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畜繁殖,母猪,输精,调控研究,非洲猪瘟,宁波叁生,发情同期化,繁殖效率,猪卵巢,饲料配方
繁殖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明[1](2019)在《家畜繁殖调控研究出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浙江宁波完成了对“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研发”项目的中期检查,专家组现场考察了该项目课题主持单位——宁波叁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听取了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田见晖的执行情况汇报。我国是世界养殖大国,猪、牛(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9-10-13)
崔家杰,王浩[2](2019)在《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母猪年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养殖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母猪的繁殖泌乳性能有多个影响因素,其中,近年来发现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结构对母猪代谢及生产性能关联密切,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影响因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提供新的调控靶点。(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夏洪泽,崔占鸿,张君[3](2019)在《母牦牛繁殖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母牦牛繁殖状况及繁殖调控技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灵[4](2019)在《哺肽鱻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的调控作用及抗热应激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通过对C2、C3、C4叁栋哺乳母猪舍153头哺乳母猪,采用基础日粮中添加4%的哺肽鱻进行,试验结果与本猪场前期生产成绩及2017年同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添加哺肽鱻的日粮对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和泌乳力,进而提高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断奶重效果均明显,同时对缓解哺乳母猪夏季热应激也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张吉鹍[5](2019)在《精氨酸及其替代物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机制与应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特殊营养调控剂精氨酸及其替代物——N-氨甲酰谷氨酸的营养调控功能及其机制,特别阐明了NCG替代Arg在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对改善繁殖母猪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6](2019)在《环境因素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湿度、光照及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可导致种猪发情率、受胎率、窝产仔数、产活仔数、泌乳量、精液品质等下降,延迟母猪初情期、断奶后发情率,返情率提高等。通过营养调控、环境调控及使用添加剂等措施,可以降低不良环境因素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夏智勇[7](2019)在《类胰岛素在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权衡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素(insulin)是一类进化上十分保守的肽类激素,以降低血糖的能力而闻名,在生物体内具有调控生殖、代谢、发育等作用。而在昆虫体内也有着类似结构和功能的肽类激素,被称为“类胰岛素肽”(insulin-like peptides,ILPs)。东亚飞蝗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对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是通过克隆获得东亚飞蝗的ILP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LmILP对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注射外源胰岛素、RNAi技术和混合注射等处理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东亚飞蝗雌性蝗虫繁殖、免疫等相关基因,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保幼激素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的变化,同时检测酚氧化酶和溶菌酶的酶活力,另外根据卵巢称重来判断其对繁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已知的东亚飞蝗ILP序列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找出了ILP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保守区域蛋白质叁级结构。ILP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38bp,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5.8 kD,预测的蛋白等电点为8.99。(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处理的东亚飞蝗雌性成虫各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注射外源胰岛素后,东亚飞蝗IIS、JH信号通路各基因极显着下调,一些免疫受体基因表达极显着下调,抗菌肽基因表达显着上调,Vg表达极显着下调,其受体VgR表达极显着上调。在干扰ILP基因后,在IIS信号通路中LOCMI07679和LOCMI16380差异不显着,其余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表现为显着下调,FOXO表达上调,表明IIS受到抑制;JH信号通路中,JH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下调,Tai A和MCM7差异不显着,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表明JH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免疫通路相关基因LOCM09346、LOCM10748、LmDEF3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余基因差异不显着;繁殖相关基因中VgA、VgB、VgR1和VgR2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极显着下调,表明东亚飞蝗的繁殖受到影响。在dsILP和胰岛素混合注射后,东亚飞蝗IIS中FOXO基因表达极显着上调,LmILP基因的表达极显着下调,表明在混合注射情况下,IIS被抑制,但是PI3K92E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说明IIS可能并未完全受到抑制,受到抑制的部分可能为IIS下游的调控通路基因;在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JH信号通路中MET和20E的表达为极显着下调,MCM4的表达量为显着上调。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免疫相关基因中Toll receptor9基因极显着上调,Toll intreacting protein基因显着上调,但是Toll-like receptor6和LmDEF3、LmDEF4、LmDEF5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下调,可能是由于PI3K的激活,抑制了Toll-like receptor6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繁殖相关基因Vg和VgR的表达量均表现为下降,说明东亚飞蝗繁殖基因是由IIS下游基因来调控的,IIS下游基因被抑制后,东亚飞蝗繁殖受到抑制。(3)对于东亚飞蝗卵巢发育,在注射外源胰岛素时,卵巢重量虽有上升但并不显着。在注射dsILP后,卵巢重量降低,但也不显着。但是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时,东亚飞蝗的卵巢重量有显着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在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后,Vg和VgR的合成与吸收受到抑制。在酶活方面,只注射外源胰岛素时,蝗虫溶菌酶活力有显着下降,但是其酚氧化酶活力上升,但是无显着差异,表明在注射外源胰岛素后,东亚飞蝗的免疫受到了抑制;只注射dsRNA时,蝗虫溶菌酶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均下降,说明干扰ILP会从酶活层次影响到蝗虫免疫;在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下,蝗虫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极显着下降,表明混合注射下,加强了蝗虫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受到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康乙玲[8](2019)在《长颚斗蟋翅二型雌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代谢基础及激素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翅多型现象是昆虫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机制,该现象在各类昆虫中均有报道。本研究以具有翅二型现象的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雌成虫为材料,对长、短翅型雌成虫羽化后1至9 d,虫体内及卵巢、飞行肌和脂肪体内的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对羽化后第五天的长翅型雌虫进行不同时长的吊飞处理,比较虫体内的代谢物质含量;对羽化后第五天的长、短翅型雌成虫进行不同剂量的保幼激素处理,比较虫体内的代谢物质含量,进而探究翅二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生理权衡的代谢基础及激素调控。对翅二型雌成虫体内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羽化当天长翅型雌成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短翅型雌成虫,随后短翅型雌成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快速增加,显着高于长翅型雌成虫,且羽化后9d内,磷脂的含量亦明显高于长翅雌虫。与之相反的是,长翅型雌成虫体内的总脂及甘油叁酯含量在羽化后9d内均高于短翅雌虫,糖原含量在长、短翅型雌虫间则没有明显的不同。对翅二型雌成虫飞行肌、卵巢和脂肪体内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长翅雌虫飞行肌内的蛋白质、总脂、甘油叁酯含量都显着高于短翅雌虫,磷脂和糖原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短翅雌虫卵巢内的蛋白质、总脂、甘油叁酯和磷脂含量在羽化后第5d后均高于长翅雌虫,糖原含量在羽化后9d内则均无明显差异。脂肪体内代谢物质的含量在两型雌虫间则都没有明显差异。对羽化后第五天的长翅型雌成虫进行不同时长吊飞处理后,虫体内代谢物质含量的结果表明,5 min的短时间飞行对长颚斗蟋长翅型雌成虫体内的代谢物质含量并无影响,但30 min的飞行则能够促进长翅雌虫体内磷脂的合成。对羽化后第五天的翅二型雌成虫进行不同剂量的保幼激素处理后,虫体内代谢物质含量的结果表明,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处理能促进长翅雌虫体内虫磷脂的合成。上述结果说明长颚斗蟋长、短翅型雌成虫的代谢物质分配模式存在差异。长翅型雌成虫合成更多的甘油叁脂以及蛋白质以发育飞行肌,短翅型雌成虫则合成更多的蛋白质、甘油叁脂和磷脂以发育卵巢。此外,30 min的飞行行为能够促进长翅雌虫体内磷脂的合成,这可能意味着较长时间的飞行行为能够促进长翅雌虫加速进入繁殖阶段。与此同时,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处理能够促进长翅雌虫体内虫磷脂的合成,这可能意味着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同样能够促进长翅雌虫加速进入繁殖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盼盼[9](2019)在《基于水位、繁殖体移植方式调控的长白山退化泥炭地苔藓地被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许多泥炭地曾遭受排水,造成土壤结构,植物群落组成、碳累积功能发生改变,泥炭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迫切需要开展相关恢复工作。目前,泥炭地恢复与重建技术是当前湿地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植被恢复又是泥炭地恢复技术中的核心。泥炭藓(Sphagnum)是北方泥炭地重要的造炭植物,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是影响泥炭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同泥炭藓移植方式的效果往往缺乏比较研究。本研究以长白山区白江河退化泥炭地为研究地,选择自然生境的喙叶泥炭藓(S.flexuosum Dozy et Molk)、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 Brid.)、锈色泥炭藓(S.fuscum(Schipm)Klinggr.)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移植实验,提升地下水位,首先基于生态位原理,研究不同建植时期中泥炭藓繁殖体分层次移植方式与泥炭藓盖度、高度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苔藓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结合水位梯度,探究不同种泥炭藓的密度效应对于泥炭藓植被恢复的影响。以期探寻更为合理、高效的泥炭地植被恢复技术,完善泥炭地恢复理论,为恢复生态学发展做出贡献。研究所得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水位提升显着促进了泥炭藓生长,主要表现在泥炭藓盖度、高增长方面。低水位条件下,喙叶、中位、锈色泥炭藓生长均受到抑制,盖度、高度增长均为最低,且持续了整个生长季,表明低水位是限制泥炭藓建植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泥炭藓生长的基础及可能。(2)泥炭藓分层移植实验中,叁种移植方式,实验不同阶段表现有所差异。实验初期,喙叶泥炭藓位于下层,中位泥炭藓位于上层时,显着促进了喙叶泥炭藓的生长,但对泥炭藓层盖度影响不大。但是在建植后期,泥炭藓移植方式显着影响了泥炭藓的盖度,提高了泥炭藓建植成功率。(3)密度移植实验中,5:1、10:1、15:1叁种移植密度中,以5:1和10:1占优势,由于植物存在自疏效应,这两种移植密度并未产生显着差异。可能在5:1和10:1之间存在一个阙值,需要进一步探寻。另外,考虑到湿地恢复的经济性原则,建议白江河泥炭地采用15:1移植密度的引入最佳。(4)就泥炭藓物种而言,泥炭藓繁殖体建植能力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喙叶泥炭藓、中位泥炭藓、锈色泥炭藓。其中锈色泥炭藓在泥炭藓植被恢复初期阶段,不建议进行引入。如果不考虑植被多样性,喙叶泥炭藓在退化泥炭地中恢复效果最佳。(5)密度移植实验,水位埋深和泥炭藓移植密度,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不同水位条件,泥炭藓密度效应表达有所不同。在高水位条件下,以高密度5:1的方式进行泥炭藓繁殖体引入,泥炭藓盖度最佳。当水位降低高密度优势逐渐降低,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泥炭藓密度优势丧失,种内竞争激烈,出现自疏效应,泥炭藓生长受限。因而在水位条件较好的退化泥炭中,指水位在泥炭表面波动,可适当提高移植密度比如以5:1引入,水位条件较差的以10:1或15:1引入较为合适。(6)水位的提升,促进了泥炭藓建植,缩短了恢复时间,与低水位区相比,高水位调控下,泥炭藓达到同等盖度条件提前4个月左右,加快排水泥炭地恢复的步伐。(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荆佳林,赵国先,冯志华,郝艳霜,龚建刚[10](2019)在《影响种鸡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鸡繁殖性能直接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种鸡繁殖性能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营养因素至关重要。文章简述了各种营养因素对种鸡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提高种鸡繁殖性能的调控措施。(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繁殖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母猪年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养殖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母猪的繁殖泌乳性能有多个影响因素,其中,近年来发现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结构对母猪代谢及生产性能关联密切,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影响因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提供新的调控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一明.家畜繁殖调控研究出成果[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9
[2].崔家杰,王浩.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对母猪繁殖泌乳性能的调控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9
[3].夏洪泽,崔占鸿,张君.母牦牛繁殖调控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4].陈灵.哺肽鱻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的调控作用及抗热应激效果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
[5].张吉鹍.精氨酸及其替代物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机制与应用技术[J].猪业科学.2019
[6].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环境因素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调控[J].猪业科学.2019
[7].夏智勇.类胰岛素在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权衡中的调控作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康乙玲.长颚斗蟋翅二型雌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代谢基础及激素调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9].杨盼盼.基于水位、繁殖体移植方式调控的长白山退化泥炭地苔藓地被恢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荆佳林,赵国先,冯志华,郝艳霜,龚建刚.影响种鸡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J].饲料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