02)
- [18].2011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J]. 岩土力学 2011(05)
- [19].地下工程[J]. 岩土力学 2009(11)
- [20].探询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课题[J]. 现代隧道技术 2008(S1)
- [21].地下工程抗浮设防水位与抗浮技术分析[J]. 低碳世界 2019(03)
- [22].传输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J]. 中国新通信 2018(13)
- [23].欢迎订阅《地下工程与隧道》杂志[J].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15(04)
- [24].地下工程的集中式空气再生装置性能测试[J]. 防护工程 2015(05)
- [25].地下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 矿山测量 2014(02)
- [26].2013隧道及地下工程新发展国际论坛2号会议通知[J]. 岩土力学 2013(08)
- [27].能源地下工程在上海地区的适用性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9(10)
- [28].延中绿地地下工程设计[J]. 生命与灾害 2009(S1)
- [29].应用型大学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08)
- [30].考虑全寿命周期的地下工程开发适宜性评估方法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