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蒲若茜
导师: 饶芃子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族裔,文化,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
文献来源: 暨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通观华裔美国小说的主题内容,“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得到了反复的、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母题蕴含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离散、迁徙的族裔经验,是中国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而特殊的文化人类学内涵,是我们给华裔美国文学定性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华裔美国历史、文化和族裔心理的观照下,利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与文化批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理论工具,通过对以上三个典型母题的剖析,对华裔美国文学特有的族裔经验的书写,混合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想像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展示,突破了研究者内部的歧见,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本文根据作品的具体形态和历史动态的研究表明,由于作家的个人经历、性别、社会地位的不同,母题表述也不尽相同;而且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随着中美之间权力话语的此消彼长,同一个母题呈现也产生了变异,而这些变异,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内部的殖民话语关系重大,而且对我们在当下“全球化”语境应该采取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从封闭到开放:亚/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及其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从“本土”到“离散”:美国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
一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本土”视角
二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身份政治
第三节 中国台湾、大陆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 “台湾视角”:对美国批评理论的积极呼应
二 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及其“文化中国”情结
第四节 华裔美国小说母题研究的意义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族裔、性别、文化的斗争“场”——华裔美国文学发展阶段及主题概览
第一节 从“苦力歌”、“埃伦诗集”到《春郁太太》:华裔美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 土生华裔的“感性”言说: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节 “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多元景观
第三章 “唐人街”:双重边缘化的文化“飞地”
第一节 对读“水仙花”与严歌苓笔下十九世纪的唐人街
一 “水仙花”:“美德不是白人的专利”
二 严歌苓笔下的“唐人街”:“顽韧生物”的聚居地
三 “他者导向”与“内部导向”的叙事
第二节 解读“唐人街”的“父权制”社会
一 《饮碗茶》:华人“单身汉”世界畸形的“父权家长制”
二 美爱的背叛:对“父权”的挑战
第三节 “唐人街”的“出逃者”与“困守者”
一 逃离“群鬼”环绕的世界
二 “玻璃球里的飞翔”:“唐人街”突围的困境
第四章 “母与女”:母性谱系与华裔美国女性主体的建构
第一节 母性谱系的追寻:超越族裔认同的女性主义神话
一 精神分析理论及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母女关系
二 华裔美国女作家小说文本中的母性谱系追寻
三 父权及种族俯视之下华裔美国女性失落的自我
第二节 文化之母:华裔美国女儿文化视阈中的“他者”
一 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东方主义”再现
二 “他者化”与“被他者化”挤压下分裂的主体
第三节 后殖民语境中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的悖论
第五章 “父与子”:华美文化的传承与异变
第一节 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父与子”关系的差异性表述
第二节 血缘父子的失落与对精神父亲的追寻
一 被“阉割”或“白化”的血缘之父
二 寻找精神之父:华裔美国父系英雄传统的构建
第三节 “父与子”母题的中国与美国文化因素
一 “内部殖民”的阴影:华裔美国男作家追寻力量型精神之父的迷失
二 中国“书生”对建构华裔男性气质的启示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一 英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附录
一 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期刊论文篇名辑录
二 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博士、硕士论文篇名辑录
蒲若茜博士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 陆薇.北京语言大学2005
- [2].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 詹乔.暨南大学2007
- [3].呈现与解构[D]. 金学品.华东师范大学2010
- [4].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 李丽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 [5].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华裔美国文学话语流变研究[D]. 徐刚.吉林大学2016
- [6].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 侯金萍.暨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