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昕
导师: 梁学庆
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资源配置,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配置对策
文献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综合运用经济学、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景观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按照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建立模型、综合评价、提出对策的思路,对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标准并进一步应用于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提出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进步、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结合点,它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等诸多背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它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都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合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的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生态旅游资源其本身既是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统一,又是经济资源。自然资源涉及利用和保护,有明确的价值内涵;经济资源涉及效率配置和收益,意味着资源价值市场的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配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是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生态影响、社会影响等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建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模型,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的环境影响、生态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对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不仅是旅游资源配置、旅游活动开发的前提和指导,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开发进程中乃至项目完成后跟踪监测的有力工具。鉴于生态旅游资源特殊的环境资源性、经济资源性、及天人合一的生态属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的评价也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即配置的环境评价,配置的经济评价和配置的生态伦理评价。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定量分析计算出黑龙江省生态风景区旅游承载量。指出黑龙江省应确立旅游业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集约经营,整体推进,超前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和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力争跨入旅游强省行列,成为中国北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梯次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依托中心城市、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和边境口岸,开发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农业等生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的目的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特点及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4.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2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 资源配置与相关的资源经济学问题
2.1 资源配置理论
2.1.1 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1.2 资源与环境
2.1.3 资源配置的内涵
2.1.4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2.1.5 资源配置的目标及调整方法
2.1.6 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
2.2 相关的资源经济学理论
2.2.1 资源、环境与经济大系统模型
2.2.2 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2.3 政府作用和政策失灵
2.2.4 资源配置中的产权界定
2.2.5 资源配置中的环境政策手段
3 生态旅游资源及其配置
3.1 生态旅游概述
3.1.1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3.1.2 生态旅游的内涵
3.1.3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3.1.4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分类
3.1.5 生态旅游的作用和影响
3.2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的目的及依据
3.2.1 生态旅游资源特性
3.2.2 生态旅游环境特性
3.2.3 生态旅游活动与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配置的协调
3.3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3.3.1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3.3.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3.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
3.3.4 生态旅游区位与市场分析
3.3.5 生态旅游区开发与功能划分
4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
4.1 评价的目的和种类
4.1.1 评价的目的
4.1.2 评价的种类
4.2 影响评价的因素
4.2.1 生态旅游资源特性影响
4.2.2 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4.3 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3.1 指标体系构成的原则和方法
4.3.2 指标体系框架
4.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因子分值的确定
4.4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的伦理评价
4.4.1 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与评价
4.4.2 资源伦理观的指导与评价
4.5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综合评价模型
4.5.1 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理论
4.5.2 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
4.5.3 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量化模型
5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5.1 资源禀赋分析
5.1.1 幅员广阔、地势气候复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5.1.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品种较少但特色鲜明
5.2 生态旅游资源区位与市场分析
5.2.1 区位分析
5.2.2 市场分析
5.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估算与调控
5.3.1 确定环境容量的意义
5.3.2 环境容量指标的确定
5.3.3 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5.3.4 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总环境容量估算
5.3.5 游人容量的调控
5.3.6 生态旅游风景区环境容量指标规划
5.4 生态旅游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5.4.1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5.4.2 产权不明晰,管理不到位
5.4.3 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规划
5.4.4 开发和运行中资源环境保护不足
5.4.5 旅游产品种类少,档次不够
6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设计及个案分析
6.1 区划设计
6.1.1 以哈尔滨亚布力,海林为东线的冰雪生态旅游带
6.1.2 以齐齐哈尔扎龙、林甸地热温泉、五大连池为西线的湿地、火山地貌生态旅游带
6.1.3 以桃山、朗乡、带岭为中线的森林避暑休闲生态旅游带
6.1.4 以镜泊湖、兴凯湖、地下森林公园和海浪河漂流为主的湖泊观光生态旅游带
6.1.5 沿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环线
6.2 个案分析
6.2.1 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6.2.2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个案分析
7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对策
7.1 明确资源产权、理顺权责关系
7.1.1 明晰产权,完善监管机制
7.1.2 正确处理利益分配
7.2 科学合理地制定开发计划
7.2.1 确定综合效益目标
7.2.2 确立保护为主、梯次开发原则
7.2.3 树立以生态资源开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发思想
7.2.4 科学评估环境承载量,严格控制生态游规模
7.2.5 全方位整合生态旅游要素,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7.3 全面落实保障机制
7.3.1 依法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7.3.2 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担保制度
7.3.3 根据资源的性质和产权关系选择相应的模式
7.3.4 增强公众环境伦理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31
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D]. 石金莲.北京林业大学2007
- [2].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 陈志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3].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钟泓.北京林业大学2009
- [4].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 龚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5].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D]. 胡绿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 [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 鲁小波.辽宁师范大学2008
- [7].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杨.吉林大学2012
- [8].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及其可持续发展[D]. 王玉霞.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 [9].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2002
标签:生态旅游资源论文; 资源配置论文; 资源评价论文; 黑龙江省配置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