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仁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154007)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170-0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疾病或慢性心脏疾病急性加重导致的心输出量明显、急剧下降,并以急性组织灌注下降和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同样可以分为左和右(心室)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多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10例,年龄在38~66岁,左心衰竭12例,右心衰竭8例,全心衰竭2例,入院时最高血压(MAP)在150mmHg以上者18例,150mmHg及以下者4例。
1.2临床表现①突发重度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极快,一般都超过30次/分以上,浅呼吸为主。伴频繁咳嗽,严重者可咳粉红色泡沫痰。这些表现主要与肺淤血、肺水肿有关。②端坐呼吸:患者表现为迫不及待地要坐起来,甚至连医生要求的卧位体查都无法坚持,这主要与卧位回心血量增加和膈肌上抬有关。“端坐呼吸”是心源性气喘的重要特征。③脸色灰白、大汗淋漓、唇甲发绀、血压升高(无论原来有无高血压)、烦躁:与交感神经兴奋、缺氧有关,进一步发展可转为神志模糊、血压下降。
2药物治疗
2.1利尿:选择强、快速的制剂,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必要时隔2小时可追加一次。呋塞米具有扩张肺容量静脉、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有利于减轻肺水肿。
2.2硝普钠:为速效、短时血管扩张剂,能同时扩张动、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用量为12.5~25μg/min静脉滴注,开始一般5分钟测血压一次,根据血压调整滴速,使收缩压维持在100mmHg左右,血压乎稳后维持静脉滴注。此药特殊之处在于遇光易分解,因此要避光滴注。其降压作用强、起效快、失效也快,最适合于伴有明显血压升高的患者,只要加强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滴注速度,还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此药的另一特殊点是经机体代谢后产生氰化物,因此,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极量为每分钟10μg/kg。肾功能减退时易积聚,宜酌减,可监测血浆氰化物(不超过3μmol/ml)或硫氰酸盐(不超过100μmol/ml)并作相应调整。氰化物中毒的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射消失、昏迷、低血压、心音遥远、呼吸浅快、皮肤粉红、瞳孔散大等。药液应新鲜配制,应在配制后24小时内用完,超过24小时应弃之重配,不宜用糖稀释,宜用盐水配制。
2.3硝酸甘油:以扩张静脉为主,同时有扩张动脉作用,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的心衰可首选该药,也可在硝普钠间隔期使用,但降血压作用不如硝普钠明显。青光眼与梗阻性心肌病忌用。一般用法为从10μg/min起静脉滴注,根据血压每10分钟调整一次,直到血压达标或心衰好转。
(4)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以扩张小动脉为主。主要用于高血压性心衰,易诱发直立性低血压。从0.1mg/min开始静脉滴注,根据上述血压标准调节滴速,最大剂量为1.5~2.0mg/min。
2.4氨茶碱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正性肌力作用,但可致心率快,静脉注射过快可致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如能明确心源性气喘一般不首选氨茶碱,对哮鸣音明显或一时难以区别是心性还是支气管性气喘时可用。用法为0.2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然后用0.25~0.5g稀释后静脉滴注维持。
3体会
发病急骤,病人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常咯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频率可达30~40次/min,脉搏、心率增快,血压可一度升高,随病情进展血压下降。如不能及时纠正,终致心源性休克。听诊双肺布满湿啰音和哮鸣音(将听诊器体件放于双肺的对称部位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注意:为更准确,听诊心率、心律一定要超过半分钟)。
急性心力衰竭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因,诊断不难。根据有急性心脏病史、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及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不难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导致短时间内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致使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临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
心脏解剖或功能的突发异常,使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诊断不难。有心脏病史、咯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及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结合血BNP水平,不难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为明确病情,必要时采用漂浮导管进行床边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帮助判断,指导用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吴彦.心力衰竭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研究杂志,2003,1(3):169-171.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174.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