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德里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让·,波德里亚,物的消失,审美的幻灭,艺术的共谋
波德里亚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玲[1](2019)在《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德里亚是20世纪法国极为活跃的思想家,他以罕见的彻底性和独创精神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美学特征。波德里亚没写过专门的有关艺术、美学的理论着作,但是他却经常用艺术形态与艺术现状为他的理论批判作证。在波德里亚的理论着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是艺术作品、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者都只是为波德里亚提供论证的场所,来宣称自身关于文化艺术的观点。同时,它们又作为波德里亚进行理论批判的证据之一,反过来成为了帮助波德里亚进行理论建构的推手。可以说,在艺术研究领域内,尤其是在对消费社会、媒介、美学与艺术法则的讨论中,波德里亚的思想已成为当代经典。纵观艺术发展的脉络,艺术终结的提出是伴随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演变而出现的。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化,西方艺术就其形式、地位及意义而言,也跟随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变化。在此进程中,黑格尔、阿多诺、丹托等人成为艺术终结论题的阐发者和标志。而波德里亚在承袭前人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对艺术终结这一话题也产生了独到看法。就波德里亚而言,所谓“艺术终结”之类问题的提出,其背景是艺术早已失却了自身的语境并背离了自身。其中,审美现代性在历经数百年的自我运动之后,变成了一种知识型体验,致使艺术不再属于仪式的序列。审美也由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感受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宣讲。艺术品在随处可见的境地中成为了符号,种种形态使得当代艺术无论在结构还是现象层面都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共谋关系。本文立足于波德里亚的相关着作和研究成果,把他的艺术终结思想统筹在其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波德里亚早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后期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完美的罪行》、《论诱惑》、《艺术的共谋》等着作,将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每一阶段对艺术终结的看法作出系统阐述。首先,从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源起来梳理其理论脉络的发展,我们将论题追溯至黑格尔时期,后经阿瑟·丹托和汉斯·贝尔廷等人相继从不同命题及角度对此论题作出阐述,再到波德里亚提出“艺术的终结”,使艺术终结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鉴。随后,“物”从无到有宣告了商品社会的终结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而媚俗、流行艺术和艺术品是“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时期艺术的表征物,因此,我们通过对“物”、媚俗、流行艺术等的分析来探讨当代艺术的大致走向。紧接着,我们将波德里亚的艺术观贯穿于对拟像等级理论的阐释中,把艺术发展史看作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符号复制”过程,以此来重新审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进程。这种进程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表现为,艺术作品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演变。同时,当代社会的全面内爆,使得真实与意义冲破了原有的形而上学界限,各种社会能量都以无序散射的方式向各个方向渗透,美学能量也不能逃脱这一由媒介“拟真”所造成的当代命运,传统艺术作为审美价值载体的身份被解除,波德里亚由此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无效”。随后,我们回归到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论,从“艺术共谋”的角度阐述艺术在持续发展中最终走向无意义的过程。最后,对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进行评判,并将波德里亚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阐释分析。由此,本文将以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论渊源及理论建构的梳理,以期正确认识艺术活动与哲学、艺术以及艺术史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提供富有洞见的视野与观看框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王琦[2](2019)在《让·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让·波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理论家,同时还是位摄影家,并因摄影而赢得赞誉。波德里亚的理论思想给国内外哲学、社会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带来新颖的研究视角。然而,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关注度不够以及缺乏文献资料,目前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未能从细节之处分析与解读。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波德里亚摄影观念与美学思想、后现代摄影理论以及视觉文化的研究,本文运用文本细读、图片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在理论文本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扣摄影的美学特征,以“摄影是消失的艺术”为角度切入研究,联系图像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将相关联的摄影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与结合,思考与论述摄影的发生机制、审美特征以及拍摄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组成。本文绪论部分涵盖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波德里亚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他的摄影活动和成就。其次,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研究的主要文本来源作了简要梳理与概述。本文第二章是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内涵的阐释和论述。本章首先归纳波德里亚摄影核心观念:“摄影是消失的艺术”并且解释其内在涵义;其次,围绕“消失的艺术”这一观念,以摄影中“主体的消失”作为基本概念,尝试将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分解、提炼为“现实的消失”、“技法的消失”、“主体的消失”、“客体的消失”四个部分详以论述,探讨摄影发生过程和基本特征以及思考在摄影中所建构而成的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同时,结合波德里亚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与评析,以更为直观地理解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本文第叁章主要分析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成因。本章从波德里亚本人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摄影实践以及与其他摄影理论对其摄影观念的影响四个方面出发,深度发掘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形成原因。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发源于他较为激进的哲学思想和极具批判性的艺术观念;其次,波德里亚的摄影实践是他摄影观念的最为直接的来源;再次,摄影理论史上重要的几位理论家对其摄影观念产生也有着密切联系和影响。本文第四章是对波德里亚的摄影所做的总体性评价与反思。首先,本文对波德里亚的摄影艺术实践在摄影史中做出的价值贡献予以肯定。这部分将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及其作品放置于摄影理论史与摄影史中加以联系、对比与梳理,总结波德里亚在实践技法、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意义。其次,本文承认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与具体摄影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在摄影实践中实现主体地位完全隐退以及技术的消失是不切实际的。木文认为,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与摄影实践对现当代美学思想与艺术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同时,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也在更深层次上折射出他对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以及对文化艺术未来命运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6-03)
顾晓燕[3](2018)在《另一种“艺术的可能性”——波德里亚的“超美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德里亚的"超美学"理论旨在说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问题。波德里亚延续前人的思考提出"超真实"的概念,认为符号秩序的混乱使"拟真"先行于"真实",继而在"超真实"的概念中衍生出"超美学"的概念,其认为当代艺术已丧失部分美学内涵,其表现形式是自我镜像的反复指涉,艺术的发展会有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4期)
张一骢[4](2018)在《对现代性视域下“古物”的物感品质分析——从波德里亚《物体系》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爱、收藏和展示古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风潮,而古物为何迷人,则需要追溯到波德里亚《物体系》里对古物的分析。波德里亚在《物体系》里建构了现代功能物的系统,并将古物看作现代功能物体系之外的边缘物,认为古物具有时间上的气氛价值和神话学意义的象征价值,是现代消费社会"超卓"的消费符号。本文从波德里亚的论述中注意到古物的时空"异域"的现象学特征,借用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弗雷德的相关引述,确定古物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古物的时空结栲是一种指向过去时间的"异域",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的连贯性中,需要借古物"异域"的归家感,完成对现代功能物世界的反抗。然而,古物的精神气质,又决定了它和现代性的时代意识终究要分道扬镳。(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8年02期)
郭点点[5](2018)在《论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身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身体观以消费社会中身体的本质属性即功用性与符号性为依托,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中身体异化现象、身体“伪解放”的批判,还原了身体在消费社会中的本来地位,并指出其尴尬的现实处境。身体理论贯穿了他的符号学思想、对“拟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等多个理论领域。身体理论也是他的消费社会理论的精髓和后现代批判话语的集中体现,使其原本较为分散的、片段式的思想方式得以获得一个联结点。波德里亚抛弃了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的身体欲望哲学观念,区分了“作为欲望主体的身体”和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身体。波德里亚的身体理论是从身体的物质性出发,观照其功用性交换价值。在此意义中,美丽与色情化的身体受到消费社会符号编码的约束,成为功用性的变体。比如时装模特的身体,它不再是欲望的外显,而是作为功用性客体,受外力压迫重新创造成为某种统一的符号。波德里亚将符号学的方法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以符号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身体。消费社会中身体的功用性与符号性在媒介与女性话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技术与传媒的发展使得身体的虚假展示替代了历史的真实性,过度充盈的视觉文化成为超真实世界形成的重要保障;受客体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女性最终成为消费社会中身体的优先载体,女性的解放也与身体的解放等同起来。女性被动地接受指导性消费,并在这一过程中承受更多来自社会的身体要求。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身体观亦具有其理论的局限性,它从总体上流露出虚无主义倾向。无论是对身体禁忌的考量还是对女性自恋的分析,他都固执地认为背后的操纵者是消费社会的符号编码,他企图回归单一客体却无疾而终。然而面对物的包围、技术律令、图像化信息覆盖等外在的冲击力量,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身体观近乎零度的理论分析,又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柳书[6](2018)在《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早期波德里亚着作的文本入手,分析波德里亚《消费社会》里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试图去理解波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联。最后,以马克思的视角对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内容加以分析和批判,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2期)
边恒然[7](2018)在《波德里亚论消费社会的理论与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作为西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当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后现代理论家。20世纪70年代,波德里亚发表了《消费社会》,在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当代社会。在他看来商品已经不再作为人的对象性事物而出现,人与物之间原有的生命的感通被符号所替代,消费品实现了从功能——物——符号——物的跨越。为了更加清晰地探究消费的大众走向,本文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对波德里亚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的转化等主要观点。试图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媒介传播给未来社会带来的内在影响与外在可能。(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刘奕兵[8](2017)在《波德里亚拟象理论在科幻小说中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节奏。信息的快速传递及变化已经不能让人们停下脚步去思考。如何在快速的发展变化寻求改变,波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视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波德里亚看到现在的社会发展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主导,但世界发展不仅仅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其他国家也会有影响到世界的可能。拟象理论像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前敲响警钟,为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应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变化提出设想。"超真实""内爆""仿真"等作为拟象理论的重要概念,生发于传统媒介的理论,最终却被波德里亚用来解读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实用价值不局限于媒介批评理论,更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新的解读视角来理解波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不仅是对理论研究的一次创新,更是对社会进行一次全新的解读。《象征性交换与死亡》、《仿真与拟像》作为波德里亚拟象理论的主要理论文章,虽然有关拟象理论的阐述不多,但他的理论在理解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因波德里亚立场出现偏差,造成理解前后矛盾的情况。想要更准确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核心,就必须要找到新的解读,凯尔纳教授认为他的作品可与科幻小说一起读。而出现在拟象理论之后的《神经漫游者》是拟象理论的实践代表作。本研究从《神经漫游者》故事情节、叙述方式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中找出与波德里亚拟象理论的相似点入手,为拟象理论解读《神经漫游者》搭建桥梁,遴选出这些相似点对应的具体内容,并从中寻找可能存在关联的原因及对未来世界将如何发展展开的思考,以此来拓展拟象理论研究的实践案例。本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法",找出《神经漫游者》与拟象理论的内容相近的细节表述,来佐证拟象理论的合理性。文章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波德里亚的生平及思想历程、选择《神经漫游者》作为实践的依据标准;第二部分简要说明拟象的历史脉络、波德里亚拟象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拟象理论形成的原因;第叁部分则为全文的重点,从几方面挑选出拟象理论与《神经漫游者》的契合点,阐述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似性。结语部分肯定波德里亚拟象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可能的问题,以及波德里亚在拟象理论提出后,又对拟象理论进行补充的表述的总结。通过这样的研究,除了理论上的解读,或许会帮助到我们更好地生活。(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17)
Jean-Fran(?)ois,Petit,de,Chemellier(薛法蓝)[9](2017)在《谈哲学翻译的特征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07月27日-2007年3月6日)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着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去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将波德里亚的最后叁部着作介绍给中国读者,我有幸和南京大学法语系张晓明老师共同参与此次的翻译工作。哲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种类,为了探索哲学翻译的本质,本人在论文中以法国着名哲学家和译论家让·雷内·拉德米拉尔(Jean-Rene Ladmiral)的译论为理论构架。他的理论不仅可以帮我了解哲学论述的特征,也可以帮我解决哲学翻译工作的问题。本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首先介绍该翻译任务的背景和两位译者的分工合作情况。该翻译任务包括叁部着作,总共有1.8万法语词。其中《恶会腹语》(LeMal ventriloque)是波德里亚最后的着作,由本人译成汉语,张晓明承担译文修改润色任务。然后,笔者介绍该哲学着作的内容。第一章最后介绍这项翻译任务的要求,笔者特别就哲学翻译者的身份要求展开论述。论文第二章旨在探索哲学翻译的特征。翻译通常被分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但是,哲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论述,哲学翻译似乎没有得到文学翻译界的认同,也没有得到科技翻译界的认同。哲学翻译有两种特征,一个是模糊性,另一个是客观性。笔者将哲学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进行比较。科学的术语一般来讲都是固定的,同一个单词是指同一概念。哲学的术语却不一样,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客观性是哲学的另一个特征。文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作家与读者两者的主观性,经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科学文本刚好相反,它涉及到作者与读者两者的客观性,作者用科学界共同接受的术语与严谨科学方式来传达新的科学知识。然而,只有在哲学论述的情况下,作家的主观性才能联系到读者的客观性,以自己的术语和论述方式来建立一个理性沟通的空间。在第叁章,笔者试图从本人哲学翻译经验中探索哲学翻译的策略。首先,译者要充分了解原文的思想传统。随后,译者还要保持术语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把一致性分为叁个层次:译文中的一致性、译文与作家的其他译文之间的一致性和译文与目的语之间的一致性。最后,为了保证哲学翻译的质量,译者可以采取合作翻译的方式。合作翻译特别适合哲学翻译,因为两位译者可以透过理性对话与协商,理解句子或段落带来的意思。笔者与张晓明两位译者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完成该项翻译任务,主要因为两位译者能构建一个肯定性、建构性的翻译批评空间。(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13)
呼蓉[10](2016)在《波德里亚理论与数码艺术的融合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波德里亚理论中的拟像通过四个实现环节进行阐述,超真实通过四个阶段得以实现,然而,真实与虚拟的辩驳在大众传媒中肆意横行却无一准确描述,而拟像作为超真实实现的基本方式,数码艺术与当今的艺术形态、艺术作品进行真实与虚拟的意义内爆的交换时,就产生了超真实超越真实,从而构成超真实的过程。本文试图深入到超真实模型的内在组构,从中获得数码艺术创作的本体、表现手法以及该艺术门类存在的社会意义及精神价值,通过对理论的分析归纳与实际艺术作品的存在表现,拟像语境下的数码艺术与波德里亚理论的融合也就随之产生。我想这对于如何正确准确的寻找创作本体,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创作及更好的建筑与批判性的看待现实艺术环境下的波德里亚理论体系有着些许意义。(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22期)
波德里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让·波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理论家,同时还是位摄影家,并因摄影而赢得赞誉。波德里亚的理论思想给国内外哲学、社会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带来新颖的研究视角。然而,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关注度不够以及缺乏文献资料,目前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未能从细节之处分析与解读。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波德里亚摄影观念与美学思想、后现代摄影理论以及视觉文化的研究,本文运用文本细读、图片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在理论文本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扣摄影的美学特征,以“摄影是消失的艺术”为角度切入研究,联系图像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将相关联的摄影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与结合,思考与论述摄影的发生机制、审美特征以及拍摄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组成。本文绪论部分涵盖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波德里亚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他的摄影活动和成就。其次,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研究的主要文本来源作了简要梳理与概述。本文第二章是对波德里亚摄影观念内涵的阐释和论述。本章首先归纳波德里亚摄影核心观念:“摄影是消失的艺术”并且解释其内在涵义;其次,围绕“消失的艺术”这一观念,以摄影中“主体的消失”作为基本概念,尝试将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分解、提炼为“现实的消失”、“技法的消失”、“主体的消失”、“客体的消失”四个部分详以论述,探讨摄影发生过程和基本特征以及思考在摄影中所建构而成的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同时,结合波德里亚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与评析,以更为直观地理解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本文第叁章主要分析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成因。本章从波德里亚本人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摄影实践以及与其他摄影理论对其摄影观念的影响四个方面出发,深度发掘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的形成原因。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发源于他较为激进的哲学思想和极具批判性的艺术观念;其次,波德里亚的摄影实践是他摄影观念的最为直接的来源;再次,摄影理论史上重要的几位理论家对其摄影观念产生也有着密切联系和影响。本文第四章是对波德里亚的摄影所做的总体性评价与反思。首先,本文对波德里亚的摄影艺术实践在摄影史中做出的价值贡献予以肯定。这部分将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及其作品放置于摄影理论史与摄影史中加以联系、对比与梳理,总结波德里亚在实践技法、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意义。其次,本文承认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与具体摄影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在摄影实践中实现主体地位完全隐退以及技术的消失是不切实际的。木文认为,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与摄影实践对现当代美学思想与艺术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同时,波德里亚的摄影观念也在更深层次上折射出他对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以及对文化艺术未来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德里亚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玲.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王琦.让·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顾晓燕.另一种“艺术的可能性”——波德里亚的“超美学”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8
[4].张一骢.对现代性视域下“古物”的物感品质分析——从波德里亚《物体系》谈起[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
[5].郭点点.论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身体观[D].河南大学.2018
[6].吴柳书.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启示[J].学理论.2018
[7].边恒然.波德里亚论消费社会的理论与修辞[J].金融经济.2018
[8].刘奕兵.波德里亚拟象理论在科幻小说中的探索[D].延边大学.2017
[9].Jean-Fran(?)ois,Petit,de,Chemellier(薛法蓝).谈哲学翻译的特征与策略[D].南京大学.2017
[10].呼蓉.波德里亚理论与数码艺术的融合之思[J].读天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