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论文题目: 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热能工程

作者: 刘青

导师: 夏国栋

关键词: 数值模拟,湍流模型,复形调优法,微通道热沉

文献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前,各种电子产品均朝着体积小、重量轻方向发展,电子产品的性能受温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很大,传统冷却器的设计极限与制作技术已无法合乎要求。在目前高热通量电子产品冷却器中,微通道热沉已经被证实是传热性能最佳且最具应用潜力的冷却方式之一,它的卓越表现在于其传热面积大、热扩散距离短的特点。本文根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知识,结合微尺度传热理论,分析了Navier-Stokes 方程和导热方程对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描述的有效性,说明了RNG k-ε湍流模型可用于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湍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本文采用水、甲醇、乙醇、R113 四种冷却介质,模拟了不同结构尺寸的微通道内的流场和温度场,分析了流体在微通道各部分的压力损失、微通道内表面各部分对对流传热的贡献。针对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用热沉,在控制Re=2500、表面温升27℃、泵功3.6W 三种工况下,对微通道热沉的不同进出口宽度、微通道宽度和深度、翅片厚度、底板厚度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热沉性能的影响程度,探讨了进行优化设计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以及改进热沉性能的有效途径。对于不同应用的微通道热沉,有不同的空间尺寸和热负荷要求,本文针对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特点设计了优化算法,编制了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在给定泵功或给定表面温升时,以最大表面温差为约束条件,计算出最优结构尺寸和操作参数。该软件采用复形调优算法,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设置物性数据、边界条件、网格划分方法、流场和温度场解算方法,允许对任意U 型通道、矩形截面的热沉进行优化设计,并用3D 图形绘制热沉表面的温度分布。另外,本文还模拟计算了传统型微通道热沉和性能优越的微射流阵列热沉。通过对受边界影响强烈的单列和二列微射流阵列热沉内流体流线的分析,发现了其独特的流动与传热特点。最后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比较了传统型微通道热沉、歧管型微通道热沉、微射流阵列热沉的性能。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

1.1.2 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上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通道热沉的发展简史

1.2.2 传统型微通道热沉(TMC)模型

1.2.3 岐管微通道(MMC)模型

1.2.4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

1.2.5 微通道热沉的相变换热

1.2.6 国内研究动态

1.2.7 微通道热沉的制作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2.1 微尺度传热理论

2.2 理论计算模型

2.2.1 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3 求解方法

2.3.1 壁面处理

2.3.2 边界条件

2.3.3 网格划分

2.3.4 数值算法

2.3.5 收敛判据

2.4 物理模型和计算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动与传热分析

3.1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分析

3.2 微通道内传热分析

3.3 结构尺寸对微通道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

3.3.1 进出口宽度对热沉性能的影响

3.3.2 翅片厚度和通道深度对热沉性能的影响

3.3.3 微通道宽度和长度对热沉性能的影响

3.3.4 微通道底板厚度对热沉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计

4.1 优化算法

4.2 惩罚函数

4.3 优化程序设计

4.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3.2 多线程

4.3.3 流程图

4.3.4 图形界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通道(TMC、MMC)与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

5.1 传统型微通道热沉(TMC)

5.2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

5.2.1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模型

5.2.2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的压降计算

5.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微通道(TMC、MMC)与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的综合性能

5.4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21

参考文献

  • [1].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 齐景智.北京工业大学2007
  • [2].微通道热沉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D]. 汪鸿韬.南京理工大学2017
  • [3].微通道热沉的设计与数值研究[D]. 李宏伟.华北电力大学2012
  • [4].歧管式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 刘启明.北京工业大学2006
  • [5].基于不同入口角度下矩形微通道热沉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D]. 袁嘉隆.集美大学2015
  • [6].截断型双层微通道热沉设计与优化[D]. 冷川.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 [7].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性能分析及优化[D]. 孙一牧.合肥工业大学2018
  • [8].纳米流体在分形微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 王帅.东北电力大学2018
  • [9].微通道冷板换热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 唐晓龙.中原工学院2018
  • [10].并联管矩形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 郭万欣.东北电力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微通道内流体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D]. 范菁.山东大学2007
  • [2].V型微通道热沉的流体流动与传热问题研究[D]. 刘婷婷.西南科技大学2006
  • [3].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D]. 董晋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4].微尺度热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崔万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5].新型微通道热沉的设计和数值研究[D]. 葛浩.上海交通大学2007
  • [6].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 齐景智.北京工业大学2007
  • [7].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 侯亚丽.河北工业大学2007
  • [8].微通道换热研究[D]. 刘焕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 [9].微通道结构对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邢丽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 [10].歧管式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 刘启明.北京工业大学2006

标签:;  ;  ;  ;  

微通道热沉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