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研究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

自然通风作为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改善室内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排除室内余热、余湿,达到人体热舒适,而且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而根据动力的不同,自然通风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人们常说的“穿堂风”就是利用建筑两侧的风压差产生穿过建筑内部的室内外空气交换。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布置形式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的研究,从建筑单体设计层面上,提出不同布置形式办公建筑风压通风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指导建筑师自然通风设计的目的。文章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自然通风量、室内气流流场的角度,确定了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对于室内气流流场,基于人体热舒适,本文确定了通风舒适温度范围内的舒适、可接受、不可接受室内空气流速区间划分:1)可接受的室内空气流速区间:0.15m/s~0.8m/s,其中,舒适的室内空气流速区间:0.15m/s~0.5m/s;2)不可接受的室内空气流速区间:小于0.15m/s及大于0.8m/s。其次,本文对风压通风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某研发中心2号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建筑室内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实测时均值的数据采样时间确定方法,最终形成了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实测方法。同时,本文提出了以多区域网络模型法、CFD法为基础的风压通风效果模拟分析方法。基于两种方法,本文以某研发中心2号办公建筑4F作为案例,分别应用实测方法和模拟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测与模拟结果,验证了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最后,本文以《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集》中所归纳的办公建筑典型平面布置形式为基础,从风压通风的角度,对不同平面布置形式的办公建筑进行了分类。应用多区域网络模型法、CFD法,模拟了WNW、NW、NNW、N四类风向角下,不同平面布置形式办公建筑中各房间的自然通风量、室内气流流场,并采用自然通风量、室内气流流场的评价指标对其风压通风效果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室外风向与房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室外风向与建筑主平面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及大开间与小开间办公室的相对位置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布置形式办公建筑的风压通风优化设计方案,为建筑师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
  • 1.2.2 自然通风应用实例
  • 1.2.3 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方法
  • 1.2.4 建筑风压通风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 2.1 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综述
  • 2.1.1 PMV
  • 2.1.2 空气龄
  • 2.1.3 自然通风量
  • 2.1.4 室内风速
  • 2.2 风压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1 自然通风量评价指标
  • 2.2.2 室内气流流场评价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3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实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实测时均值的数据采样时间确定方法
  • 3.2.1 背景理论
  • 3.2.2 测试方法
  • 3.2.3 测试数据特征分析
  • 3.2.4 室内外风的波动特征对比分析
  • 3.2.5 时均值的数据采样时间确定方法
  • 3.3 实测方案
  • 3.3.1 测试目的
  • 3.3.2 测试对象
  • 3.3.3 测试内容及方法
  • 3.4 实施步骤
  • 3.4.1 布置观测点
  • 3.4.2 确定数据采样时间
  • 3.4.3 假定验证
  • 3.4.4 测试实施方案
  • 3.4.5 测试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模拟分析方法
  • 4.1 多区域网络模型法
  • 4.1.1 多区域网络模型软件(CONTAMW)简介
  • 4.1.2 网络模型简化
  • 4.1.3 网络模型参数设置
  • 4.2 CFD 法
  • 4.2.1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简介
  • 4.2.2 湍流理论
  • 4.2.3 模型的建立
  • 4.2.4 数值计算区域
  • 4.2.5 网格生成
  • 4.2.6 边界条件
  • 4.3 本章小结
  • 5 模拟分析方法与实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 5.1 多区域网络模型法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5.2 CFD 法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原始数据对比分析
  • 5.2.2 模型改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分析
  • 6.1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平面布置形式的划分
  • 6.1.1 办公建筑典型平面布置形式概述
  • 6.1.2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平面布置形式的划分
  • 6.2 模拟工况的确定
  • 6.3 自然通风量评价
  • 6.4 室内气流流场评价
  • 6.4.1 单元空间式办公建筑
  • 6.4.2 外走道式办公建筑
  • 6.4.3 单内走道式办公建筑
  • 6.4.4 双内走道式办公建筑
  • 6.4.5 大空间式办公建筑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室内测点风速记录表
  • 附录B 室外测点风速记录表
  • 附录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风向角下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风致响应数值模拟[J]. 建筑科学 2015(11)
    • [2].全风向角下二维方柱绕流数值模拟[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9)
    • [3].风向角对方形断面细长结构气动力特性的影响[J]. 工程力学 2017(S1)
    • [4].不同风向角对膜结构风致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J]. 山西建筑 2019(11)
    • [5].考虑风向角影响的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7(12)
    • [6].基于数值模拟的多风向角下索膜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03)
    • [7].侧风风向角对单层快速集装箱货车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J].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8].全风向角下二维切角方形桥塔气动措施数值模拟[J].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19(02)
    • [9].强风中高速列车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05)
    • [10].轻钢结构挑篷表面平均风压随风向角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 四川水泥 2014(10)
    • [11].方形土楼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评价[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12].港口集装箱强风作用下的抗倾覆计算[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3].“花”形钢结构装饰的风荷载特性研究[J]. 山西建筑 2016(34)
    • [14].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风荷载数值仿真计算[J]. 山西建筑 2016(09)
    • [15].马鞍形索网屋盖的风荷载特性分析[J]. 四川建筑 2019(02)
    • [16].变风向通风对池火火焰长度的影响[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3(03)
    • [17].7500吨浮式起重机风载荷特性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8].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脉动风荷载特性研究[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20(02)
    • [19].末制导雷达目标检测概率的仿真计算[J]. 战术导弹技术 2010(05)
    • [20].低层四坡屋面风荷载数值模拟[J].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8(10)
    • [21].基于CFD技术的半潜式钻井服务支持平台风荷载预报[J]. 中国海洋平台 2015(06)
    • [22].凹角与吸气控制下高层建筑平均风荷载特性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10)
    • [23].弦支穹顶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24].侧风作用下路堤上CRH6型列车的气动性能[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S2)
    • [25].风向角对住宅室内自然通风效果影响的研究[J]. 发电与空调 2015(02)
    • [26].铁道车辆侧风倾覆安全性研究[J]. 铁道机车车辆 2013(06)
    • [27].低矮建筑风致内压数值模拟与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04)
    • [28].大跨柱面网壳结构风荷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9(S1)
    • [29].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气动阻力[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
    • [30].上翘式弧形火车站雨棚风荷载特性研究[J]. 重庆建筑 2015(11)

    标签:;  ;  ;  ;  

    办公建筑风压通风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