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部被子植物关键类群的管状分子研究

基部被子植物关键类群的管状分子研究

论文摘要

管状分子是维管植物次生木质部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导管,管胞和木质部纤维三种类型。目前认为管胞是最为原始的管状分子类型,它在进化的过程中向着导管分子和纤维分化。导管的起源和进化程度是被子植物从湿润环境到季节性生境乔迁的关键,是与维管植物的进化密切联系的。所以,导管的形态结构在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进化程度反映着植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基部被子植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的关键,包含了较多的祖先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众多植物学家所关注。近年来,基于DNA序列证据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被子植物可分为基部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monocots)和真双子叶植物。基部被子植物包括最基部的ANITA类群、金鱼藻目(Ceratophyllales)、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林仙目(Winterales)、胡椒目(Piperales)、樟目(Laurales)、木兰目(Magnoliales)。本次研究根据APG系统,选择基部被子植物中具有关键系统位置的13个科18个种为代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以期通过对这些原始植物类群中管状分子的比较研究,揭示导管的起源以及早期进化过程中,端壁穿孔板,纹孔膜残余,侧壁纹孔等形态特征的演化。讨论导管进化与基部被子植物系统位置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Amborella(Amborellaceae)茎的次生木质部中管状分子明显具有向导管进化的趋势,是管胞向导管进化的过渡状态且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导管雏形:Drimys wintera(Winteraceae)的管状分子形态较Amborella的更为原始,是管胞向导管过渡状态,没有形成导管: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植物金粟兰属(Chlorantus),草珊瑚属(Sarcandra)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中已经具有了原始的导管。通过这三个类群中管状分子形态的比较研究,显示了管胞向导管进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管状分子端壁纹孔失去纹孔膜转变为穿孔,穿孔扩大,聚集形成穿孔板。端壁穿孔板与侧壁纹孔的显著差异是导管形成的主要特征。导管端壁的进化水平在基部被子植物类群中具有多样性,现存所有被子植物的姐妹群Amborella具有原始梯形端壁的导管雏形,lllicium的导管为端壁具有狭长的梯形穿孔板的原始类型,Austrobaileya,Monimiaceae导管端壁梯形横隔数目相对较少,Calycanthaceae,Lauraceae以及Piperaceae具有进化的单穿孔板的导管类型。显示了导管从原始梯形穿孔板到单穿孔板的进化过程。结合基部被子植物类群导管分子的形态,以及不同类群分支的年代我们能够粗略估计导管分子在各个类群的进化速率。在基部被子植物中,各个类群的共同祖先具有原始的管状分子形态,为管胞类型,这说明了基部被子植物各个大的类群中,导管是独立起源,各自独立进化的。不同的类群分支之后,其管状分子平行进化,进化速率各不相同。在Drimys,Amborella以及Chloranthaceae植物中,有部分管状分子端壁纹孔膜完全缺失,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纹孔膜残余。纹孔膜残余在这三个类群的出现说明了管胞向导管的过渡,并且纹孔膜残余的多少是判断其管状分子是否形成导管的重要依据。在Illicium,Schicandra,Eupomatia及Monimiaceae导管具有梯形穿孔板的类群中,大部分导管端壁纹孔膜完全缺失,而有的导管端壁具有不同程度的纹孔膜残余。纹孔膜的有无在这些类群中并不是判断导管形成的标准,而只是一个说明其导管原始性的特征,并且也说明了导管进化过程中各个性状的进化速率不是一致的。根据端壁穿孔板的进化水平以及植物类群的系统位置,我们认为导管侧壁纹孔的原始类型为小的圆形纹孔,散布或呈纵列排列侧壁上。随着导管的进化,直径的加粗,侧壁纹孔横向伸长形成梯形,或是数目增加,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形成成对列或互列纹孔。在梯形纹孔和对列纹孔之间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导管与射线细胞接触的侧壁纹孔较大,聚集,以更有利于水分的输导。在基部被子植物类群中,内壁纹饰的现象并不是很普遍,仅在Illicium henryi,Chimonanthuspraecox植物的导管内壁具有螺旋状加厚纹饰,Litsea tsinlingensis导管内壁有纹孔联合凹槽,这可能和它们处于温带季节性气候的生境有关。网状穿孔在基部被子植物中并不是很普遍,但是从Drimys winteri,Amborella trichopoda,Chloranthus multistachys,Chloranthus elatior及Illicium henryi植物导管具有的原始形态的网状穿孔及普遍的梯形横隔分义,交叉的现象,Eupomatia laurina,Schisandra sphenanthera典型的网状穿孔的出现,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导管进化过程中,端壁多列排列的穿孔扩大形成网状穿孔,横向排列的网状穿孔间竖隔退化消失,网状穿孔横向融合形成梯形穿孔。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基部被子植物
  • 1.1.1 基部被子植物介绍
  • 1.1.2 基部被子植物研究现状
  • 1.2 管状分子
  • 1.2.1 管状分子介绍
  • 1.2.2 管状分子的研究意义
  • 1.2.3 导管的起源
  • 1.2.4 穿孔板的演化
  • 1.2.5 纹孔膜残余
  • 1.2.6 侧壁纹孔
  • 1.2.7 导管内壁纹饰
  • 1.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1.2.1 离析材料处理
  • 1.2.2 石蜡切面材料处理
  • 第3章 观察结果
  • 3.1 Amborellaceae——Amborella trichopoda的管状分子
  • 3.2 Illiciales,Illiciaceae——Illicium henryi的导管分子
  • 3.3 Illiciales,Schisandraceae——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导管分子
  • 3.4 Illiciales,Austrobaileyaceae——Austrobaileya scandens的导管分
  • 3.5 Chloranthaceae——Chloranthus elatior的导管分子
  • 3.6 Chloranthaceae——Chloranthus multistachys的导管分子
  • 3.7 Chloranthaceae——Sarcandra hainanensis的导管分子
  • 3.8 Winterales,Winteraceae——Drimys wintera的管状分子
  • 3.9 Piperales,Piperaceae——Pipera的导管分子
  • 3.10 Laurales,Calycanthaceae——Chimonanthus praecox的导管分子
  • 3.11 Laurales,Calycanthaceae——Calycanthus chinensis的导管分子
  • 3.12 Laurales,Lauraceae——Laurus nobilis的导管分子
  • 3.13 Laurales,Lauraceae——Litsea tsinlingensis的导管分子
  • 3.14 Laurales,Monimiaceae——Tambourissa purpurea的导管分子
  • 3.15 Laurales,Monimiaceae——Hedycarya angustifolia的导管分子
  • 3.16 Magnoliales,Magnoliaceae——Magnolia denudata的导管分
  • 3.17 Magnoliales,Eupomatiaceae——Eupomatia laurina的导管分子
  • 3.18 Magnoliales,Annonaceae——Asimina triloba的导管分子
  • 第4章 讨论
  • 4.1 导管的起源问题
  • 4.1.1 纹孔转变为穿孔
  • 4.1.2 端壁梯形穿孔的形成
  • 4.1.3 导管雏形的产生
  • 4.2 端壁穿孔板的进化
  • 4.2.1 不同穿孔板类型在基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
  • 4.2.2 导管在不同类群的进化速率
  • 4.3 纹孔膜残余的研究
  • 4.4 侧壁纹孔的研究
  • 4.4.1 侧壁纹孔的进化问题
  • 4.4.2 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侧壁纹孔
  • 4.4.3 多穿孔板及侧壁穿孔板
  • 4.5 导管的内壁纹孔
  • 4.6 网状穿孔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木贼属(Equisetum)木质部管状分子类型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卷柏属(Selaginella)管状分子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
    • [3].攀枝花苏铁种子的种皮结构及木质部管状分子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4].新型天然纤维-莲纤维结构与组成初探[J].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9(01)
    • [5].卟啉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11(04)
    • [6].树木木质部细胞凋亡及心材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林产工业 2019(06)
    • [7].苏丹草管状分子体外诱导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力的变化[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4)
    • [8].红树族植物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的电镜观测[J]. 植物学报 2015(01)
    • [9].胡杨茎次生维管组织特点与生境之间的关系[J]. 植物研究 2015(01)
    • [10].蹄盖蕨科三属植物管状分子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09(03)
    • [11].5种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2].细胞骨架参与调控细胞壁形成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02)
    • [13].两种铁角蕨的孢子体形态研究及水分生理测定[J]. 广西植物 2016(02)
    • [14].不同苗龄接穗西瓜嫁接体愈合的组织细胞学研究[J]. 园艺学报 2012(03)
    • [15].蹄盖蕨科5种植物管状分子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06)
    • [16].叉孢苏铁茎的解剖学研究[J]. 广西植物 2009(01)
    • [17].除虫菊愈伤组织诱导及叶的解剖结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8)
    • [18].蕨类植物管状分子的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 2012(12)
    • [19].凤尾蕨属5种植物孢子体形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5)

    标签:;  ;  ;  ;  

    基部被子植物关键类群的管状分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