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学
作者: 冀勇
导师: 周岱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间粘附分子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动脉瘤性SAH 患者血液NF-kB、sICAM-1、sVCAM-1 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SAH 患者血液真核细胞NF-kB、sICAM-1、sVCAM-1 含量的动态变化与CVS 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收集动脉瘤性SAH 患者30 例为实验组,20 例无疾病健康人为对照组。实验组病人在SAH 后48h 内被收住院治疗。其临床症状根据Hunt and Hess 记分法进行分级,SAH 程度则由CT 扫描按Fisher 分类法进行评分。由DSA 确定破裂动脉瘤的部位,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d 内急诊手术。利用TCD 来判断有无CVS 的发生。将任何一次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120cm/S 视为脑血管痉挛。SAH 组病人在发病后第3、5、7、9d 清晨同一时间段抽静脉血,分别分离获得抗凝血浆,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对照组抽取静脉血的数量、方法同上,集中检测。结果:SAH 患者血液中NF-kB 含量均值在发病后第3、5d 明显高于对照组,sICAM-1、sVCAM-1 含量均值在发病后第5、7d 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术后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血液中NF-kB表达在SAH 后第3d 已明显升高,并持续到第5d,随后开始下降,到第9d 基本接近正常。sICAM-1、sVCAM-1 的表达在第5d 达到高峰,并持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综述
致谢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蒋栋毅.苏州大学2004
- [2].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张珑.第二军医大学2005
- [3].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后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研究[D]. 钱涛.河北医科大学2006
- [4].SeHA抗氧化损伤作用及其治疗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D]. 房向阳.吉林大学2007
- [5].一种新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及脑血管痉挛的初步研究[D]. 范晨.苏州大学2009
- [6].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D]. 张玉龙.第四军医大学2009
- [7].特异沉默Cx43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D]. 洪涛.复旦大学2012
- [8].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力强.河北医科大学2003
- [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李平.南方医科大学2009
- [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D]. 麦麦提力·米吉提.新疆医科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转录因子NF-kB信号通路在胰腺炎发生中的机制研究[D]. 黄浩杰.第二军医大学2012
- [2].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力强.河北医科大学2003
- [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徐宁.吉林大学2004
- [4].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D]. 王世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5].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D]. 陆士奇.苏州大学2005
-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于耀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 于涛.苏州大学2005
- [8].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德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9].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
- [10].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标签:脑血管痉挛论文; 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 蛋白激酶论文; 核转录因子论文; 细胞间粘附分子论文; 血管间粘附分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