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牛郎织女》

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牛郎织女》

论文摘要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对它的产生许多专家学者都撰文论述,现在看来最为可信的看法应是在春秋以前,而不可能在西汉。关于它的演变,由于明显的文献极少且不系统,很少有人有成熟的观点和论证。经过导师赵逵夫先生近二十年的研究和近三年的集中耙梳,我们对这一传说已有相对清晰的认识。织女应是秦人的始祖女修,牵牛来自周祖先中的叔均。就其演变看,牛女传说和七夕风俗不能割裂开来去研究。从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的方面来研究,我们的观点如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应在战国时就应存在,从现有的文献分析,这期间他们作为星神的高贵身份长时间的留在上层统治者的记忆中。汉初文献中乌鹊架桥的情节应是牛女传说中很早的“母题”。到汉未,由于社会发生大的变化,牛女故事得到突显,其中表现出的“勤劳”、“悲愁”、“忠诚”、“盼聚”意识成为后代牛女传说的核心话题。魏晋时期是牛女传说的分化期。在中上层社会群体中,由于具体的环境或追求目的影响,牛女传说具有政治化、仙化的倾向。南北朝时期,以穿针、娱乐为中心的七夕活动逐渐成为上层集团关心的话题,七夕时嬉娱成份骤增。由于这些变化,此时的牛女传说作品中,在叙述语素里植入明显的江南色素。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盛牛女故事也的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加快了牛女故事在民间流传的通俗化进程;另一方面,继承南朝的趋势七夕节成主要成为乞巧的舞台。五代之时,在特殊的原因下,这个故事又衍生出一个牛郎变织女的笑话,并给民间造成一种认识上的混乱。但由于传说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主体上仍是传统的“母题”。宋代的理学思想要求人们克制“七情”,而牛女故事却宣扬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夫妻恩爱。因此,一些理学文人在写到有关牛女的诗词赋中,就必须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宣扬和篡改。宋代文人在七夕作品中过多涉入仙人得道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理学服务。他们从心底里就鄙薄村妇野夫的口头流传,多在故纸堆里寻找原本也是民间的典故,这些都为后世文献中的牛女故事起到僵化、概念化的作用。欧阳修的《鹊桥仙》成就了牛女故事的特殊领地,它推动了这一词牌名的不断新生和发展,并在词里面开拓出牛女故事的新领域。元代的种生的风俗应是七夕种巧芽的变异,现在的陇东南还留有相对完整的这种仪式。民间的剪纸、年画、木刻等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实用性很在的民间风俗的支撑,七夕节就是这种风俗的一个典型。七夕节上的“摩诃罗”塑像让我们体会到佛道文化在元前的有机交融,它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很高的和谐智慧。金元之际杜仁杰的《七夕》套曲给我们展示了十三世纪初中原一带详尽的七夕节流程,让我们在今天还能目睹到800年前的七夕节的全貌。明清时期,七夕节上文人的创作多于以往任何朝代,但他们绝大部分是经济文化繁荣的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女性作者。东南地区的七夕节已形成固定的晏(筵)饮活动,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繁荣的经济文化催生出许多剩余文人,他们大多是无法取得功名,沉溺于及时的娱乐消遣的失意者,这正好迎合娱乐性的商业活动的需要,在这一环境下,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七夕节便更加繁荣。在西北地区,周秦文明发祥地的文人笔下,七夕和牛女故事仍然流露着远古的模样,其中最突出的是男耕女织和勤劳忠贞的话题。牛郎的封姓赐名为“孙守义”是清代中后期产生的,从孙扩图的《七夕吟》中能找到端倪,这一说法在牛女传说的传统戏剧各民间故事中得到认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确定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的难度与解决的办法
  • 四、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
  • 五、先秦时期牛女传说概述
  • 第一章 汉魏六朝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一节 两汉时期
  • 第二节 魏晋时期
  • 一、传统主旨的低徊
  • 二、时代特征的寄寓
  •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 一、情感领域的守候
  • 二、嬉娱成份的骤增
  • 三、江南色素的移植
  • 第二章 唐五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一节 一统繁荣下的复归与拓展
  • 一、“鹊桥”意识的恢复
  • 二、陶冶感情的多种主题
  • 三、“牛郎”称谓的出现
  • 第二节 隆兴盛世下的浮华与迷失
  • 一、绮丽的过桥情节
  • 二、牛女故事的边缘化
  • 三、“河鼓”与织女的相混
  • 第三章 宋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一节 主流意识的强势渗入
  • 一、理学思想的浸透
  • 二、仙道故事的充斥
  • 第二节 挤压后的文人化特征
  • 一、重文献与轻流传的创作
  • 二、借牛女抒胸臆的倾诉
  • 第三节 “鹊桥仙”词牌名及其创作
  • 第四章 元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一节 向牛女乞巧的基因追溯
  • 一、种“巧芽芽”
  • 二、挂鹊桥图
  • 三、佛教影响
  • 第二节 在七夕晏饮的娱乐流程
  • 一、乞巧与验巧
  • 二、晏饮与娱乐
  • 三、醉收与迟散
  • 第五章 明清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一节 东南特征的丰满
  •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
  • 二、节日筵晏的凸显
  • 三、经典爱情的附着
  • 第二节 古风遗俗的犹存
  • 第三节 牛郎得姓的解读
  • 结语
  •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 二、七夕风俗的演变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牛女[J]. 文学少年(小学) 2015(05)
    • [2].典藏逝去的民俗风情[J]. 文化月刊 2011(08)
    • [3].九牛女人[J]. 北方文学 2012(02)
    • [4].山东七夕“牛女图”研究[J]. 民艺 2018(01)
    • [5].家有牛女[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2(11)
    • [6].“史上最牛女秘书”事件启示多多[J].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08(04)
    • [7].从小说、戏曲看牛女传说在明代的演变[J].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2)
    • [8].牛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分化[J]. 长江学术 2008(01)
    • [9].养牛女专家源头把关鲜乳质量[J]. 工会博览 2015(05)
    • [10].杜甫对牛女神话传说接受的理性化[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1].浅谈互成对[J]. 对联 2019(05)
    • [12].十二生肖排行榜之越老越恩爱篇[J]. 故事世界 2009(20)
    • [13].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J]. 文史哲 2018(04)
    • [14].元代七夕风俗和牛女故事管窥[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 [15].牛女相会日 乞巧寄情怀[J]. 对联 2019(08)
    • [16].从传奇《双星图》看牛女传说在清代的演变[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2013(00)
    • [17].麻辣生活[J]. 意林 2012(05)
    • [18].这个“金牛女”有点倔[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0(09)
    • [19].“牛女故事”的文化源流——“典籍里的七夕”之一[J]. 博览群书 2018(08)
    • [20].史上最牛女秘书[J]. 青年博览 2009(15)
    • [21].浅析万叶集牛女和歌情感表达方式[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2)
    • [22].从两条引文看牛女传说研究中的文献问题[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3(05)
    • [23].牛女故事与文学翻案[J]. 文史知识 2009(08)
    • [24].史上最牛女秘书[J]. 东西南北 2009(12)
    • [25].我和coco的那些事[J]. 宠物世界(狗迷) 2018(05)
    • [26].本期关注·典籍里的七夕[J]. 博览群书 2018(08)
    • [27].史上最牛女秘书[J]. 半月选读 2010(10)
    • [28].“最牛女村主任”[J]. 农村经营管理 2016(06)
    • [29].夜话[J]. 老年人 2018(02)
    • [30].家有“牛”妈[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2(Z2)

    标签:;  ;  ;  ;  ;  ;  

    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牛郎织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