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机动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增长,给我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城市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摊大饼”趋势;对城市功能的必要完善与适度更新,受到城市承载力的制约,导致产生了严重的城市交通、居住和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区建设成为国内外不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首要选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对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模式配置和协调发展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城间实际交通联系状况不能满足预期目标要求,新区不能很好的分担大城市需要分解的部分功能,距离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及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城市快速扩展、新区建设、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从交通引导发展和系统协调的角度,将政策、交通、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纳入分析范围,对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和状态评价、基于出行者需求的交通模式结构、协调发展的交通模式配置和政策设计等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从系统论和协同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价值分析为基础,研究了城间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确定方法,并对其发展目标和要求进行了分析;相应于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分别建立了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分析城间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趋势,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在对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复合式交通出行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城间交通出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城间交通出行时间、成本的测算方法,以典型交通出行为例,基于个体出行行为分析的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基于出行者需求的城间交通模式结构分析模型,并结合算例进行了验证;在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模式配置方面,将适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SWOT分析法与熵权决策相结合,用于研究城间交通模式配置方案选择及发展策略制定。同时,建立了基于潜力模型和经济势理论的卫星城(新城)发展优势度模型,将其应用于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SWOT分析,以西安-高陵间交通模式配置为例验证了其应用;结合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现状,从政策科学、行政管理学和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础,重点从效益协调和体制协调方面,针对现有矛盾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点与关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依托课题
  • 1.1.2 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明晰
  • 1.2.1 中心城市
  • 1.2.2 城市新区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城市扩展和新区建设理论研究
  • 1.3.2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研究
  • 1.3.3 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预期目标与突破点
  • 第二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基本原理
  • 2.1 大城市扩展与新区形成机理分析
  • 2.1.1 大城市扩展动因与扩展方式
  • 2.1.2 新区的形成机理、功能及分类
  • 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
  • 2.2.1 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 2.2.2 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与交通互动发展模式
  • 2.2.3 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布局与公共交通互动发展案例
  • 2.2.4 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关系类型
  • 2.2.5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的作用
  • 2.3 国内外大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及其启示
  • 2.3.1 国外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分析
  • 2.3.2 国内大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分析
  • 2.3.3 启示
  • 2.4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2.4.1 协调及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 2.4.2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概念
  • 2.4.3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内涵
  • 2.5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 2.5.1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目标的确定
  • 2.5.2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 2.6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 2.6.1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2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 2.7 小结
  • 第三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
  • 3.1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分析思路与步骤
  • 3.1.1 总体思路
  • 3.1.2 具体步骤
  • 3.2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3.2.1 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3.2.2 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3.2.3 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指数
  • 3.3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的功能及建立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3.3.3 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4 指标权重及相互影响程度的确定
  • 3.4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程度判定
  • 3.5 实例分析
  • 3.5.1 城间交通发展现状
  • 3.5.2 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评价
  • 3.5.3 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评价
  • 3.5.4 系统整体协调发展评价
  • 3.5.5 子系统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二的应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城间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4.1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模式概念解析
  • 4.1.1 交通模式的基本概念
  • 4.1.2 城间主体交通模式类型
  • 4.2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客流分析与预测
  • 4.2.1 城间交通特性分析
  • 4.2.2 城间客流预测
  • 4.3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的交通出行结构
  • 4.4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城间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4.4.1 基础理论的选择
  • 4.4.2 交通模式选择行为的效用模型
  • 4.4.3 基本假设
  • 4.4.4 城间交通模式选择行为模型分析
  • 4.4.5 模型在交通模式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步骤
  • 4.5 计算示例
  • 4.5.1 情景设定
  • 4.5.2 模型的计算
  • 4.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4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协调发展要求的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
  • 5.1 概述
  • 5.1.1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基本概念
  • 5.1.2 城间交通模式的配置过程
  • 5.1.3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5.2 SWOT法与熵权决策在城间交通模式配置中的应用
  • 5.2.1 SWOT分析法与熵权决策理论的应用基础
  • 5.2.2 SWOT分析法与熵权决策理论概述
  • 5.2.3 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在城间交通模式配置中的应用
  • 5.3 优势度模型的构建及其在 SWOT分析中的作用
  • 5.3.1 卫星城(新城)发展优势及优势度的提出
  • 5.3.2 相关理论与模型的引入
  • 5.3.3 优势度模型的构建思路
  • 5.3.4 优势度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 5.3.5 优势度模型在SWOT分析中的作用
  • 5.4 实例分析
  • 5.4.1 优势度的计算与分析
  • 5.4.2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方案确定
  • 5.4.3 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 5.4.4 基于熵权决策的方案评价与优选
  • 5.4.5 基于 SWOT分析矩阵的交通模式配置策略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
  • 6.1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基础
  • 6.2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 6.2.1 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
  • 6.2.2 设计目标与理念
  • 6.3 基于博弈论的政府调控作用解析
  • 6.3.1 基于博弈论的政府调控作用
  • 6.3.2 启示
  • 6.4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 6.4.1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矛盾
  • 6.4.2 解决途径
  • 6.5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点与关键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