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兽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及其分析测定

农药(兽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及其分析测定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农药(兽药)小分子的定量测定分析进行研究,应用荧光光谱法以及与化学计量学结合、共振光散射技术等多种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几种农药(兽药)残留的分析;同时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圆二色谱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农药(兽药)小分子与蛋白质在生理pH值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为这些有害化合物检测提供新方法,同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有害化合物质在体内的储存、转运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速灭威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荧光增强效应,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分析了药物与蛋白质的作用情况;利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速灭威-BSA体系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图谱以及荧光偏振实验表明,速灭威的加入使BSA的二级结构改变;在pH 4.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波长差Aλ=30 nm时,加入一定量的p-环糊精,3种农药的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与农药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速灭威、残杀威和呋喃丹单组分的测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2-2.0、0.02-0.38和0.04-0.56μg-mL-1;检出限分别为0.083、0.015和0.020μg·mL-1。应用如经典最小二乘(CLS)、主成分回归(PCR)和偏最小二乘(PLS)等多种化学计量学校正模型对3种农药的混合体系合成样品进行光谱解析并进行比较。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残杀威、速灭威和呋喃丹3种能够产生较强的内源荧光但光谱严重重叠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新方法。结果表明,PLS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3种农药含量的测定,采用该模型对一些实际食品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满意。2.采用荧光法研究抗蚜威与溶菌酶(LYS)的相互作用,得出抗蚜威以动态猝灭方式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非辐射能量转移也是导致抗蚜威对溶菌酶内源荧光的猝灭的原因之一;由热力学参数推断出疏水作用力是抗蚜威与LYS之间的主要作用力;同步及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抗蚜威对LYS的构象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抗蚜威在pH7.0的B-R缓冲介质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于λex/λem=252/397 nm处能敏化抗蚜威的荧光,且荧光强度与抗蚜威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抗蚜威浓度线性范围为0.006-0.14μg·mL-1,检出限为5.7 ng·mL-1。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的荧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抗蚜威残留量。将该法用于测定实际食品样品中的抗蚜威残留量,结果满意。3.采用荧光、紫外可见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呋喃唑酮与BSA的结合作用。荧光和紫外光谱的结果表明呋喃唑酮对BSA的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求得了不同温度下呋喃唑酮与BSA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并推测了它们之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呋喃唑酮在BSA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51 nm。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等高线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方法显示呋喃唑酮的加入对BSA的构象产生影响。呋喃唑酮与结合位点探针华法林、布洛芬和洋地黄毒苷(siteⅠ、siteⅡ和siteⅢ)的竞争实验表明呋喃唑酮结合在BSA疏水空腔的siteⅠ位点上;在pH=7.00的B-R缓冲溶液介质中,吖啶橙本身发较强荧光,但是呋喃唑酮的加入猝灭了吖啶橙(AO)的荧光,且猝灭的荧光强度△F与呋喃唑酮的浓度在0.06-0.60μg·mL-1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其检出限(S/N=3)为0.0521μg·mL-1该方法用于鸡蛋、基围虾、猪肾中的测定,测得回收率在83.9-125.0%之间,RSD在0.7-4.8%之间。4.采用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甲氰菊酯-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各种作用信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以动态猝灭的方式猝灭HSA的内源荧光;根据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推断出甲氰菊酯与HSA之间的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作用过程,疏水作用力是甲氰菊酯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通过同步荧光、等高线图谱以及圆二色谱技术证明甲氰菊酯与HSA的相互作用会对HSA的构象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甲氰菊酯在pH 1.7的HCl-NaAC缓冲溶液中能与变色酸2R反应,于421 nm波长处产生稳定且稍有增强的共振散射信号,且与甲氰菊酯的质量浓度在0.03-0.66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S/N=3)=0.0249μg·mL-1。据此建立了一种用共振散射技术测定农药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新方法。该方法用于水果及蔬菜等样品中甲氰菊酯的测定,测得回收率在80.0-116.7%之间,测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0-2.2%之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与代号
  • 第1章 绪论
  • 1.1 蛋白质结构的基本信息
  • 1.1.1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1.1.2 维持蛋白质结构的主要作用力
  • 1.2 血清白蛋白
  • 1.3 溶菌酶
  • 1.4 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1.4.1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 1.4.1.1 猝灭类型
  • 1.4.1.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 1.4.1.3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1.4.1.4 结合距离的测定
  • 1.4.1.5 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结合部位的确定
  • 1.4.1.6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 1.4.2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1.4.2.1 荧光光谱法
  • 1.4.2.2 紫外-可见光谱法
  • 1.4.2.3 红外光谱
  • 1.4.2.4 圆二色谱法
  • 1.5 农药(兽药)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1.6 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概况
  • 1.6.1 农药(兽药)残留定义及其危害
  • 1.6.2 农药(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6.2.1 荧光光谱法及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 1.6.2.2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速灭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及3种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速灭威与BSA的相互作用
  • 2.3.1.1 速灭威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
  • 2.3.1.2 速灭威与BSA的吸收光谱
  • 2.3.1.3 速灭威与BSA的结合常数
  • 2.3.1.4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2.3.1.5 速灭威与BSA作用的荧光偏振实验
  • 2.3.1.6 速灭威对BS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3.2 化学计量学-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速灭威、残杀威和呋喃丹
  • 2.3.2.1 同步荧光光谱
  • 2.3.2.2 同步荧光Δλ的选择
  • 2.3.2.3 缓冲液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3.2.4 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选择
  • 2.3.2.5 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
  • 2.3.2.6 单组份的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2.3.2.7 合成样品的测定
  • 2.3.2.8 因子数的选择
  • 2.3.2.9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抗蚜威与溶菌酶的结合反应及其定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抗蚜威与溶菌酶的结合反应
  • 3.3.1.1 抗蚜威对溶菌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1.2 抗蚜威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机理
  • 3.3.1.3 抗蚜威与溶菌酶的紫外吸收光谱
  • 3.3.1.4 结合距离的计算
  • 3.3.1.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求取
  • 3.3.1.6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3.3.1.7 抗蚜威对溶菌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 3.3.2 荧光光谱法定量测定抗蚜威的研究
  • 3.3.2.1 抗蚜威的荧光光谱图
  • 3.3.2.2 酸度对抗蚜威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2.3 表面活性剂对抗蚜威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2.4 抗蚜威的工作曲线
  • 3.3.2.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2.6 样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呋喃唑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呋喃唑酮与BSA的结合作用
  • 4.3.1.1 呋喃唑酮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 4.3.1.2 呋喃唑酮对BSA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
  • 4.3.1.3 呋喃唑酮与牛血清蛋白的吸收光谱
  • 4.3.1.4 呋喃唑酮和BSA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 4.3.1.5 呋喃唑酮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相互作用力
  • 4.3.1.6 结合距离的计算
  • 4.3.1.7 呋喃唑酮对牛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 4.3.1.8 呋喃唑酮与BSA的竞争结合位点
  • 4.3.2 呋喃唑酮的分析测定
  • 4.3.2.1 荧光发射和激发光谱
  • 4.3.2.2 酸度的影响
  • 4.3.2.3 吖啶橙用量的影响
  • 4.3.2.4 共存物质干扰
  • 4.3.2.5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3.2.6 实际样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甲氰菊酯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及其共振散射法的定量分析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甲氰菊酯与HSA的相互作用
  • 5.3.1.1 甲氰菊酯对HSA的荧光猝灭光谱
  • 5.3.1.2 荧光猝灭机理
  • 5.3.1.3 甲氰菊酯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
  • 5.3.1.4 结合距离的计算
  • 5.3.1.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求取
  • 5.3.1.6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5.3.1.7 甲氰菊酯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 5.3.2 共振散射法测定甲氰菊酯
  • 5.3.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 5.3.2.2 酸度的选择
  • 5.3.2.3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5.3.2.4 干扰物质的影响
  • 5.3.2.5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5.3.2.6 样品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农药(兽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及其分析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