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220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肾损害220例临床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总结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各种常见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探讨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和早期诊疗方法。[方法]:观察德州市立医院自1992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药物性肾损害的患者,对其用药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男149例,女73例。原发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4例,肺部感染54例,肺结核2例,急性阑尾炎9例,泌尿系感染10例,急性菌痢8例,急性胰腺炎5例,脑炎1例,脑血管病41例,各种骨关节病34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10例,各种癌症12例,贫血5例,带状疱疹1例,水肿5例。有危险因素者131例,包括老年44例,过敏体质19例,血容量不足12例,低钙血症11例,低钾血症24例,酸中毒4例,碱中毒1例,肝功能异常3例,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联合应用肾损害药物者66例。所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共有45种,包括抗微生物药27种,脱水剂2种,非甾体类消炎药6种,抗癌药3种,免疫抑制剂1种,造影剂2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种,中药2种。用药后出现蛋白尿190例,血尿77例,管型尿45例,白细胞尿40例,血红蛋白尿11例,尿素氮、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81例,尿酶升高30例。处理: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肾损害的药物。考虑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者,给予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控制病情,改善肾功能。药物结晶致肾小管梗阻病变时,补液、利尿、碱化尿液。出现重度肾功能衰竭,有指征者行血液透析治疗。220例患者经治疗,153例痊愈,67例好转。[结论]:1、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其原因在于:①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增多及其不合理应用。②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增加。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④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开展,造影剂应用增加。⑤老龄化社会。⑥医生对药物性肾损害的认识不断提高,患者检出率增加。2、患者联合应用肾损害药物或存在危险因素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3、许多药物性肾损害发病隐匿,发现时已到终末性肾衰竭期。所以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尽早发现药物性肾损害,及时治疗。4、尿酶是诊断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及时监测尿酶,可减少药物导致的严重肾脏损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药物性肾损害22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