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被动句的习得问题是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名北京话儿童的个案研究,揭示出被动句习得的过程、特点及规律,同时给予一定的解释。我们所讨论的被动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被”、“给”、“叫”、“让”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即有标记(marked)被动句,如“花瓶被他打碎了”;一种是无“被”、“给”、“叫”、“让”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即无标记(unmarked)被动句,如“花瓶打碎了”。本文分四部分,前一章是引言,后三章是正文。引言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态,并指出个案研究的价值,交待了研究对象、语料获取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即全文的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给被动句以明确的界定,然后通过个案语料的分析,归纳出儿童语言中被动句的七种结构类型,再从无标记和有标记两方面分别展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状况,最后依据被动句的发展状态及被动句使用上的特点,揭示自然语料中被动句出现频率较低的原因。第三章探讨了与被动句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影响儿童被动句习得的因素、儿童的语言发展策略以及被动句习得与“把”字句习得的关系。第四章是余论,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并指出自然语言研究的内在优点和局限。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力争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观察和测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一、引言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1.1 国内研究1.1.2 国外研究1.1.3 总体评述1.2 个案纵向研究的价值1.3 研究对象、语料获取及研究方法1.3.1 研究对象1.3.2 语料获取方式1.3.3 研究方法二、个案儿童被动句的使用状况及分析2.1 被动句的界定2.1.1 汉语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2.1.2 汉语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2.2 儿童语言中被动句的结构类型2.2.1 NP受+VP2.2.2 (NP受)+被(叫/让/给)+NP施+(给)+ VP2.2.3 NP受+被(叫/让/给)+ VP2.2.4 NP受+VP +NP处2.2.5 NP受+(被/叫/让/给)+(NP施)+VP+NP2.2.6 NP受+ NP施+ VP2.2.7 NP受+ VP +让+NP施2.3 儿童被动句的使用发展状况2.3.1 无标记被动句的发展2.3.2 有标记被动句的发展2.4 分析与讨论2.4.1 儿童被动句的总体发展2.4.2 儿童被动句使用上的特点三、相关问题讨论3.1 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3.2 影响儿童被动句获得的因素3.2.1 语言获得的理论3.2.2 被动句产生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3.3 儿童的语言发展策略3.3.1 语言理解策略3.3.2 语言使用策略3.4 被动句习得与“把”字句习得的关系四、余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被动句论文; 理解策略论文; 制约因素论文; 儿童语言习得论文;
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 ——一个北京话儿童的个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