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内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

学府内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成为现代知识生产的主要机构化场所。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科,被纳入了现代大学体制。大学的文学教育成为文学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时代的文学走向。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大学在新文学发生后对它的影响和“规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选取上海现代大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力图回到具体“历史现场”,来探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学进入发展期时,上海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何在。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联系,最直接莫过于新文学走进大学讲堂,成为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国文系)教学中的一部分,新文学课程的设置对于考察现代大学与新文学关系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由于新文学并不是从一发生就走进大学讲堂的,因此,本文主要新文学课程的设置为线索,选取了在课程设置考察中形象与意义最为突出的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和光华大学作为个案,来厘清新文学进入上海现代大学国文系讲堂的历史过程。此外,即使在新文学未进入大学讲堂之前,它也早已活跃于大学校园之中,此现象并不以大学是否设置新文学课程为转移。因此,本文在围绕新文学课程设置进行论述时,还以大学环境内的文学活动为第二条研究线索。根据以上两条线索,本文主要从:一、不同大学的办学方针、建校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品格,及其决定的大学对待新文学的不同态度;二、不同大学的文学教育活动,即大学国文系中新文学课程设置的情况,及围绕课程设置所展开的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和教材的编写及研究状况;三、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三方面来考察上海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对象、划定研究范围和明确研究方法。第一章则从横向上归纳了大学理念、上海现代大学文学教育和大学环境内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的关系。第二、三、四章则分别以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光华大学作为个案,来说明它们面对新文学时分别采取的开放、革新和保守与反保守的态度,及其对新文学造成的实际影响和相应形成的不同关系与发展态势。结语部分提出一些留待思考的问题。此外,在对这三所大学进行描述时,本文还对比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震旦大学等,在比较中体现出上海现代大学的整体图景和上海现代大学独特的存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 二、研究线索与研究范围的确定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
  • 一、背景:上海现代大学的建立与中国文学设科
  • 1、上海现代大学的建立
  • 2、中国文学设科
  • 二、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概述
  • 1、现代大学理念与新文学
  • 2、上海现代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 3、上海现代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 第二章 开放复旦:开启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
  • 第一节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 第二节 复旦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 一、中国文学科课程设置开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
  • 二、复旦大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赵景深、陈子展为例
  • 1、赵景深:《文学概论讲话》与《中国文学小史》
  • 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 第三节 复旦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 一、复旦大学学生活动概况
  • 二、复旦学子与浅草社
  • 1、《浅草》中复旦学生的创作
  • 2、陈翔鹤与其未收集的短篇小说《青春》
  • 三、洪深与复旦剧社
  • 四、复旦文摘社
  • 第三章 中国公学:双重革新
  • 第一节 中国公学的革命性与校长胡适的影响
  • 一、中国公学文化精神传统中的革命性
  • 二、校长胡适的办学理念和革新举措
  • 第二节 中国公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 一、中国公学在中国文学系课程设置上的革新
  • 二、中国公学在聘请教师上的革新:沈从文
  • 三、中国公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陆侃如、冯沅君为例
  • 第三节 中国公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 一、中国文学系系会的成立与活动
  • 二、《吴淞月刊》的编辑出版
  • 第四章 光华大学的态度:保守与反保守
  • 第一节 爱国、报国:光华大学的建校历史和校园文化氛围
  • 一、光华大学保守态度的形成
  • 二、校长张寿镛、文学院院长钱基博对光华保守态度形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光华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 一、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 二、官方立场的体现:《光华》半月刊中对新文学的呈现
  • 1、《光华》半月刊概貌
  • 2、“白话文言,各有长短,宜择其长者用之。”——许闻渊的《文体平议》中对文言的推崇
  • 3、周澂微《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对新文学创作的否定
  • 三、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对新文学的保守倾向
  • 第三节 光华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 一、田间、周而复在光华大学左联的活动
  • 二、《光华周刊》和《中国学生》中的光华作者群
  • 三、穆时英就读光华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
  • 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及影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王造时研究综述[J]. 牡丹 2016(20)
    • [2].華東師範大學[J]. 高中生学习(高考冲刺) 2017(04)
    • [3].一块大学昭德碑背后的家国情怀[J]. 档案春秋 2020(03)
    • [4].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地方化——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为例[J]. 抗日战争研究 2014(03)
    • [5].鲁迅在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的三次演讲[J]. 档案春秋 2016(10)
    • [6].华东师大一附中 传承廖世承“研究型”办学思想[J]. 上海教育 2019(28)
    • [7].忆归润章老师[J]. 会计之友 2015(18)
    • [8].战后私立大学校长的治理困境——以朱经农执掌光华大学为例[J]. 安徽史学 2018(05)
    • [9].華東師范大學[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 [10].“另类”的亲历者——从圣约翰到光华大学[J]. 中国图书评论 2012(09)
    • [11].爱国不需要什么理由[J]. 党政论坛 2008(05)
    • [12].周而复(周德)部长纪念墨盒[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01)
    • [13].远东最美丽的校园[J]. 考试与招生 2013(04)
    • [14].沪上风云 双璧辉映——大夏大学、光华大学[J]. 科学中国人 2009(04)
    • [15].華東師範大學[J]. 大学(学术版) 2011(09)
    • [16].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救国运动——以上海光华大学为中心[J].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8(04)
    • [17].张允和自述:曲终人不散[J]. 读书文摘 2009(08)
    • [18].西南财经大学[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15)
    • [19].教学终身 甘苦备尝——教育生涯中的若干突出事例[J]. 古典文学知识 2014(02)
    • [20].华东师范大学[J]. 高校招生 2008(Z1)
    • [21].徐燕谋:含英咀华的英语文学教育家[J]. 现代中文学刊 2015(01)
    • [22].北伐前后的校园政治与学生运动——以上海光华大学为中心[J]. 史林 2018(01)
    • [23].忆谢霖老师[J]. 会计之友 2014(32)
    • [24].历史的回声——旧时大家谈语文系列(18) 中西结合 古今同源——光华大学几位名教授谈国文教学(下)[J]. 福建教育 2013(Z6)
    • [25].陈文麟:知行合一的会计学家[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8(03)
    • [2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J]. 基础教育 2016(02)
    • [27].微关注[J]. 上海档案 2014(09)
    • [28].储安平及其同时代的光华文人[J]. 新文学史料 2010(01)
    • [29].悼念丁景唐先生[J]. 新文学史料 2018(01)
    • [30].华东师范大学[J]. 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 2016(04)

    标签:;  ;  

    学府内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