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然,欢乐的源泉,教导者,安慰者
华兹华斯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冯丽霞,刘洋[1](2019)在《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及其生态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兹华斯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自然诗人",他笔下的自然美得令人神往。该文旨在分析华兹华斯诗中刻画的自然,展现自然对人类和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徐红霞[2](2019)在《自然、书籍和宗教——华兹华斯诗教理想的变与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华兹华斯的教育思想,既有评论大多关注诗人早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忽略了他中后期作品中自然地位的相对下降、书籍和宗教作用的逐渐凸显。本文选取《序曲》和《漫游》的片段,聚焦华兹华斯在前者中有关诗意想象力的抒写、在后者在中对商贩-漫游者教育背景的设定,跟踪诗人在创作生涯的早、中、晚期对这些片段的改写,揭示华兹华斯诗教理想中的变与不变。本文指出,华兹华斯自始至终都着意培养读者的诗意想象力,认为想象力的滋养离不开自然、书籍和宗教的协同作用,但叁者的相对地位在改写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19世纪初期英国教育现实的持续关切。(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利妹[3](2018)在《华兹华斯生态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多以自然和英国乡村为背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态危机不断加深,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异化。华兹华斯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其代表作《抒情歌谣集》(1798)、《漫游》(1814)等皆反映了诗人的生态意识。本文以生态诗学的研究视角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析华氏作品中工业化背景下,其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景,及其参与生态和谐家园建设的实践,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本论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结构。第二章以工业化为背景,论述其对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及人的精神状态两个方面。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去到城市谋生,引发了人与人之间陌生化的关系。第叁章阐述华兹华斯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景与实践:其一是创造诗意栖居之所,诗人定居湖区,远离尘嚣;其二是建设精神家园,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自然治愈心灵创伤的力量。第四章分析华兹华斯生态关怀对构建生态文明的指导意义。他倡导摒弃“人类中心说”的观念,承担保护环境的重任,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五章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并且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刘苗[4](2017)在《论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诗学观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于诗歌,他们的观点既有相似,也存在分歧。本文分别从情感观、语言观以及想象观叁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的诗学观之异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理念,进一步深刻地理解其诗歌作品。(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7年10期)
刘冬玲[5](2017)在《论华兹华斯诗学之想象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十八、十九世纪在欧美影响巨大。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歌创作既带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又具备其独特的特征,其诗歌和诗学观在文学界产生了非凡影响。在华兹华斯诗学出现前的两百多年,新古典主义一直统治着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新古典主义发展到后期过分强调韵律、诗歌用词及理性,这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创作者彻底没有办法放开想象,作品也因缺乏想象而变得单一乏味。华兹华斯的诗歌意境高远且想象丰富,其诗学观尤其强调想象的重要性,诗人认为诗歌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既是人性(热情与理性)的又具有神性,它不仅是诗人创造的天赋才能之一,而且是洞察世界统一性的力量。因此,想象在华兹华斯诗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华兹华斯的诗处处可见大胆的想象。华兹华斯的想象观是华氏诗学不可忽略的部分,它统领了华氏诗学,也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基本美学纲领,如果没有华氏诗学对想象独到精辟的理解,就不可能有随后大量的浪漫主义不朽之作。与新古典主义诗学相比,华氏诗学观是一套系统的能够指导诗歌创作的四位一体的诗学观,具备丰富内涵。华氏想象观受18世纪心理学联想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主张诗歌创作以创作主体为中心,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注重诗歌创作中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提倡以友爱为核心的文学社会功能观。华氏想象观在继承前人文化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助于现代文学创作的诗歌理论,在英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华兹华斯的诗学使欧美文学从新古典主义顺利过渡到现代文论。华氏想象观对中国文学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推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建构和发展并影响了郭沫若、徐志摩等中国浪漫主义诗人。研究他的想象观对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页的浪漫主义诗歌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对中国诗歌创作具有实践借鉴意义,同时探讨华氏想象观对今天的诗学乃至文学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7-06-30)
刘珠凤[6](2017)在《中西诗心之汇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重视探讨和描写人的心灵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描写大自然,歌颂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并把这一切与人心联系起来,发掘人心的奥秘,揭示出人性的共通性,表现为一种“心灵诗学”。特别是他的《序曲》,华兹华斯从切身体会的角度探索人的心灵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华兹华斯明确认识到人心的共通内涵,认为“人类的心灵能比其居住的大地美妙一千倍”。叶嘉莹教授是精通中国诗学的当代着名学者,她的“兴发感动”是根据中国诗学重视“兴”的传统总结出的观点,其基本内涵指中国诗歌具有一种感发人心的素质。一方面,诗人在生活中心灵被触动,便形成诗歌;而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心灵也被触动,于是便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因此,“兴发感动”的核心就是心灵的贯通。如此看来,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和“兴发感动”的诗学理论在关注“心灵”这一点上可谓不谋而合。本文从“心灵”的共通性这一点入手,分别探讨他们诗学思想的内涵,并比较其异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心灵”这一最具相通性的精神内涵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不同的文化联系起来,打通中西文明之间的隔阂。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对华兹华斯注重“心灵”的诗学思想的研究成果,然后介绍对叶嘉莹“兴发感动”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并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立场分析了选题意义和目的。正文分为叁章,讨论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兴发感动”的理论内涵,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第一章通过《序曲》探讨华兹华斯对心灵内涵的独到领悟,表明华兹华斯对心灵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人性的认识;而华兹华斯在他的诗论和诗歌中,将绝对的人性视为诗歌的根源。第二章分析叶嘉莹“兴发感动”的诗学思想,介绍中国诗学传统对“兴”的理解和重视,说明“兴”的基本内涵是生命的感发;叶嘉莹继承中国诗学重视“兴”的传统而提出“兴发感动”,并在她的论着中,引述大量诗作解释“兴发感动”的内涵。第叁章将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和“兴发感动”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从文化与时代因素来看,他们各有不同;但从心灵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都把心灵置于基础性的位置,而外物则是一个诱因;关于神性与人性的问题,华兹华斯有基督教文化背景,但他所说的神性其实就是人性,而中国诗学则直接展示人性的丰富与美好内涵;由此可见,人类心理是有共通性的,心灵的相通,人性的相同,这是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和“兴发感动”的诗学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迪。结论部分总结华兹华斯和叶嘉莹的诗学思想,认为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学,都能见出人心的相通和人性的相同。由此,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普世价值”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心灵诗学”和叶嘉莹“兴发感动”诗学思想的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与文学因为人类心灵的相同而具有相通性这一特质。充分理解这一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中西,走向未来。(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陈高娃[7](2017)在《从《水仙》看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仙》是威廉·华兹华斯歌颂自然的杰作之一,这首诗描述了自然风光及诗人的感受。通过分析诗歌文本所体现的诗人的诗学理念即对自然的崇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及淳朴语言的运用,目的在于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理念及特点有更深入地了解并给现代人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河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月[8](2017)在《华兹华斯诗中的“孤独”——以《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姆.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其诗歌题材多以自然为中心。"孤独"是其自然诗的重要主题之一,诗歌中所体现的"孤独"有其丰富的内涵,"孤独"不仅是华兹华斯的生活风格,也是其文学创作思想的体现。他的"孤独"是双重性的,既有消极的痛苦也有积极的享乐在其中。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机器一样被异化,因而,探索华兹华斯诗歌中"孤独"的积极意义来对抗个体的异化趋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1期)
王萍[9](2016)在《在解读自然中摆脱“人生之谜”的重负——华兹华斯诗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华兹华斯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认为,华兹华斯感受到人生之谜的重负,但无力走出迷宫。事实上,华兹华斯虽为人生之谜所困,但并未沦陷其中,而是凭借对自然、对人类的信念摆脱了这一重负。同时,这两种信念也体现出华兹华斯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自然的爱使诗人获得智慧和爱的动力,对人的爱进一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二者构成华兹华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这种内涵决定了华兹华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王婉秋[10](2016)在《“情感”的张扬与否弃——二十年代中国批评界关于华兹华斯诗论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诗人、批评家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在中国文坛不仅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产生了诸多分歧。本文一方面梳理华兹华斯诗论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以其为缩影,说明二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吸收外来影响时反映出的特点。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在其着名的《<抒情歌谣(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6年10期)
华兹华斯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华兹华斯的教育思想,既有评论大多关注诗人早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忽略了他中后期作品中自然地位的相对下降、书籍和宗教作用的逐渐凸显。本文选取《序曲》和《漫游》的片段,聚焦华兹华斯在前者中有关诗意想象力的抒写、在后者在中对商贩-漫游者教育背景的设定,跟踪诗人在创作生涯的早、中、晚期对这些片段的改写,揭示华兹华斯诗教理想中的变与不变。本文指出,华兹华斯自始至终都着意培养读者的诗意想象力,认为想象力的滋养离不开自然、书籍和宗教的协同作用,但叁者的相对地位在改写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19世纪初期英国教育现实的持续关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兹华斯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丹,冯丽霞,刘洋.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及其生态启示[J].海外英语.2019
[2].徐红霞.自然、书籍和宗教——华兹华斯诗教理想的变与不变[J].国外文学.2019
[3].刘利妹.华兹华斯生态诗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4].刘苗.论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诗学观之异同[J].英语广场.2017
[5].刘冬玲.论华兹华斯诗学之想象观[D].湖北民族学院.2017
[6].刘珠凤.中西诗心之汇通[D].安徽师范大学.2017
[7].陈高娃.从《水仙》看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J].河套学院学报.2017
[8].王月.华兹华斯诗中的“孤独”——以《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为例[J].明日风尚.2017
[9].王萍.在解读自然中摆脱“人生之谜”的重负——华兹华斯诗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王婉秋.“情感”的张扬与否弃——二十年代中国批评界关于华兹华斯诗论的争论[J].唐山文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