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扭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旋扭带,强化传热,摩擦因子,数值模拟
旋转扭带论文文献综述
陶振宇,刘京雷,徐鹏[1](2015)在《自旋扭带强化传热及旋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扭带是在固定式扭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其特殊结构所以能在管内流体作用下产生自旋效果。本文对自旋式扭带旋转特性及强化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管内自旋扭带旋转特性后得出:扭率越小,扭带克服阻力起始旋转需要的流体速度越小;扭带转速与管内流体流速呈一次线性关系,且扭带节距不变时线性比例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实验研究后得出:自旋扭带能达到很好的强化传热性能,扭率越小其强化传热性能越明显,同时阻力特性也越明显,在雷诺数为4×103~4×104、扭率为3~8时,换热管内摩擦因子增至1.7~3.5倍,努赛尔数增幅为10%~37%。本文使用评估指标η对扭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扭率为7的自旋扭带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并分别拟合出摩擦因子及努赛尔数与雷诺数、扭率之间的关联式,提出一种工程上自旋扭带选型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李凯,张林华,崔永章,曲云霞,朱艳艳[2](2013)在《旋转扭带管内传热与阻力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生物质锅炉换热管内插入外源驱动旋转的扭带对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扭曲比的扭带在不同转速时管内流体流动的叁维物理模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出了旋转扭带管内流体的换热及阻力特性。结果表明:旋转扭带提高了管内流体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转速为0~10rpm时,转速越大、扭曲比越小,表面传热系数越大,阻力损失也越大;扭曲比在2.06~5.1的扭带,综合评价因子在1.13~1.41之间,扭曲比为3.15的扭带综合评价因子最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琳,钱红卫,俞秀民,宣益民[3](2007)在《内置旋转扭带换热管的传热强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换热设备的低效率和污垢沉积问题,研究开发具有强化传热和污垢在线清洗双重功效的旋转清洗扭带技术。提出旋转扭带强化传热的机理包括:①换热管当量直径减少效应强化。②近管壁区域流速加大效应强化。③螺旋线流动流速加大效应强化。④二次流流速增大效应强化。对旋转扭带的这些强化传热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湍流工况下强化传热的努塞尔数预测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当扭率大于等于10时,当量直径减小效应和近管壁区域流速加大效应是传热强化的主要控制机理;当扭率小于10时,螺旋线流动流速加大效应是强化传热主要控制机理。二次流流速加大效应对强化传热的贡献与其他叁种机理相比相对较弱,只有在扭率小于等于1时,对强化传热的贡献份额才比较大。对内置旋转扭带换热管的努塞尔数预测值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张琳[4](2006)在《内置旋转扭带强化传热机理及清洗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设备的低效率和污垢沉积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研究开发的旋转清洗扭带技术具有强化传热和污垢在线清洗的双重功效,用旋转扭带制作和改造的换热器,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率运行。 本文针对旋转扭带的强化传热机理和清洗动力学,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内置旋转扭带管流动和湍流特性实验研究 应用激光测试技术对内置旋转扭带管和普通光管内流体的流动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置旋转扭带管内流体的轴向速度场、切向速度场、轴向湍流度和切向湍流度的分布规律与光管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内置旋转扭带管内近管壁区流体的轴向速度明显比光管的大;内置旋转扭带管内流体有着明显的切向运动,而光管内流体只有随机的切向运动;内置旋转扭带管内流体的湍流强度场比光管的大。依据内置旋转扭带管和光管速度场和湍流强度场的实验结果,对旋转扭带强化传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2) 内置扭带管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对内置旋转扭带管内流体的流动进行了分析,根据内置旋转扭带管流体的旋流场特点,提出了旋转扭带虚拟等效静螺距的概念,即将流体在内置旋转扭带管内的螺旋运动虚拟等效为在螺距增大的静止扭带管内的螺旋运动。 建立了内置螺旋扭带管流动和传热叁维模型。应用能充分反映旋流场流动特性的RNG κ-ε模型对内置旋转扭带管、内置静止扭带管、内置旋转扭带虚拟等效静止扭带管和光管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内置扭带管内流体的流动是复杂的叁维螺旋流动,其速度场和湍流强度场不同于普通光管;螺旋扭带的扭率对流体流动的压力降和传热有很大的影响;模拟发现内置旋转扭带管内有二次流流动,而内置旋转扭带虚拟为螺距增大的静止扭带后,管内没有发现二次流动;内置旋转扭带虚拟等效为螺距增大的静止扭带后,二者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并非完全相同。速度场和湍流强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激光测试进行了比较,二者非常吻合。 (3) 内置旋转扭带管传热强化机理研究 在内置旋转扭带管流场的激光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旋转扭带强化传热的机理有:①换热管的当量直径减少效应强化;②近管壁区域流速加大效应强化;③螺旋线流动流速加大效应强化;④二次流流动流速加大效应强化。对螺旋扭带的这些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定量的理论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6-05-01)
旋转扭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生物质锅炉换热管内插入外源驱动旋转的扭带对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扭曲比的扭带在不同转速时管内流体流动的叁维物理模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出了旋转扭带管内流体的换热及阻力特性。结果表明:旋转扭带提高了管内流体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转速为0~10rpm时,转速越大、扭曲比越小,表面传热系数越大,阻力损失也越大;扭曲比在2.06~5.1的扭带,综合评价因子在1.13~1.41之间,扭曲比为3.15的扭带综合评价因子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扭带论文参考文献
[1].陶振宇,刘京雷,徐鹏.自旋扭带强化传热及旋转特性[J].化工进展.2015
[2].李凯,张林华,崔永章,曲云霞,朱艳艳.旋转扭带管内传热与阻力性能的数值模拟[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
[3].张琳,钱红卫,俞秀民,宣益民.内置旋转扭带换热管的传热强化机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7
[4].张琳.内置旋转扭带强化传热机理及清洗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