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武胜638400)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我的探索与感悟。
一、积极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或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引导、点拨或组织学生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一堆物体,要求同学从中找出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和球体,然后用铅笔把这些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信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接着,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图形试着拼、摆,组合出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一间房子等等,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设疑激趣,引导讨论,互相交流,发表观点。这样,让学生自已动手“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速算课时,以高斯小时候巧妙速算的故事引入,当学生听小高斯很快算出“1+2+3+4+……+97+98+99+100”的结果时,同学们都显得敬佩和惊奇。这时,我抓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里,引导学生,看谁能像小高斯那样很快算出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兴趣盎然,都积极地动脑思考,也想像小高斯那么样很快就算出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学“把两个棱长都是a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受思维定势影响,都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法列式,2a×a×4+a×a×2=10a2(平方厘米)。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两个正方体拼一拼,观察想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有些同学恍然大悟,列出了(12-2)a2=10a2(平方厘米)。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妨碍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另劈蹊径,实现创新。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具有促进多种思维能力的练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们常常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某村种植蔬菜和粮食面积的比例是2:9,种蔬菜14公顷,种粮食多少公顷?”题目出示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出现了不同的解法:分数乘法:14×=63(公顷)、分数除法:14&pide;=63(公顷)
归一解法:14&pide;2×9=63(公顷)、倍比解法:14×(9&pide;2)=63(公顷)、按比例分配解法:14&pide;×=63(公顷)、按比例解法:x=63列方程解:设种蔬菜、粮食共x公顷。x×=14x=77、77-14=63(公顷)。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的教学始终,持之以恒,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