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汪岩[1](2021)在《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之一,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有效的创新变得愈发困难。中小企业若想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依赖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还需依赖于嵌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社会资本。因此,探究各类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有助于明确中小企业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三维度影响其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为中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形成跨组织的资源获取提供依据,对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强弱关系理论和创新生态理论,从创新生态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以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资深老员工为主要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31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和结构维、体制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结构维以及市场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均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不尽相同;(2)创新生态视角下知识管理能力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其中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关系维、体制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市场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认知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认知维、体制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关系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新生态视角下环境动态性能正向调节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当环境动态性越强时,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就越显着,反之亦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对中小企业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以提升其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管理建议。
张明恺[2](2021)在《Z设计院发电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与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驱动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能源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电力勘察设计公司不仅经历着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还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同时,市场的开放和整合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给电力设计院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和严峻的挑战。发电业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一直都是能源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由于技术专利更新不断增多,对电力设计行业的研究将逐步转化为生产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设计单位作为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智力服务性单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电力设计单位服务水平正逐步迈向世界前列,由此伴随着市场总量的增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在“十四五”开局之际,电力发展规划已逐步调整为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推进供电侧结构改革,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率,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升级等方面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电力设计企业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经营水平和管理经验,选择差异化的市场战略,才能找准定位,在多边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本文以山东省Z设计院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发电业务的理论基础,利用市场营销理论、管理学理论等方法,分析了Z设计院发电业务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对Z设计院的经营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找出Z设计院发电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借鉴电力行业国内外优秀的工程和设计公司的营销发展模式,制定了Z设计院发电业务以技术支撑、人才先行、渠道保障为中心的营销发展思路,确定了属于Z设计院发电业务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有形展示等方面对Z设计院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优化了以丰富产品组合、注重产品研发、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品牌建设为主的产品策略,完善了以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为主的价格策略,强化了以管控分公司和分支机构、拓展供应商渠道、强化同行业设计院合作的渠道策略,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促销策略,制定了以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为主的人员策略,拓展了以加强过程互动和完善保运流程为主的过程策略,运用了以服务技术展示和服务场景展示为主的有形展示策略,从组织保障、人员保障、财务保障、技术保障四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以保障策略的顺利实施。Z设计院作为体制外民营中型电力设计单位的典型代表,其发展符合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民营设计单位发展壮大的一般规律,通过以Z设计院发电业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为Z设计院发电业务理清了经营思路,同时也为体制外中小型民营电力设计公司营销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黎宁[3](2020)在《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由2013年的10.2万亿元已经增加到了2018年的31.63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然而在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增长速度却在不断地降低,从2015年的36.6%降低到了2018年的8.5%。因此,各国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国际竞争力也相应增大。为了促使企业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进而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迫切需要掌握电子商务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因此,研究分析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迫切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分别构建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选取中小型外贸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强度。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了电子商务影响因素体系。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选取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水平以及客户关系作为电子商务在企业中成功运用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成功运用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对影响因素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2)构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鉴于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不断增多,传统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结合已有文献选取了企业成长能力、市场资源能力、技术采纳能力、资金运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对影响因素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3)运用结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成功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关系与作用强度。(4)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包括:(1)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中成功运用具有正向作用,但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其作用强度却不尽相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水平、客户关系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中成功运用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78、0.69、0.71、0.82和0.88;(2)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作用,但作用强度也存在差异,企业成长能力、市场资源能力、技术采纳能力、资金运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81、0.72、0.79、0.68和0.73;(3)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得出企业可以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物流辅助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正向作用,且作用强度为0.49。
白海天[4](2020)在《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2020年物流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7.5%。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能力,提升了民生质量,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之下,行业力量向头部港口物流公司集中,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国内外物流环境不同程度的管控和封锁,中小港口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承压。因此,思考如何提升中小港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分析港口物流行业的内外部环境,探寻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机遇与风险,为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的长远发展确立方向;第二,分析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公司的特点与比较优势制定竞争力优化策略;第三,尝试将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研究的个性成果转化为共性成果,对中小港口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普适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港口物流企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并汲取了学界的优秀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学者们的成功经验与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确立了文章的写作方向。然后,对港口物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为文章打下了理论基础。接下来,以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为案例,分别从内外部环境出发,在外部环境方面,立足于物流产业整体,在理论的支撑下把握港口物流产业外部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出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和风险,并通过PEST分析指出了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优化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在内部环境方面,立足于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的现实发展状况,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内部资源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总结出公司应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的方向。紧接着,在第四部分对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人力资源水平较低、运营效率不足、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定位模糊等问题。最终,根据发现的问题在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即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激励力度,提升人才竞争力;简化运营流程,提升运营流程效率,增强成本竞争力;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积极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应用,加强技术创新竞争力;通过企业运营模式改革,形成品牌特色,增强差异化竞争力。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的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包括在人资管理、运营模式、管理体系、科技运用、品牌服务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公司在疫情后突破旧有的发展模式的桎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其一,不同于一般学者研究大港口物流企业的视角,本文以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这一中小港口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更加重视中小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问题;其二,将宏观视角与公司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把握市场环境及政策趋势和导向,分析港口物流企业可以为之利用的机遇;其三,提出了港口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优化的具体举措,这对于助力相关企业与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
孙艺洵[5](2020)在《J证券公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现存公司数量众多,由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证券公司和在某些细分板块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小型证券公司组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吸引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瓜分了有限的市场份额,使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对内资证券司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J证券公司作为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典型,在公司经营上与行业中领先的证券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如何利用适当的方法找到公司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是证券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公司能否在市场中突出重围的关键。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证券公司在不同影响因子的竞争力,比较J证券与其他证券公司之间的优劣势,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J证券竞争力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发现,J证券公司在6个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上均有提升的空间,在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两方面的竞争力是最弱的,也是公司改善现有竞争力水平的首要任务。J证券公司应采取适当的融资方式对公司的规模进行扩充,同时,通过提高控制成本和资产运作的能力,加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市场能力方面,J证券公司应在现有资产管理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的市场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受制于规模实力,J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改善应回归到扩充公司的规模上,使公司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债权融资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上,J证券公司可以适度提高债权融资的使用率和第1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最后,本文针对目标,同时结合了当下市场动向,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升路径从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市场能力三方面出发,并且采取一些保障措施来确保这些方法得以妥善的执行。
李菁[6](2019)在《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随着国内物流行业飞速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纷繁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众多物流企业面临的难题。本文以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作为研究内容,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该企业的市场运营现状,利用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陕西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借助评价模型对Z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测,针对性地提出了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对策。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本文采用五力模型分析了陕西Z物流公司从议价能力、进入者威胁、业内竞争以及替代品的经营环境。进而,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构建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化评价模型。该模型从物流资源、公司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市场优势四个方面,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相对应的19个二级指标。随后,本文分析了中小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求解与检验,其结果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最终,本文采用上述已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对陕西Z物流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陕西中小型物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途径。
杨阳[7](2018)在《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度高而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沟通市场与科技,提升经济发展信心,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和基础力量。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长期的企业市场竞争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因此如何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和提升的理论研究,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内涵的认识还缺乏共识,对生命周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尤其缺乏对典型企业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因此通过典型分析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明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机理,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对策建议。在充分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模型法等方法基础上,梳理和明晰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和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四川联智公司为例开展实证评价,最终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有效对策。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具有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延展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寻找和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资源和能力及其协调配置入手,可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状分析发现,融资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市场能力和组织力不高等是制约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应在破解融资难题、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员工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拓展企业科技资源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构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方面着力。
宋盈盈[8](2018)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中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目前,针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和格局的识别、各子行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判断、以及对环保企业发展水平判断的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无法为政府进行环保产业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撑,制约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环保产业整体阶段的判断、产业格局分布的研究、子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分析和评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层层递进,以产业整体、重点子领域、从业企业三个维度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展开分析,并立足现状,推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和引导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理论方法支撑。首先,在宏观层面,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环保产业周期扩展型发展模型并构建判断指标体系。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环保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产业数据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且由于环境问题同时出现、共同治理,环保产业将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发展阶段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环保企业的分布特点,并总结得出环保产业金字塔分层格局,对产业整体发展阶段形成有力支撑。其次,在中观层面,基于“波特5+1力”模型构建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从行业供需情况、竞争格局、议价能力、市场空间、行业壁垒、主要政策推动力、行业热点和发展阶段等8个维度,对“十三五”期间14个重点子行业相关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对环保重点子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在所有子行业中,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监测和危废处理将是“十三五”期间最具发展潜力的子行业,且大部分子行业均处于成长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最后,在微观层面,在传统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创新性的加入环保特色指标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5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各子板块企业中,监测类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势突出,水处理企业平台化布局表现突出,固废处理企业外延并购拓展业务趋势明显。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与企业竞争力评估中的行业分析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格局判断。
甘金龙[9](2016)在《中国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微观主体,而大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则更为重要。2015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合并同类项”成为此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特征,一批巨无霸企业相继出现。但是,目前对大型企业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诸多需要明确的地方。企业的快速扩张是否合理?企业规模扩大后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来加以规范?这些问题目前都亟待解答。本文重点研究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何影响,二是大型企业影响区域经济的途径或渠道,着力探讨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方式。以往涉及大型企业与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只局限于研究大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缺乏对作用路径和机制的分析,而且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对此做了进一步发展,在研究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从总量、波动、企业占比等多个维度展开,并且把空间因素纳入其中,考察的更为仔细和全面。接下来,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大型企业影响区域经济的途径,宏观层面是围绕着产业升级展开,重点考察大型企业投资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方式;微观层面则是围绕中小企业展开,重点考察大型企业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本文侧重于实证分析,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具体用到了动态面板模型、空间面板Drubin模型和短面板模型,对涉及的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全文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进行回顾和梳理,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大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大型企业与经济发展、大型企业规模的相关内容以及大型企业溢出的相关内容三个层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和简要评论;二是对大型企业的涵义进行说明,包括大型企业的界定,大型企业形成的原因,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三是梳理大型企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对涉及到企业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说明,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第二,分析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首先对中国大型企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描述,具体涉及到大型企业的规模特征、效益特征、行业特征、所有制特征、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研发特征;然后在总结大型企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出我国大型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两个层面总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研究结论为:我国大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快速扩张,上市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大,大型企业内部的规模差距也有逐渐拉大趋势。企业效益方面,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都持续改善。行业分布上,制造业是我国大型企业最为集中的领域,零售业、信息产业和房地产业也是贡献大型企业较多的行业。所有制方面,我国民营大型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数量和盈利能力方面发展很快,但同国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有大型企业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区域分布方面,无论区域间还是区域内部,企业分布不平衡的趋势都在进一步加深。大型企业研发方面,纵向比研发经费增加很快,平均研发强度不断增强,但是同美国、日本的大型企业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创新驱动的意识开始深入大型企业,但真正实现尚需时日。第三,考察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Drubin模型,具体从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是大型企业总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区域大型企业的依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空间因素情形下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型企业的发展的确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而且相比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大型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除了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之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抑制区域经济波动,大型企业发展越好,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就越小。但是,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是线性的,一味发展大型企业并不会一直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大型企业的依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当大型企业在区域的占比小于一定的临界值时,大型企业的发展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是当大型企业在区域的占比过大时,再一味发展大型企业反而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通过对比分析,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发展仍不充分,推动大型企业(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企业)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虑到空间依赖性,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受到本地区大型企业的影响,其他地区大型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第四,考察大型企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具体研究大型企业资本投向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方式,把大型企业的资本投向细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投资和权证投资,把产业升级细化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并且分析了不同产权类型以及不同地区情形下,大型企业投资活动对产业升级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大型企业的投资活动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投资活动对产业升级呈现出不同的长短期影响。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权证投资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大型企业的技术投资则在长期内更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分产权类型考察,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最为强烈,民营企业短期的投资亦可显着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投资能够起到长期内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效果。分地区考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受到的大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权证投资的长期不利影响要小于内陆地区,内陆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受到技术投资的正向影响要更大;而在大型企业投资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方面,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差别不大。第五,考察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采用面板模型和面板工具变量法,具体研究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溢出效应,从地区制度环境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方面展开研究,并且把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企业地区分布等因素对溢出一并考虑进来。研究发现: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溢出效应呈现出“倒U”型关系,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产生先正向后负向的影响。大型企业占比不高的时候,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态势,但是大型企业占比过高后,对中小企业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技术差距和制度因素会限制“挤出”效应的产生,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同大型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小,受到大型企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小;制度因素集中体现为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减少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挤出”,对市场化程度细分之后发现,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政府和市场关系起到较大的作用。分地区考察,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挤出”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分企业类型考察,大型企业对国有、民营、外资与港澳台四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都存在“挤出”效应,但强弱程度有所区别,国有中小企业受到的“挤压”最大,民营中小企业反而最小。分产业类型考察,相较于重工业领域,轻工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受到大型企业的影响较小。第六,根据前文中的研究结论,结合影响大型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考虑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政府的企业发展政策是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时,应该着重推动大型企业的发展;当大型企业占比非常高时,则要注意均衡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与世界同行业的企业相比,我国大型企业的规模仍有差距,推动大型企业发展(尤其是国际竞争度较高行业的大型企业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一是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为大型企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产业;四是规范大型企业的管理服务;五是保障大型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需求;六是为大型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常培媛[10](2015)在《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而且,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也逐渐向全球打开,使中小型建筑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大型建筑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外涌入的建筑企业的威胁,处在了一个内外夹击的状态,这就使得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迫切的要通过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来改变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实现自身的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提升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本文对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提出了提升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本文研究的是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企业的规模是中小型,企业性质是民营企业,主要指企业中没有国有资产成分的企业。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本文内容涉及到了影响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例如:制度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融资能力等,并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对于企业竞争力,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情况,给出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在对YC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意义和研究的方案。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对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理论进行综述,对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进行了界定,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影响大型建筑企业和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差别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了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竞争力现状,并对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进行了SWOT战略环境分析,找出影响其竞争力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分析的结果,分别从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方法途径。第五部分是对YC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其竞争力水平,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YC公司竞争力的问题,并给出YC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方法措施。第六部分是结论,包括本文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 |
1.2.2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1.2.4 创新生态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社会资本 |
2.1.2 知识管理能力 |
2.1.3 企业创新绩效 |
2.1.4 中小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强弱关系理论 |
2.2.4 创新生态理论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1.1 模型构成要素界定 |
3.1.2 理论模型框架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 |
3.2.2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能力 |
3.2.3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 |
3.2.4 知识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 |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的度量 |
4.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
4.2.2 知识管理能力的度量 |
4.2.3 企业创新绩效的度量 |
4.2.4 环境动态性的度量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4.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3 样本特征描述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5.1 样本检验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1.3 数据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1.4 正态分布检验 |
5.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模型的检验 |
5.3.1 基本模型检验 |
5.3.2 模型确认与检验结果 |
5.4 回归分析 |
5.5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
5.5.1 假设检验结果 |
5.5.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Z设计院发电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电力市场结构研究 |
2.1.2 电力设计企业竞争力研究 |
2.1.3 电力设计企业发电业务营销模式和手段研究 |
2.1.4 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发电业务概述 |
2.2.2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3 小结 |
第3章 Z设计院发电业务现状分析 |
3.1 Z设计院概况 |
3.2 设计院发电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2.1 Z设计院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
3.2.2 Z设计院发电业务业绩与特色 |
3.3 Z设计院发电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定位模糊 |
3.3.2 产品认可度低 |
3.3.3 定价模式单一 |
3.3.4 渠道管控混乱 |
3.3.5 促销手段匮乏 |
3.3.6 客户服务主动性差 |
3.3.7 过程互动流于形式 |
3.3.8 有形展示单调乏味 |
3.4 小结 |
第4章 Z设计院发电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行业情况分析 |
4.2.2 竞争对手分析 |
4.2.3 客户分析 |
4.3 SWOT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5.1 丹麦COWI咨询公司经验借鉴 |
5.2 福建永X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经验借鉴 |
5.3 借鉴与启示 |
5.4 小结 |
第6章 Z设计院发电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6.1 营销发展思路与目标 |
6.1.1 营销发展思路 |
6.1.2 营销发展目标 |
6.2 营销战略选择 |
6.2.1 市场细分 |
6.2.2 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
6.3 产品策略 |
6.3.1 丰富产品组合 |
6.3.2 注重产品研发 |
6.3.3 完善服务体系 |
6.3.4 加强品牌建设 |
6.4 价格策略 |
6.4.1 成本导向定价 |
6.4.2 竞争导向定价 |
6.4.3 需求导向定价 |
6.5 渠道策略 |
6.5.1 管控分公司及分支机构 |
6.5.2 拓展供应商渠道 |
6.5.3 强化同行业设计院合作 |
6.6 促销策略 |
6.6.1 公关促销 |
6.6.2 人员促销 |
6.6.3 营运推广 |
6.7 人员策略 |
6.7.1 提高员工服务意识 |
6.7.2 提升员工业务素质 |
6.8 过程策略 |
6.8.1 加强过程互动 |
6.8.2 完善保运流程 |
6.9 有形展示策略 |
6.9.1 服务技术展示 |
6.9.2 服务场景展示 |
6.10 小结 |
第7章 保障措施 |
7.1 组织保障 |
7.2 人员保障 |
7.3 财务保障 |
7.4 技术保障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商务概念界定 |
2.1.2 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界定 |
2.2 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电子商务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2 电子商务国内外文献述评 |
2.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2.3.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2 企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文献述评 |
2.4 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现状 |
2.4.1 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文献综述 |
2.4.2 电子商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文献述评 |
第3章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3.1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网上零售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
3.1.3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发展现状 |
3.1.4 电子商务立法与创新发展现状 |
3.2 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3.2.1 电子支付服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3.2.2 电子商务物流辅助服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3.2.3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第4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4.1 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分析 |
4.2 变量结构分析 |
4.2.1 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 |
4.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4.3 理论模型的推导 |
4.4 研究假设 |
4.4.1 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4.2 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4.3 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
4.5 各变量的表示与测度 |
4.5.1 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整体量表 |
4.5.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体量表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结构方程模型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5.1.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5.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5.1.4 结构方程的主要评价分析指标 |
5.2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可行性分析 |
5.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5.2.2 研究样本的可行性分析 |
5.3 问卷的设计 |
5.4 问卷的发放 |
5.4.1 问卷发放对象与发放方式 |
5.4.2 问卷的发放地区 |
5.5 样本描述 |
5.5.1 问卷的回收情况 |
5.5.2 描述性检验 |
5.6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6.1 数据信度分析 |
5.6.2 数据效度分析 |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7.1 测量模型分析 |
5.7.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6章 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结论的根源性分析 |
6.3 政策建议 |
6.3.1 企业层面的相关建议措施 |
6.3.2 行业层面的相关建议措施 |
6.3.3 政府层面的相关建议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理论概述及应用 |
(一)概念界定:港口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
1、港口物流定义 |
2、港口物流内涵 |
3、物流企业竞争力 |
4、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二)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1、冰山理论 |
2、“第三利润源”说 |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理论 |
1、短板理论 |
2、马太效应 |
3、竞争优势理论 |
三、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一)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1、基于冰山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
2、基于短板理论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基于马太效应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4、基于马太效应下未来企业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
5、基于PEST模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二)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1、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
2、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
3、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 |
4、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
5、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现状分析 |
四、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一)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
1、装卸分拣效率低 |
2、车辆监管能力弱 |
3、货损率高居不下 |
(二)人力资源竞争力弱 |
1、年龄结构不均衡 |
2、学历结构不合理 |
3、岗位适配有待提升 |
4、人才流失率较高 |
(三)质量管理水平较低 |
1、管理层重视度不足 |
2、基层员工执行力差 |
3、仓储管理薄弱 |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1、信息化平台不完善 |
2、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
(五)市场无序定位不明 |
1、市场定位较为模糊 |
2、市场竞争环境混乱 |
3、企业服务无差异化 |
五、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建议 |
(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1、合理调配降低运营成本 |
2、加强信息传递 |
3、建立完备审批制度 |
(二)优化人才发展层面 |
1、创新双重考核模式 |
2、提高人才重视程度 |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4、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
(三)人员管理层面 |
1、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
2、增强商业风险管理 |
(四)技术创新层面 |
1、加强数据共享 |
2、发展“智慧港口” |
(五)企业战略层面 |
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
2、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J证券公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证券公司竞争力理论 |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
2.2 证券公司竞争力理论 |
第3章 J证券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第4章 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同行业比较 |
4.1 J证券公司竞争力比较研究整体思路 |
4.2 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指标选择 |
4.3 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
4.4 比较结果总结 |
第5章 提升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
5.1 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总体提升原则和目标 |
5.2 J证券公司规模实力的提升路径 |
5.3 J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路径 |
5.4 J证券公司市场能力的提升路径 |
第6章 提升J证券公司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架构与流程 |
6.2 提升品牌知名度 |
6.3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
6.4 完善信息系统内控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6)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竞争力 |
2.1.2 物流企业竞争力 |
2.1.3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 |
3.1 陕西Z物流公司概况 |
3.2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预测分析 |
3.2.1 构建需求趋势预测方程 |
3.2.2 修正需求趋势预测方程 |
3.2.3 需求量预测 |
3.3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我国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
3.3.2 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分析 |
3.3.3 陕西Z物流公司五力竞争分析 |
3.3.4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分析结论 |
4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可比性原则 |
4.1.3 全角度性原则 |
4.1.4 系统性原则 |
4.1.5 可行性原则 |
4.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2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2.1 AHP层次分析法 |
4.2.2 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方法 |
4.3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确定 |
4.3.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4.4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分析 |
5.1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评价 |
5.1.1 核心竞争力的分级设定 |
5.1.2 核心竞争力评价数据获得 |
5.1.3 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 |
5.2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5.3 评价结论 |
6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
6.1 高效灵活,精益服务 |
6.1.1 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
6.1.2 建立高效仓储作业运作模式 |
6.1.3 加大区域物流市场开发力度 |
6.2 优质服务,精细管理 |
6.2.1 建立物流客户需求数据库 |
6.2.2 开发模块化物流服务供给方案 |
6.2.3 进行及时的满意度调查 |
6.2.4 建立客户意见反馈机制 |
6.3 职业素养,规范作业 |
6.3.1 建立健全人员沟通机制 |
6.3.2 明确岗位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 |
6.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6.3.4 加强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训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综述与评析 |
1.2.2 国内研究观点综述及评析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理论 |
2.3 企业科技创新理论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及结构分析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评价模型及实施步骤 |
3.3.1 评价模型 |
3.3.2 实施步骤 |
第4章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4.1 联智科技公司概况 |
4.2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
4.3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定性与定量评价 |
4.3.1 定性评价方法及指标一致性检验 |
4.3.2 基于熵权的TOPSIS的定量评价 |
4.4 联智科技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章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
5.1 破解融资瓶颈,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经费保障 |
5.2 增强公司员工创新意识,激发公司主动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
5.3 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员工文化素质 |
5.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铸就公司特色显着的核心竞争力 |
5.4.1 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5.4.2 基于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内生驱动力分析 |
5.4.3 多措并举提升联智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 |
5.5 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激发公司自主创新动力 |
5.6 拓展科技创新的资源和平台,提高公司科技资源共享能力 |
5.7 加强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组织力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环保产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 |
1.1.2 目前对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尚不清晰 |
1.1.3 现阶段环保企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仍有待研究 |
1.2 文献调研 |
1.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1.2.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1.2.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1.2.4 文献综述结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
2.1 环保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特征分析 |
2.1.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
2.1.3 环保产业的发展周期特征 |
2.1.4 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特征与指标体系构建 |
2.2 美日两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研究及指标体系验证 |
2.2.1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2.2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3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与经验借鉴 |
2.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2.3.2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研究与预测 |
3.1 中国环保产业分布格局研究 |
3.1.1 数据来源及筛选标准 |
3.1.2 环保企业地理分布研究 |
3.2 环保产业金字塔型发展格局分析 |
3.2.1.金字塔顶层结构 |
3.2.2.金字塔中层结构 |
3.2.3.金字塔底层结构 |
3.2.4.金字塔结构和未来的发展预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研究 |
4.1 环保产业子行业分类 |
4.2 重点子行业筛选 |
4.3 子行业分析框架建立 |
4.4 环保行业重点子行业分析 |
4.4.1 水处理行业 |
4.4.2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 |
4.4.3 固体废物治理行业 |
4.4.4 土壤修复 |
4.4.5 环境监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
5.1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5.1.2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
5.1.3 指标体系确定 |
5.2 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
5.2.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5.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5.2.4 专家咨询 |
5.2.5 权重计算 |
5.3 重点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不同子行业内部评分对比 |
5.3.2 子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对比 |
5.3.3 子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环保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 |
6.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6.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1.2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6.2.指标设定 |
6.2.1 一般性竞争力评价指标 |
6.2.2 环保特色竞争力评价指标 |
6.3.指标确定 |
6.3.1 确定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6.3.2 数据分析结果 |
6.4.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4.1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6.4.2 专家咨询 |
6.4.3 权重计算 |
6.5.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
6.5.1 环保行业整体格局分布 |
6.5.2 数据筛选及标准化 |
6.5.3 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 |
6.5.4 各子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
6.5.5 典型案例分析 |
6.6.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国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大型企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大型企业规模的研究 |
三、关于大型企业溢出的研究 |
四、简要评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大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大型企业的涵义 |
一、大型企业的界定 |
二、大型企业规模效应 |
三、大型企业溢出效应 |
第二节 大型企业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 |
二、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
三、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规模理论 |
五、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六、熊彼特的大型企业理论:大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 |
七、钱德勒的大型企业理论:大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 |
八、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
二、大型企业与经济增长 |
第三章 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现状 |
一、中国大型企业的规模特征 |
二、中国大型企业的效益特征 |
三、中国大型企业的行业特征 |
四、中国大型企业的所有制特征 |
五、中国大型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
六、中国大型企业的研发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大型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问题 |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型企业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大型企业发展的区域外部环境 |
二、大型企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第四章 中国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总体分析 |
第一节 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一、研究假说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二节 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一、研究假说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三节 大型企业依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一、研究假说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四节 空间视角下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小结 |
第五章 大型企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 |
第一节 产业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
二、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大型企业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一、大型企业投资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假设 |
二、大型企业投资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变量、数据与模型设计 |
三、大型企业投资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大型企业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溢出效应 |
一、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
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溢出效应的研究假设 |
三、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溢出效应的研究设计 |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溢出效应的分类探讨 |
一、分地区结果分析 |
二、分企业类型结果分析 |
三、分轻重工业结果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
第二节 基于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 |
一、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企业 |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
三、为大型企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产业 |
四、规范大型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
五、保障大型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需求 |
六、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外文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方案 |
第二章 建筑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2.1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界定与特殊性 |
2.1.1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特殊性 |
2.2 企业竞争力概述 |
2.2.1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2.2.2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3 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2.4 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
2.3 建筑企业竞争力概述 |
2.3.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2.3.2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
2.4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4.1 大型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4.2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整体发展情况 |
3.1.2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现状 |
3.2.1 社会影响力现状 |
3.2.2 管理能力现状 |
3.2.3 融资财务能力现状 |
3.2.4 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3.3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SWOT战略环境分析 |
3.4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中存在的影响竞争力的问题 |
3.4.1 管理制度问题 |
3.4.2 人员素质问题 |
3.4.3 融资局限性问题 |
3.4.4 技术先进性问题 |
3.4.5 企业凝聚力问题 |
3.5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存在的影响企业竞争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
4.1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
4.1.1 提升合同管理能力 |
4.1.2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
4.1.3 健全管理制度 |
4.1.4 加强信息化管理 |
4.1.5 加强风险管理 |
4.1.6 探索战略一体化管理 |
4.2 提升企业人员的素质 |
4.2.1 注重人才的开发培养 |
4.2.2 营造良好的员工竞争环境 |
4.3 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 |
4.3.1 扩宽融资渠道 |
4.3.2 发展新型融资模式 |
4.4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4.4.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意识 |
4.4.2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
4.5 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 |
第五章 案例分析——提升YC公司的竞争力分析 |
5.1YC公司简介 |
5.2YC公司竞争力现状 |
5.2.1 确定评价YC公司竞争力的指标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判YC公司竞争力现状 |
5.3 影响YC公司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5.4 提升YC公司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汪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Z设计院发电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明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黎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武汉Y物流有限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白海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J证券公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孙艺洵.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杨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宋盈盈. 清华大学, 2018(04)
- [9]中国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甘金龙.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常培媛. 安徽建筑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