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

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中医药学是我国科学技术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能经受漫长的岁月洗礼,至今没有被现代西方医学所完全取代和融合,仍独立显示出盎然生机和神奇效用的应用科学。当前,中医药学正值发展提高、以真正走向国际之时。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穷源竟委,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并自觉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日常生活,以护卫身体健康,有必要全面、深入探讨和研究先秦思想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不断推陈创新,为捍卫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措施和方法保养身体,护卫健康。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精气、调节饮食、活动形体、谨行房事、调适寒暑等多种方法或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华民族融合多学科知识、探究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指导人们养生益寿实践的实用性生命科学。为探讨和研究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极其发展脉络,作者采用收集整理法、比类提取法和对比分析法,将《十三经》、《诸子集成》和《四库全书》中的先秦文献中有关自然与人体和养生与摄生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将其与中医养生理论进行比类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华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文明一切科学技术成果的思想母体。中医养生理论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孕育而成,并在其滋润和哺育下不断完善。较之于现代西方医学,中医养生理论中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形神共养的全局观、保气养气的护身说及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更符合以人为本、强身健体的人文理念。先秦思想文化及方法论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中医养生理论在探讨生命、研究养生的问题时始终将人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中加以考察和认识,高度重视天地日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自然规律,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食宜有节、起居有常,养气保气、调节阴阳等科学的养生理念,从而造就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达与辉煌。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周易》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和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哲学土壤。其中:“易”的理念催生中医运动养生观;“阴阳相对”思想启迪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健身养生运动平衡观;“天人相应”的思想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养气调神;“潜龙勿用”告诫人们“动静适度,不妄作劳”;“居安思危”“提醒人们“治未病”“;“反身修德”奠定“情志养生”的理论基础;“损益理论”是“饮食养生”、和“房中养生”的理论源泉。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贤者强烈的尊生意识与丰富的养生实践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孔子“慎于衣食,多项不食”的言论,是中医饮食养生的开山语录;“寄情山水,愉悦养生”的实践为中医“情志养生”提供了成功范例;读书立志、音乐怡情是其对情志养生的补充和完善。调适心理、以德养生是其“情志养生”的最高追求。中庸思想是中医“中和”养生理论的思想母体。战国纵横诸子纷争的思想文化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理论来源;诸子百家的生命探微为中医养生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中:老子的生命哲学为中医养生理论中道法自然、四时养生、以静养生的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其“道法自然”是四时养生理论的根本;“致虚极,守静笃”则把以静养生的理论推向极致;“反者道之动”蕴含物极必反的哲学含义,提炼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精神摄养理论。庄子的。逍遥无待”将人与自然浑为一体,为超然物外、“静以养神”的理论创造了意识形态氛围;“吐纳导引”把“动以养形”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聚气养气”提出了中医养生理论的重点。秦汉时期,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外在环境。《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理论铸就了医学科学的灵魂。中医养生理论在丰厚而肥沃的先秦思想文化土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随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日趋完善,与中医治疗学一起,为护卫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养生及中医养生
  • 二、中医养生理论
  • 三、中医养生理论的特点
  • (一) 以天人和一为理论基础
  • (二) 以形神合一为理论精髓
  • (三) 以形神共养为理论要领
  • (四) 以保精养气为理论重点
  • (五) 以预防养生为理论根本
  • 四、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周易》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周易》的基本原理
  •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二)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
  • (三) “生生之谓易”
  • (四)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物”
  • 二、《周易》与儒家、道家思想
  • 三、《周易》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血缘关系
  • (一) 《周易》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
  • (二) 《周易》对《内经》藏象学说的影响
  • (三) 《周易》对《内经》气化学说的影响
  • 四、《周易》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 《周易》“易穷则变”与中医养生理论的运动养生
  • (二) 《周易》“阴阳相对”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平衡观
  • (三) 《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理论“四气调神”
  • (四) 《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养生理论“未病先治”
  • (五) 《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养生理论“不妄作劳”
  • (六) 《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理论“德全不危”
  • (七) 《周易》“损刚益柔”与中医养生理论的“饮食养生”
  • (八) 《周易》“抑阳益阴”与中医养生理论的“房事养生”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孔子的生命意识及其尊生养生实践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孔子的生命意识
  • (一) 重视生命,慎用医药
  • (二) 重人轻鬼,重生轻死
  • (三) 酷爱学习,提高生命价值
  • (四) 崇尚立德,以“德”养生
  • 二、孔子的养生实践
  • (一) 调适心理 愉悦养生
  • (二) 重视饮食 以食养生
  • (三) 投身自然 运动养生
  • (四) 欣赏音乐 娱乐养生
  • (五) 与人交往,补益身心
  • 三、孔子养生实践的特点
  • (一) 紧张和闲暇的互补
  • (二)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 (三) 自强与知命的协调
  • 四、孔子养生实践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 (一) 养身葆形 养心葆神
  • (二) 物欲精神 双修共养
  • (三) 精神统辖 以德养生
  • (四) 清心寡欲 乐观豁达
  • (五) 身心结合 动静养生
  • (六) 讲究烹调 饮食养生
  • (七) 中庸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的中和观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老子的生命哲学及其养生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老子生命哲学的思考
  • (一) 重视自然、倡导回归自然
  • (二)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护生命本真
  • (三)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观
  • (四) 致虚极,守静笃
  • 二、老子的生死观
  • (一) 贵身重生
  • (二) 死而不亡者寿
  • 三、老子的养生原则
  • (一) 贵身
  • (二) 外身
  • (三) 归根
  • (四) 顺德
  • 四、老子的养生观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 “顺应自然”以养生
  • (二) “少私寡欲”以养生
  • (三) 返璞归真以养生
  • (四) “守静”体道式养生
  • (五) “保精守气”以养生
  • (六) “积善谦德”以养生
  • 五、“反者道之动”的养生思想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庄子思想及其养生观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庄子的生命探微
  • (一) “死生亦大矣”
  • (二) 庄子之“道”
  • (三) 生死“一体”
  • (四) 生死“物化”
  • (五) 全生尽年
  • (六) “死而不亡者寿”
  • 二、庄子的养生观
  • (一) 适位
  • (二) 养神
  • (三) 逍遥
  • (四) 随顺
  • (五) 通合
  • 五、庄子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 (一) “持中之道”的养生思想
  • (二) 静以养“神”的养生思想
  • (三) 动以养“形”的养生思想
  • (四) “守性”、“节欲”的养生思想
  • (五) “超然物外”的养生思想
  • (六) “依乎天理”的养生思想
  • (七) “聚气养气”的养生思想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梁启超“估分”[J]. 初中生 2010(21)
    • [2].还原思想史文献的思想资源地位——读季蒙、程汉的《先秦思想史》(代序)[J]. 原道 2017(01)
    • [3].還原思想史文獻的思想資源地位 讀季蒙、程漢的《先秦思想史》[J]. 中国文化 2019(01)
    • [4].“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析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 [5].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现实意义——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J]. 文教资料 2014(13)
    • [6].韩非“法治”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1(04)
    • [7].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先秦思想[J]. 社会科学 2014(10)
    • [8].国际领导与国际规范的演化[J]. 国际政治科学 2011(01)
    • [9].先秦思想多元性及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新出楚简文献为契机[J]. 史学月刊 2012(12)
    • [10].先秦思想精髓及对现代人的启示[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2)
    • [11].以“天”为中心试析《列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J]. 河北学刊 2015(01)
    • [12].先秦思想精神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承[J]. 青年文学家 2014(15)
    • [13].先秦思想中的民生传统[J]. 理论导报 2013(07)
    • [14].形名学对先秦思想的意义[J]. 思想战线 2013(S1)
    • [15].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资源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6].“正始之音”渊源考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05)
    • [17].出土简帛文献与先秦思想世界[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2)
    • [18].心理咨询与治疗对先秦儒家思想理论的现代传承[J]. 兰台世界 2014(06)
    • [19].“无为”:先秦诸子共同的精神理想——汉学家森舸澜的先秦思想研究述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0].从出土文献探《汉书·五行志》五行思想渊源[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1].何炳棣先生与先秦思想史上一个关键性问题[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2].先秦思想中之自然观与西方现象学之存在结构的比较[J]. 外国文学 2008(04)
    • [23].论先秦思想史中的语言方法——义理与训诂一体性新议[J]. 文史哲 2018(05)
    • [24].初讀清華簡《心是謂中》[J]. 出土文献 2018(02)
    • [25].如此判分[J]. 中学生百科 2014(21)

    标签:;  ;  ;  ;  ;  ;  

    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