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电荷传输论文-李亮

界面电荷传输论文-李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电荷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探测,界面

界面电荷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1](2018)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电荷传输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载流子的传输调控为研究目标,本报告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了"动态两步沉积"策略构筑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适用于平面和介孔结构电池(图1);2)提出透明导电一维Sb-SnO_2纳米棒阵列替代传统的半导体/绝缘纳米颗粒介孔层,原子层沉积(ALD)氧化钛作为电子传输层,提高电子在介孔层/钙钛矿界面的传输效率;3)采用CuO-CuO_2双空穴传输层降低界面载流子复合,同时拓宽光谱响应范围,实现钙钛矿宽光谱响应的光探测(图2);4)构筑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的集成系统。(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期刊2018-05-26)

庞山,杜祖亮[2](2016)在《光电材料表面/界面中光生电荷分离与传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光电压技术研究了电解液环境下TiO_2纳米颗粒薄膜与FTO导电玻璃基底之间的紧密层对界面电荷复合的影响。表面光电压的实验结果表明TiO_2紧密层的引入可以增强表面光伏,减少界面复合。然而表面光电压强度并不依赖于FTO基底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大小,这一现象说明了界面复合可能不是由FTO收集的自由电子向电解液反向传输引起的。表面光电压与交流阻抗谱的结果展示了TiO_2/FTO之间没有TiO_2紧密层时,有可能会存在大量的界面态,位于TiO_2导带底约0.2 e V。这些浅能级很容易捕获穿越TiO_2/FTO界面的自由电荷而导致复合,很显然这一复合过程与FTO和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无关。而增加TiO_2紧密层后,TiO_2/FTO的界面态密度减少近一个数量级,因此增加紧密层而减小的界面复合应该归结于界面态密度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TiO_2紧密层起到的是缓冲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期刊2016-07-01)

徐丹丹[3](2016)在《助催化剂/氧化铁光阳极界面电荷传输性质及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化学全分解水产氢是一种既经济又对环境友好的获得氢能的方式。首先清洁的太阳能为生产氢气提供能量避免了使用矿石能源;其次氢气使用过程产生的唯一排泄物-水可以收集并作为生产氢气的原料,完成光电化学分解水的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利用光电化学分解水产氢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产氧半反应无论是热力学还是动力学都具有一定的困难。与产氢相比,水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要低叁个数量级,这也说明电荷在光阳极与电解液间转移阻力大。所以提高电极光电活性的指导思想是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电荷传输。合适的助催化剂可以降低水氧化反应的势垒,减小电荷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传输的阻力。与单一光阳极相比,助催化剂的负载的确解决了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电荷传输慢的问题,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界面:光催化剂与助催化剂之间的界面。而这一界面的电荷传输与电极的光电活性息息相关。研究助催化剂/光催化剂界面电荷传输性质对电极活性的解析、助催化剂的筛选及高效光阳极的构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Fe2O3为光阳极材料,将不同产氧助催化剂沉积上在其表面,并将制备好的光阳极应用于光电化学氧化水。实验中结合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光电压技术对不同助催化剂/光催化剂体系的界面电荷传输性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界面电荷传输性质对光阳极活性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以下叁个部分:1.Ni(OH)2/Fe2O3光阳极界面电荷传输及活性研究:本部分工作以Ni(OH)2/Fe2O3为光阳极,应用在光电化学氧化水。实验中发现,随着助催化剂量的增加,电极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光电压测试结果显示,随着Ni(OH)2负载量的增加,更多的空穴从Fe203转移到Ni(OH)2o这说明Ni(OH)2/Fe2O3界面电荷传输变得更顺畅。这不是电极的氧化水活性降低的原因。光电化学氧化尿素的实验发现:随着Ni(OH)2增多,光电流增加。这说明助催化剂/光催化剂界面电荷传输越畅通,电极的活性越高。而对于电极氧化水活性降低,我们猜测这是由于Ni(OH)2层的厚度增加导致电荷在Ni(OH)2体相传输受阻导致的。2. FeNi-LDHs/Fe2O3光阳极的助催化剂与电解液之间的电荷传输性质研究:该部分是尝试以电化学产氧的催化剂FeNi-LDHs作为助催化剂。通过暗电流与电荷注入效率的测试来研究不同Fe含量的FeNi-LDHs氧化水活性与界面电荷注入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助催化剂修饰后电极的产氧活性与电荷注入效率大小顺序一致,同时与电极光电活性顺序也相同。这说明空穴注入电解液的效率决定了电极的活性。3.界面钝化对CoPi/Fe2O3光电化学活性的影响:通过前两部分的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界面电荷的顺畅传输才是电极活性提高的原因。针对Fe2O3界面态能够捕获空穴,阻碍界面空穴的传输的问题,本部分工作用A1203修饰Fe203的表面,再将CoPi沉积在电极上。通过表面光电压与电化学测试探究A1203在电极活性提升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1203钝化了Fe203的表面态,使得空穴可以不经过表面态而直接被CoPi捕获,加快了界面电荷的传输,从而提高了电极活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朱倩倩[4](2016)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材料的制备与电荷传输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工艺简单、柔性、便携、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无机太阳能电池的替代品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合适的界面层可以与其它功能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有效地提高接触性以及电荷在界面层的传输速率。PEDOT:PSS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阳极修饰层材料,但其本身较强的酸性会腐蚀ITO电极,进而破坏器件性能,同时,PEDOT:PSS具有吸湿性,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从而导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急速衰减。因此,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需要引入性能更好的界面材料进行改善。本文探查了氧化钒(V2O5)作为阳极传输层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通过在ITO导电玻璃上旋涂叁异丙醇氧钒前驱体,经过简单的O2等离子体处理,制备高透过率,导电性好及界面接触性好的氧化钒空穴传输层,以P3HT:PC61BM和PBDTTT-C:PC71BM分别为活性层,在AM 1.5G,100 mW/cm2模拟光源下,器件效率分别为4.47%和7.54%,作为对比的PEDOT:PSS和退火处理氧化钒器件,以PBDTTT-C:PC71BM为活性层器件的效率分别为6.52%和6.27%。相比之下,等离子体处理的氧化钒器件的效率分别提高了15.6%和20.2%。这是因为氧化钒本身优异的导电性能,加之氧等离子体的处理使氧化钒功函数增大,大量的表面悬挂键增加了氧化钒的接触性,提高了器件的填充因子和短路电流,进而使器件的效率显着提高。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氧化钒可以作为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材料,在低成本有机光电领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石墨烯是一种理想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比表面积高、热导性高、机械强度高、力学性能好、电子迁移率高等,可以制备出多种柔性电子器件和功能复合材料,在能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制备的低成本、简单工艺的功能化石墨烯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阳极传输层,该功能化石墨烯具有好的分散性能,适用于旋涂工艺。功能化石墨烯器件的转化效率分别为4.13%、4.49%和7.11%(活性层分别为P3HT:PC61BM,P3HT:PC71BM和PBDTTT-C:P71BM),优于同等条件下PEDOT:PSS器件效率3.67%、4.17%和6.46%。同时,功能化石墨烯器件的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放置10天后器件效率仍维持在原值的85%。该结果表明工艺简单的功能化石墨烯要比PEDOT:PSS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阳极缓冲层材料上具有更大的潜力。同时,我们研究了反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锌(ZnO)及掺铝氧化锌(AZO)。以PBDTTT-C:PC71BM为活性层,AZO为电子传输层的电池器件具有优异的转化效率(7.36%),与相同条件下氧化锌为电子传输层的器件(效率为6.85%)相比,掺铝氧化锌器件的效率提高了7.45%。这是由于铝掺杂提高了氧化锌的电导率,使器件短路电流提高,从而提高了其性能。另外,与ZnO相比,AZO器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经过120天的测试,掺铝氧化锌的效率维持在原效率的85%,而氧化锌的效率衰减后仅为39%。这表明低温溶液法制备的掺铝氧化锌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材料。近几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我们利用高迁移率的聚合物材料DPP(P)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制备无致密层的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并研究其性能。利用该聚合物作为空穴传输层(P-HTL)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为ITO/CH3NH3PbI3/HTL/MoO3/Ag)的效率由P3HT-HTL的6.62%,提高到10.80%。效率的提高得益于高的迁移率、更匹配的能级以及低的界面电荷复合,使器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大大提高,进而得到更优的光电转化效率。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利于低成本,低温可溶液加工工艺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早日实现工业化生产及商业应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6-04-18)

张华[5](2015)在《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工作机理、界面电荷传输材料、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是一种有机组分与无机框架通过氢键自组装的晶体材料,兼具有机和无机组分材料的优点,因此在光学、电学和磁学等领域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典型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I3)因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和电子/空穴迁移率以及良好的成膜性,在光伏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用它作为活性层的光伏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达到了~21%,远远超过染料敏化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本论文主要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为研究对象,从优化器件结构和制备工艺入手,通过变温和多光强实验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电压产生以及界面电荷传输与复合物理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器件结构方面,我们选择常见的介孔钙钛矿器件,并改变空穴传输材料和对电极,对FTO/c-TiO2 m-TiO2(CH3NH3PbI3)/CH3NH3PbI3(帽子层)spiro-MeOTAD/Au和FTO/c-TiO2/m-TiO2 (CH3NH3PbI3)/m-Al2O3(CH3NH3PbI3)/m-NiO(CH3NH3PbI3)/Carbon两种器件结构进行优化。在系统性优化这两种高效器件制备工艺之后,我们利用变温和多光强的电流-电压曲线(Ⅰ-Ⅴ plot)分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伏参数随温度和光强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用变温电化学阻抗(EIS)和莫特-肖特基曲线(M-S plot)等分析手段理解其内部电荷产生、传输与复合等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伏参数,尤其是开路电压Voc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于传统有机光伏的Voc对温度的依赖性。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钙钛矿材料本身在构建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内建电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子的产生与解离、电荷的传输和积累都发生在钙钛矿内部。而又由于钙钛矿内部离子的移动导致材料本身的介电常数随温度和光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导致器件的开路电压Voc对温度的依赖性不同于传统的晶体硅和有机光伏的Voc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用变温电化学阻抗(EIS)测试方法又进一步分析了器件的界面电荷传输与复合物理过程随温度的变化,分析结果强调了无机空穴传输材料在钙钛矿器件中的低温下应用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钙钛矿内部的离子传输行为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回滞现象的影响。另外,通过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机理的理解,我们合成了新型的有机空穴和电子传输材料来代替常用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和电子传输材料(TiO2, PCBM),以降低器件制作成本和发展高效率新型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其中,包括发展了以螺旋噻吩为骨架的有机小分子(SCPDT-BiT)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代替spiro-OMeTAD并取得了10.4%的光电转化效率。而在电子传输材料方面,我们设计了以芴、噻吩和萘酰亚胺为基本单元的有机聚合物半导体PFN-2TNDI和PF-2TNDI,作为电子传输材料来代替PCBM应用在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16.7%的光电转化效率,同时也设计以二萘嵌苯酰亚胺为骨架的有机小分子半导体N-PDI来代替高温退火TiO2作为致密层,应用在正式平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也取得了16.2%的光电转化效率。而通过稳态和瞬态荧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电化学阻抗分析发现这些聚合物和小分子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取得高效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们能级匹配和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分子末端的氨基官能团能有效的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态,减少了器件的界面电荷复合,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最后,在提高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稳定性方面,我们通过用界面修饰的方法在钙钛矿薄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交叉网状结构,一方面不仅增强了表面的疏水功能,阻碍了极性溶剂水、乙腈等对钙钛矿薄膜的溶解破坏以及添加剂双(叁氟甲磺酰亚胺)锂和叔丁基吡啶对钙钛矿的分解,有效的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瞬态吸收光谱表征表明增加界面修饰层后延长了电荷的衰减寿命,从而使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略有提高。(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12-15)

张进,马薇,孟胜[6](2015)在《二维MoS_2/WS_2异质结中的光致超快电荷传输及其微观界面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s)等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兴起,新型二维半导体异质结正在成为材料科学以及光伏器件研究中的焦点。这类异质结是由不同二维半导体材料通过范德瓦尔斯力垂直堆积而成。在这种组合形成的异质结中,不仅整个系统的光电性能大大的提高,而且也出现了新奇的物理现象和器件功能。近年来,基于石墨烯和TMDs的半导体异质结弥补了石墨烯零带隙带来的应用限制,实现了具有极大电流调控的新一代垂直场效应晶体管。紧接着,以二硫化钼(Mo S2)和二硫化钨(WS2)为代表的新型二维半导体异质结迅速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在理论和实验上同时发现Mo S2-WS2异质结具有Ⅱ型的带阶排列,有效的电子空穴对分离和超快的电荷转移。基于含时密度泛函,我们研究了这种二维半导体异质结的超快电荷传输与电子-空穴对的空间分离的机理与层间堆迭方式对电荷分离的影响。研究发现:Mo S2-WS2异质结中的光激发生成的电子-空穴对能在数十分秒的超短时间内发生空间分离,而且对应于四种不同的堆迭方式,传输的时间能相差几倍到十几倍。这对半导体材料在光伏器件,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光催化等过程的微观理解有这很好指导意义,并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基于TMDs二维异质结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兴趣并探索其在新一代电子器件特别是太阳能电池中的巨大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5-23)

赵振伟,庞山,杜祖亮[7](2014)在《TiO_2纳米颗粒薄膜与FTO间的界面态对光电荷传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光电压(SPV)技术,研究了TiO2纳米颗粒薄膜(np-TiO2)与导电玻璃基底(F掺杂的SnO2,FTO)的界面能带结构对光生载流子传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在np-TiO2和FTO之间增加一层TiO2紧密层(50 nm厚),可以减小界面捕获态密度,从而抑制了复合,提高了光电荷收集效率。因此,TiO2紧密层在np-TiO2和FTO之间起到一个缓冲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2分会:纳米表征与检测技术》期刊2014-08-04)

李志鸿,曹昆,崔金,徐小宝,鲁建峰[8](2012)在《纳米半导体材料内部与界面电荷传输与复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最近受到广泛关注。发生在染料敏化半导体纳米晶界面的光生电荷及其随后进行的电荷分离、传输、复合过程影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因此研究电荷在纳米半导体材料内部与界面电荷传输与复合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本工作中,我们根据文献调研,结合实际情况,研发了暂态光电流/(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曹亮[9](2012)在《有机/无机界面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电荷传输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半导体分子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管(OFET)、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OPVC)以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等有机电子学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些有机电子学器件中,有机分子/衬底界面之间的性质决定器件的性能,因此,研究界面处的电学性质,尤其是电荷传输动力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有机电子学器件的工作原理,对设计和优化器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同步辐射能谱技术以及其它表面分析手段对有机半导体分子与功能性衬底界面间的电子结构、分子取向、界面相互作用、界面传输动力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有机分子束沉积(OMBD)方法在Au(111)/mica上沉积PTCDA薄膜。使用光电子能谱(PES)、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X射线衍射(XRD)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研究了PTCDA/Au(111)/mica界面电子结构、PTCDA分子在表面的生长、分子的排列、有机薄膜的表面形貌以及影响因素。PES价带谱结果表明PTCDA分子和Au(111)界面间存在弱电子传输过程,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角分辨NEXAFS和紫外光电子谱(UPS)均证明,在~2 ML/min的生长速率下,PTCDA分子是平铺在金属衬底表面的。根据Au4f7/2和C 1s峰积分强度随薄膜厚度的变化以及AFM图像可知,PTCDA分子在Au(111)/mica表面是一种典型的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即先层—层生长,再岛状生长,层层生长的厚度约为2ML。在层状生长到岛状生长的转变过程中,存在有机分子的去润湿过程;而在在~0.5 ML/min的生长速率下,PTCDA分子在衬底表面主要是无序排列的。为了了解PTCDA与Au的界面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界面电荷传输动力学,我们使用PES谱、角分辨NEXAFS谱和芯能级空穴时钟谱(Core-hole clockspectroscopy),研究了PTCDA在Au(111)单晶表面的分子取向和电荷传输动力学。角分辨NEXAFS结果表明,单层膜和多层膜的情况下,PTCDA分子均高度有序平铺在Au(111)衬底表面。在激发态情况下获得的LUMO轨道低于衬底的Fermi能级,因此,电子从LUMO轨道向衬底导带的跃迁是能量禁止的。单层膜的共振结构与多层膜的共振结构几乎相同,此共振结构说明,虽然分子有序平铺在衬底表面,但是高能量轨道的界面电荷传输时间仍然远大于芯能级空穴寿命(6 fs)。单层膜时,较慢的电荷传输过程主要是由PTCDA/Au(111)界面处弱的电子耦合导致的,这充分证明PTCDA与Au(111)衬底之间是范德华相互作用。虽然PTCDA分子与Au(111)衬底之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利于分子在衬底表面的有序排列,但是这种弱的相互作用却不利于界面电荷传输。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电子耦合和分子取向对界面电荷传输的影响,我们使用更活泼的功能性衬底—TiO2。使用PES、NEXAFS和Core-hole clockspectroscopy技术系统研究了PTCDA分子在金红石(rutile)TiO2(110) 1 1表面的电子结构、化学相互作用、分子取向、能级排列及电荷传输动力学。PES结果表明,酸酐官能团(O=C-O-C=O)与TiO2衬底表面反应,化学键在C-O-C处断裂,其中O原子与表面五重配位钛(Ti5f)原子反应并形成共价键,而C原子与附近的桥位氧(Ob)原子反应,形成C-O-Ti键。除了酸酐官能团(Anhydride groups)参与了与TiO2的反应,PTCDA分子中的苝核心(Perylene core)也参与了与衬底的反应,形成了一个新的C 1s组分。在最高占据态分子轨道(HOMO)低结合能处存在一个带隙态充分证明了PTCDA分子与TiO2衬底间较强的电耦合作用。在TiO2表面,PTCDA分子先层—层生长后岛状生长,层—层生长的厚度约为2单层(ML)。层—层生长时,由于分子—衬底较强的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PTCDA分子并不是平铺在衬底表面。通过角分辨NEXAFS得知在亚单层(0.5 ML)、单层和多层膜时,PTCDA分别采取微倾斜、无序和近平铺的结构。界面处非平铺取向是由于分子—衬底相互作用导致的。在多层膜情况下,分子—衬底相互作用减弱,分子间氢键对分子的排列起主要作用,导致分子平铺排列,这与PTCDA在其他衬底,如Au(111)上的排列相同。获得的PTCDA/TiO2(110)界面能级排列图表明,PTCDA分子的LUMOs与衬底TiO2导带交迭。由Core-hole clockspectroscopy可以看出,亚单层和单层膜情况下的共振结构与多层膜情况下的共振结构完全不同,这说明PTCDA/TiO2界面处电子的传输很快。由于较强的界面耦合以及合适的界面能级排列,芯能级空穴谱估算界面电荷传输时间约为10~ 75 fs之间。此外,分子取向对Anhydride官能团相关轨道的电荷传输具有一定的影响:亚单层时,Anhydride相关共振轨道的电荷传输时间快于单层膜情况下的电荷传输;而两种条件下perylene相关轨道的电荷传输时间相近。对比PTCDA/TiO2(110)和PTCDA/Au(111)体系电荷传输时间,我们发现界面电荷传输时间主要取决于界面间电子耦合。对于强耦合体系,如PTCDA/TiO2(110),有序分子取向对特定分子轨道的电荷传输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2-07)

庞山,袁占强,张兴堂,杜祖亮[10](2011)在《FTO/TiO_2/CdS表面界面电荷传输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棒阵列,通过不同生长基底对比实验发现F掺杂SnO2导电玻璃基底和种子层对纳米棒阵列的生长起决定作用,种子层不仅有利于TiO2纳米棒的取向生长,而且(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5-17)

界面电荷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表面光电压技术研究了电解液环境下TiO_2纳米颗粒薄膜与FTO导电玻璃基底之间的紧密层对界面电荷复合的影响。表面光电压的实验结果表明TiO_2紧密层的引入可以增强表面光伏,减少界面复合。然而表面光电压强度并不依赖于FTO基底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大小,这一现象说明了界面复合可能不是由FTO收集的自由电子向电解液反向传输引起的。表面光电压与交流阻抗谱的结果展示了TiO_2/FTO之间没有TiO_2紧密层时,有可能会存在大量的界面态,位于TiO_2导带底约0.2 e V。这些浅能级很容易捕获穿越TiO_2/FTO界面的自由电荷而导致复合,很显然这一复合过程与FTO和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无关。而增加TiO_2紧密层后,TiO_2/FTO的界面态密度减少近一个数量级,因此增加紧密层而减小的界面复合应该归结于界面态密度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TiO_2紧密层起到的是缓冲层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电荷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电荷传输的调控[C].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2018

[2].庞山,杜祖亮.光电材料表面/界面中光生电荷分离与传输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2016

[3].徐丹丹.助催化剂/氧化铁光阳极界面电荷传输性质及其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朱倩倩.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材料的制备与电荷传输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张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工作机理、界面电荷传输材料、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张进,马薇,孟胜.二维MoS_2/WS_2异质结中的光致超快电荷传输及其微观界面调控[C].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赵振伟,庞山,杜祖亮.TiO_2纳米颗粒薄膜与FTO间的界面态对光电荷传输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2分会:纳米表征与检测技术.2014

[8].李志鸿,曹昆,崔金,徐小宝,鲁建峰.纳米半导体材料内部与界面电荷传输与复合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2012

[9].曹亮.有机/无机界面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电荷传输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10].庞山,袁占强,张兴堂,杜祖亮.FTO/TiO_2/CdS表面界面电荷传输性质研究[C].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界面电荷传输论文-李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