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氯醚橡胶,叁元共混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文献综述

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1](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氯醚弹性体协同增韧改性聚乳酸多元共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氯醚橡胶(ECO)作为聚乳酸(PLA)的增韧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PBS/ECO叁元共混体系。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ECO促进了PBS和PLA之间的相容性。力学性能测试表明,ECO与PBS可实现对聚乳酸基体的协同增韧:PLA/PBS/ECO(70/20/10)显示出最优的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高达270%; PLA/PBS/ECO(70/10/20)的冲击强度提高至23. 7 k J/m2,是纯聚乳酸的12倍。结合形态结构和冲击断面形貌分析表明ECO的存在可起到增容/增韧双重作用,与柔性PBS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有效改善聚乳酸材料的韧性。我们的研究表明,构造PLA-柔性生物聚酯和生物基弹性体多元共混体系是一种获得高性能生物基材料简单高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钱忠英,刘滔,杨环毓,冯凤琴[2](2019)在《脂肪酶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色污染"增多,石油资源匮乏,人们对环境、资源问题更加重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目前最具市场前景的"绿色塑料"之一,能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但降解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降解速度缓慢成为影响生态平衡和农工业生产的重要问题。脂肪酶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它能作用于该类聚酯的酯键,且具有高效、温和、无污染、易调控等优点。目前的报道大多是关于PBS合成及改性的研究,该文概述了脂肪酶的来源和关键结构,以及脂肪酶降解PBS聚酯的特点与作用机制,对于提高降解速率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季淑芳,卢晓彤,高传慧,武玉民[3](2019)在《有机硅改性聚丁二酸己二醇酯的增塑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羟基硅油对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进行改性,制备出有机硅改性聚酯增塑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PHS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PVC(聚氯乙烯)/PHS和PVC/MPHS复合材料,研究PVC/PHS、PVC/MPH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迁移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在PVC/MPHS共混物中,因为增塑剂MPHS中的极性基团Si—O—Si和CO与PVC中的α—H形成了氢键,所以FT-IR光谱中的CO吸收峰和XPS分析中的Si—O键能向更低的位置偏移。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增塑性能高于改性前的增塑性能,且增塑效率最高提高了51.72%,添加羟基硅油物质的量为丁二酸物质的量的5%(MPHS-2)时,扯断伸长率达到了233.43%,高于DOP的扯断伸长率192.03%。耐迁移测试表明:MPHS的耐迁移性能优于PHS的耐迁移性能,并且远远高于DOP的耐迁移性能。(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丁申莹,徐云龙,丁马林,张延凯,李立衡[4](2019)在《有机胍催化法可控合成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多嵌段共聚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种生物质肌酐(CR)系有机胍化合物及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首先合成了寡聚L-乳酸(OPLLA)及寡聚丁二酸丁二醇酯(OPBS) 2种大分子单体,继而经熔融嵌段共缩聚(bc-MP)合成了一种中分子量(MMW)多嵌段共聚物(mb(PLLA-PBS)).实验结果证明4种有机胍的催化性能均优于Sn(Oct)2.4种有机胍催化剂中以醋酸肌酐胍(CRA)催化性能最优,氢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证明所合成MMW-mb(PLLA-PBS)分子中二嵌段摩尔组成比(f OPLLA/f OPBS=89.3/10.7)非常接近设计值(聚合物分子量(Mw=28.6 kDa)、产率(82.02%)、力学性能(拉伸强度TS=21.81 MPa,断裂伸长率BE=49.24%)、热稳定性(起始分解温度,Td,0=270°C)等均优于用Sn(Oct)2催化聚合结果.这一优良性能嵌段共聚物可用作PLLA-PBS共混的增容剂.利用CRA催化bc-MP反应还合成了一种高分子量(Mw=114.0 kDa)的多嵌段共聚物(HMW-mb(PLA-PBS)),其拉伸强度(TS=50.67 MPa)接近PLLA (TS=54.10 MPa),断裂伸长率(BE=60.66%)较PLLA提高15倍.热重分析(TGA)证明,其起始热分解温度(Td,0=272°C)较聚L-乳酸(PLLA)高22°C. 1H-NMR结构分析指出其分子中二嵌段摩尔组成比值(f OPLLA/f OPBS=89.7/10.3)极接近设计值(及HMW-mb(PLLA-PBS)的组成可控合成.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推断了大分子单体bc-MP反应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灿清,温馨,李新安,王秀华,张须臻[5](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纤维素纳米晶复合纤维增强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素纳米晶(CNC)复合纤维,重点研究了CNC的分散性、PBS与CNC间氢键作用、PBS分子取向、CNC沿轴向排布以及PBS相结晶度对复合纤维强度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高牵伸倍率下的复合纤维较低牵伸倍率下的复合纤维侧面更加平整、光滑,且高牵伸倍率下CNC列。红外光谱图证实了PBS与CNC用力。此外,在提高牵伸倍率时,PBS复合纤维结晶度增大,并且其声速值也明显提高。多因素协同导致PBS/CNC(质量比99/1)复合纤维经4倍牵伸后断裂强度达3.59 cN/dtex,远高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纯PBS纤维。(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2019年04期)

潘瑞,陈蓉,吴宏,郭少云[6](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载药体系释药通道调控及其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基体,水溶性药物酒石酸美托诺尔(MPT)为模型药物,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载药量的药物释放体系,并设计不同热处理方式(淬冷和90℃等温1 h)调控基体的结晶行为,探讨了基体结晶行为对载药体系释药行为的影响。通过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了载药体系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基体的结晶形态变化,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载药体系释药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释药中期,90℃处理载药样品的释药速率明显快于淬冷样品;在释药后期,2种体系释药行为差别不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宋洁,柯如媛,张敏,费贵强,马晓燕[7](2019)在《大黄提取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抗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黄(Rheum palmatum L.)中提取染色抗菌有效成分,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制备双功能性大黄提取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RPLE/PBS)复合材料。采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对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RPLE与PBS界面作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红外光谱显示大黄提取物与PBS产生了分子间相互作用。MS模拟说明大黄提取物中的-OH与PBS酯基作用形成了静电能、氢键2种非键合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作用增强。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较PBS显着提高,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降解速率同样高于PBS,均说明了分子间非键合作用对性能的影响。随着大黄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未与PBS发生相互作用的提取物使得复合材料的有效抗菌单元增加,抗菌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博[8](2019)在《基于点击化学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白色污染和非可再生能源危机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成为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因其良好的耐热性和加工性成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中研究的热点。然而缩聚法合成的PBS相对分子量较低,力学性能较差,结晶度较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对PBS进行了扩链改性与共聚交联改性,并探讨了两种改性方法对PBS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结晶性能及降解性能等的影响。首先利用巯基-烯点击反应对PBS进行了扩链改性,研究了扩链改性对PBS性能的影响。以丁二酸和丁二醇为原料合成端羟基PBS,采用十一烯酸(UA)对合成的端羟基PBS进行末端改性得到端双键聚酯(PBS-UA),然后以乙二硫醇(EDT)为扩链剂,借助巯基-烯点击反应对PBS-UA进行扩链,制备了扩链产物PBS-s-PBS,并将其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扩链PBS的产物PBS-g-PBS及纯PBS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预聚物分子量对双键封端率的影响最为明显,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预聚物分子量为3601 g/mol,反应时间为3.5 h时的封端率可以达到41.7%;EDT与HDI扩链所得产物PBS-s-PBS与PBS-g-PBS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热稳定性均较纯PBS有所增强,初始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18℃和24℃,结晶能力略有下降,并且PBS-s-PBS的降解性要优于PBS-g-PBS。其次在PBS分子链中引入双键,借助巯基-烯点击反应对PBS进行了共聚交联改性。利用侧链含有双键的衣康酸作为共聚单体,通过调节丁二酸与衣康酸链段的含量,得到一系列性能可控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衣康酸丁二醇)酯(PBIS),借助巯基-烯点击反应,以叁羟甲基丙烷叁(3-巯基丙酸酯)为交联剂对PBIS进行交联改性得到交联聚酯CPBIS,采用~1H-NMR、FT-IR、DSC、XR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IA含量的增加,有效的降低了PBIS的结晶度,然而其热性能却有所下降,当IA的含量超过50%时,共聚酯PBIS在常温下由固态变为了粘流态;交联后聚酯CPBIS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都有所提高并保持着良好的降解性;通过对CPBIS降解性能研究发现,与传统基于碳碳双键交联得到的热固性聚合物不同,该交联聚酯CPBIS中的C-S键可在谷胱甘肽与脂肪酶的共同作用下降解,CPBIS在上述降解液中降解7天的失重率即可达到12%。(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杨永潮,李翔宇,张清清,夏承皓,杨前程[9](2019)在《聚乙二醇含量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乙二醇(PLA/PBS/PEG)叁相共混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平板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和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分别研究了PEG含量对PLA/PBS(80/20)合金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EG组分能够降低PBS分散相的尺寸、均化尺寸分布、增加界面层厚度;随着PEG含量增加,PLA/PBS/PEG共混物复数黏度降低并且剪切变稀行为更加显着,共混物中PLA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冷结晶温度降低幅度随着PEG含量增加而增大,同时结晶度增加。动态力学热分析曲线显示PLA与PBS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说明PEG能够促进PLA与PBS的相容性。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PEG组分到PLA/PBS(80/20)共混物中,可以在拉伸强度降低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共混体系的韧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徐跃[10](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离聚物结构调控及其导热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基体具有声子传播速度慢、晶区和无定形区界面热阻高等缺陷,致使其导热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热管理材料领域的应用。离子聚合物(离聚物)分子链中因离子基团间存在强烈的库仑力作用而发生微相分离并且形成纳米尺度的离子簇,赋予了离聚物独特的分子链结构与宏观性能,聚合物的分子链结构、凝聚态结构是影响聚合物导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离子化改性研究,以离子单体种类和浓度作为调控离聚物结晶与流变性能的手段,探索PBS离聚物结晶形态的演变机制,获得提高离聚物导热性能新方法和理论基础。进一步考察分子链柔顺性、凝聚态结构和结晶环境对离聚物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取离聚物导热性能的调控机制,丰富和发展离聚物结构与性能的新特征。论文第叁章采用共缩聚反应制备了以8-二(2-羟基乙氧基)羰基蒽氧杂次磷酸钾(DHPPO-K)作为离子单体的含磷PBS离聚物(PBSIs-K),考察了刚性(含磷)离子基团(PCIG)浓度对离聚物分子链结构、结晶形态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动态流变、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XRD)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分别对PBSIs-K的流变、结晶和导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由PCIG离子簇聚集产生的物理交联作用显着地增加了离聚物的熔体黏度。结晶形态显着影响PBSIs-K的热导率,当PCIG浓度为1 mol%时,PBSI1-K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显着提高,球晶直径由181μm增大为353μm,此时,其热导率由PBS的110 mW/m·k增加到320 mW/m·k。随着PCIG浓度的增大,PBSIs-K结晶能力降低,PBSI7.5-K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分别仅为45.2%和43.2℃,热导率下降为130 mW/m·k。采用拉伸、水解降解、氧透过率测试PBSIs-K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PBSIs-K具有良好的降解、氧阻隔和拉伸性能。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PCIG,改变PBS的分子结构和结晶形态,可以实现对离聚物导热性能的调控,同时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论文第四章采用缩聚-扩链法反应制备以二乙醇胺盐酸盐(DEAH)为离子单体的含氨基PBS离聚物(PBSUI),考察柔性(含氨基)离子基团(UIG)浓度对离聚物分子链结构、结晶形态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动态流变、XRD、POM和PPMS分别表征PBSUI的流变、结晶和导热性能,与PBS相比,PBSUI-1的复数黏度无明显变化,结晶度和球晶直径均小幅度下降,低熔体黏度下含UIG硬段分子链的紧密堆砌使其热导率从94mW/m·k增大到207 mW/m·k。随着UIG浓度的增大,PBSUI的复数黏度显着增加,其球晶直径和热导率分别由185μm、207 mW/m·k逐渐降低至105μm、94 mW/m·k。采用氮化硼(BN)、乙二醇(EG)共混改性PBSUI-1,进一步考察了相形态和分子链柔顺性对离聚物结晶行为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DSC和PPMS分别测试PBSUI-1的结晶与导热性能,结果表明BN、EG的加入均使PBSUI-1的结晶度显着降低,从58.4%分别降低至45.3%、47.6%。PBSUI-1的热导率由207 mW/m·k分别降低至186 mW/m·k和164mW/m·k。通过复配加入BN/EG降低了PBSUI-1结晶度(44.3%),但其热导率提高至219mW/m·k。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UIG、BN和EG的引入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PBS的分子链结构或凝聚态结构,从而实现对离聚物导热性能的调控。论文第五章采用等温结晶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sc-CO_2)的方法对PBSUI进行加工,考察结晶和泡沫形态对离聚物凝聚态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DSC、XRD和PPMS表征等温结晶处理后PBSUI-1的结晶和导热性能,当在0℃下等温处理后,PBSUI-1的结晶度(X_c)和晶粒直径(D_c)分别仅为32.6%和15.9 nm,此时PBSUI-1的热导率为171mW/m·k。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PBSUI-1的X_c和D_c逐渐减小,而热导率则呈增大趋势。采用SEM观察PBSUI泡沫样品的泡孔形态并用Image-Pro-Plus软件统计泡孔尺寸,结果表明,熔体黏度显着影响PBSUI泡沫的形态和结构。熔体黏度较低的PBSU和PBSUI-1经由sc-CO_2制备的泡沫开孔率达到88%,以泡孔壁形成的导热通道被打断,泡沫的导热模式以孔内空气传导为主,因此导热系数分别由发泡前的94 mW/m·k、207mW/m·k降低为52 mW/m·k、54 mW/m·k。而高熔体强度的PBSUI-3和PBSUI-5经sc-CO_2制备的微孔泡沫开孔率低于13%,具有取向连续的泡孔壁形态,其热传导方式主要由PBSUI基体组成的连续泡孔壁进行,取向后的PBSUI微孔泡沫的导热系数增加至83mW/m·k。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等温结晶或sc-CO_2发泡的方法,改变PBS凝聚态结构或叁维结构,可实现离聚物导热性能调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色污染"增多,石油资源匮乏,人们对环境、资源问题更加重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目前最具市场前景的"绿色塑料"之一,能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但降解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降解速度缓慢成为影响生态平衡和农工业生产的重要问题。脂肪酶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它能作用于该类聚酯的酯键,且具有高效、温和、无污染、易调控等优点。目前的报道大多是关于PBS合成及改性的研究,该文概述了脂肪酶的来源和关键结构,以及脂肪酶降解PBS聚酯的特点与作用机制,对于提高降解速率具有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氯醚弹性体协同增韧改性聚乳酸多元共混体系[J].应用化学.2019

[2].钱忠英,刘滔,杨环毓,冯凤琴.脂肪酶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季淑芳,卢晓彤,高传慧,武玉民.有机硅改性聚丁二酸己二醇酯的增塑性能[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丁申莹,徐云龙,丁马林,张延凯,李立衡.有机胍催化法可控合成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多嵌段共聚物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9

[5].吴灿清,温馨,李新安,王秀华,张须臻.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纤维素纳米晶复合纤维增强机制[J].合成纤维.2019

[6].潘瑞,陈蓉,吴宏,郭少云.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载药体系释药通道调控及其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7].宋洁,柯如媛,张敏,费贵强,马晓燕.大黄提取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抗菌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8].王博.基于点击化学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杨永潮,李翔宇,张清清,夏承皓,杨前程.聚乙二醇含量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10].徐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离聚物结构调控及其导热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论文-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