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樊新生
导师: 李小建
关键词: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河南省
文献来源: 河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有其内在的规律。典型案例研究可以揭示某种类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本文采取不同空间尺度相互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社会调查、数学模型、GIS 制图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河南省——这一经济正在快速增长的欠发达区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论文分为 8 章。 第1章,从区域发展实践和理论背景出发,阐明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评述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文献,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多空间尺度相结合研究经济快速增长的欠发达区域(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论题。 第2章,首先介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概念,接着探讨了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集聚与扩散。在此基础上,详细评述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提出了基于多经济中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并从区域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 第3章,首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接着,以县域为基本空间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及其增长率为基本衡量指标,研究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建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动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阶段,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豫北、豫西、豫中经济发展高水平县域在空间上连接,形成高水平县域集聚区。②经济空间结构出现多经济中心现象,而且经济中心处于更替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安阳、新乡、焦作、洛阳、三门峡沿铁路线地区形成经济增长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组成的豫中地区开始崛起并超过原来的经济增长中心,成为新的经济中心。③从区域经济关联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程度不强。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区域经济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中、豫北高水平县域集聚区,并且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因此,总体上,河南省经济逐渐向豫中、豫北地区集聚,而在集聚中心内部呈现局部范围的经济扩散。与国际理论比较,II河南省显现出了区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特征。第4章,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工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而从中央政府投资、乡镇企业投资、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空间差异等区域内、外因素分析了河南工业化空间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工业经济是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与河南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存在空间耦合关系。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河南省工业发展处于初期向中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省域宏观尺度上,工业正处于集聚过程,工业格局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郑州——洛阳沿铁路线地区,以及两侧的焦作、新乡和许昌、平顶山部分地区是河南省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而其它外围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②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集聚区内部,多个不同等级的工业经济中心并存。各工业中心城市——以郑州为核心,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开封、漯河作为二级中心,以及各县级市作为三级中心——共同组成了集聚中心内部的经济中心等级体系,但各工业经济中心还没有形成复杂有序的网络等级体系。③工业经济中心处于动态更替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焦作——新乡沿铁路线地区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带。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许昌、平顶山、洛阳之间的豫中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发展速度和整体水平超过了洛阳——焦作——新乡沿铁路线地区。④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各主要支柱工业行业与资源开发,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是这些资源的初步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后继加工。该阶段工业空间格局是由区域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外部看,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决定了河南省在全国地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中央政府是引导河南省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区域的决定力量。从区域内部看,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决定了投资的空间差异,资源禀赋较好的区位首先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点。建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省工业空间格局就是在这种内外力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的力量在河南省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锁定”效应,原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获得先发展的机遇,如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首先在这些地区获得快速发展,从而保持了原来的工业空间格局。第5章, 选择郑州市这一经济中心为案例,从产业结构变化、区域内部差异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评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存在问题
1.3 选题与依据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制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2.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2.1.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2.2 经济空间运动的基本形式
2.2.1 集聚与扩散的内涵
2.2.2 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机理
2.2.2.1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
2.2.2.2 收益递增与空间集聚
2.2.3 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效应
2.3 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与模式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中心——外围理论
2.3.3 点——轴理论
2.4 基于多中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2.4.1 区域经济增长多中心性
2.4.2 区域经济中心的动态性
2.4.3 基于多中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2.5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2.5.1 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及其变动
2.5.2 区域相互作用与产业空间集聚
第3章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
3.1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判断
3.2 198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分析
3.2.1 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
3.2.2 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变化
3.3 河南省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性
3.3.1 空间自相关模型
3.3.1.1 空间权重矩阵
3.3.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
3.3.2 经济增长与空间相互作用格局
3.3.2.1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分析模型
3.3.2.2 1980-1990 年人均GDP 增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3.2.3 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格局及其变化
3.4 河南省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效应的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化与河南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4.1 河南工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4.1.1 工业化与河南省经济增长
4.1.2 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
4.2 河南省工业空间差异的企业分析
4.2.1 大型企业分析
4.2.1.1 大型企业的行业结构
4.2.1.2 大型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4.2.2 乡镇企业分析
4.2.2.1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
4.2.2.2 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4.3 河南省工业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4.3.1 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4.3.1.1 资源开发与河南省工业结构
4.3.1.2 矿产资源禀赋地域差异与工业化格局
4.3.2 工业投资的空间差异
4.3.2.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以国有企业主体的中央政府投资
4.3.2.2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地方投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南省经济中心形成分析
5.1 经济中心空间范围与本章研究区域
5.2 郑州经济增长及其在全省地位变化
5.3 产业结构变化与郑州市经济增长
5.3.1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5.3.2 工业经济增长历程
5.3.3 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5.4 区域内部经济增长差异与联系
5.4.1 市区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5.4.1.1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5.4.1.2 传统工业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支柱
5.4.1.3 新兴主导产业不断强大
5.4.2 县域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5.4.2.1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力
5.4.2.2 乡镇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
5.4.2.3 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5.4.3 区域工业空间差异与联系
5.5 郑州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5.5.1 区位因素与交通运输网络的促进作用
5.5.2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初始动因
5.5.3 区域发展政策是重要推动力
5.5.4 经济体制变化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中心内部县域个案分析——巩义市
6.1 巩义市经济结构分析
6.1.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6.1.2 所有制结构变化
6.2 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6.2.1 农村工业发展的型式
6.2.2 空间组织模式
6.3 回郭镇电线电缆企业集群形成分析
6.3.1 案例区的基本情况
6.3.2 集群的发展过程
6.3.2.1 集群的系统分析
6.3.2.2 企业集群三维度分析
6.3.2.3 回郭镇企业集群发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6.4 集群企业区外联系与集群发展
6.4.1 样本企业选择及数据获取
6.4.2 企业资金联系与技术联系
6.4.3 企业产品销售区域
6.4.4 企业主要原料或中间产品来源
6.4.5 企业竞争者区域分布
6.4.6 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组战略与措施
7.1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
7.1.1 核心——边缘结构日益凸现
7.1.2 城市空间分布北密南疏
7.1.3 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功能弱
7.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重组原则
7.2.1 城市—外围地区一体化原则
7.2.2 空间等级组合原则
7.2.3 区域发展阶段原则
7.2.4 内力与外力相结合
7.3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组目标
7.3.1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等级体系
7.3.1.1 提高郑州首位度,培育“龙头”
7.3.1.2 培育中原城市群,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7.3.1.3 提高外围地区城镇化水平,完善城镇系统
7.3.2 建立全省完善的点——轴结构系统
7.3.2.1 中原城市群内部发展轴线
7.3.2.2 外围地区发展轴线
7.4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组措施
7.4.1 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
7.4.2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
7.4.3 积极进行城市规划建设
7.4.4 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与理论启示
8.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性和中心的动态变化性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是区域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8.1.3 多尺度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8.2 进一步研究
8.2.1 经济中心的识别与辐射范围确定
8.2.2 不同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
8.2.3 多尺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发布时间: 2005-07-28
参考文献
- [1].产业空间重构与河南省经济非集聚研究[D]. 刘涛.河南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其调控研究[D]. 杨贺.中国矿业大学2012
- [2].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廖婴露.西南财经大学2009
- [3].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 何伟.南京农业大学2002
- [4].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 俞勇军.南京师范大学2004
- [5].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与城乡一体化调控[D]. 徐晓霞.河南大学2005
- [6].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D]. 罗静.华中科技大学2005
- [7].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王战和.东北师范大学2006
- [8].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 刘静玉.河南大学2006
- [9].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 陈睿.北京大学2007
- [10].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常黎.河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