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体脉象源于心动,是反映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一。在脉波搏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不仅古代中医很早就已靠号脉来诊病,国外也远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关于检测人体脉波的记载。中医著作《内经》、《脉经》和《濒湖脉学》等是古代脉诊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无创检测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分析技术也已经从定性走向了定量。相关研究已不限于传统中医理论,正在向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学和机械电子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这使得脉学研究已逐步成为一门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脉象检测技术中,脉象传感器的设计与脉象信息的分析是二个关键。传感器设计主要有两方面不足,一是脉象信息的采集手段比较单一,传感器一般只局限于对压力脉搏图的描记,尚不能实现脉象信息三维的、动态的采集;二是检测以接触式压力传感器为主,不仅对脉象有干扰,而且精度低,稳定性差,这对于静脉波的检测尤为突出。本文在此基础上,首先较深入地讨论了激光法进行脉象非接触检测的原理,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针对右心系统脉象检测和研究的重要性。首次针对右心系统选择以右中心静脉处的右“三脉球"(即右颈内静脉、右颈外静脉和右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的膨大球囊状管)作为理想的激光静脉信号采样点,并且系统地探讨了激光脉象检测技术的相关问题,创新设计了三种较为实用的非接触激光脉象传感器,可以解决“呼吸干扰”等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此后,本文针对“三脉球”静脉波进行了数学描述与分析,提出了逐波分段归一化方法,通过高斯函数进行了静脉波拟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描述了静脉波及其特征点的生理内涵。这为静脉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在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中,由张大祥首创的“脉图法”被视做一个阶段性标志。本文在张大祥及其团队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精细脉象呈现的病理突变,引入了多尺度小波等非线性方法来研究多维信号的提取、特征点自动捕捉、定位和分析。在采用小波实现脉波降噪的同时,采用新方法提取了有效的特征信号并实现了特征点的自动定位。较之现有方法,该方法进行的特征点定位更准确,为进一步分析脉波的病理畸变打下了基础。最后,本文提出了“体、肺循环系统多元、同步、无创检测与定量分析仪”的设计思想,采用了基于动脉、静脉、心电、心音多元同步技术的特征点小波定位和非线性分析的手段,设计了验证性仪器系统硬件和基于Windows平台的软件,主要包括:1)自行设计和制作了实时脉象信号处理分析主板和原理性样机;2)提出了DSP+ARM架构下的多元信号同步处理方案和小波信号提取算法,提高了代码效率;3)编制了主机处理程序,实现了心电、心音、动静脉波等指标的同步采录分析和波形特征点的智能标识以及32个参数计算输出,结果表明该原理性测试分析系统较之现有仪器具有更高的精度、舒适性和可靠性。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目次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心血管循环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指标§1.2.1 人体心脏结构§1.2.2 心脏功能及其物理特性§1.2.3 体、肺循环系统与心动周期§1.3 脉搏波特性、临床意义和检测点§1.3.1 人体脉象的成因及影响因素§1.3.2 脉搏波特性及其检测点§1.4 中西医脉象检测技术的发展§1.4.1 心功能有创检测技术§1.4.2 心功能无创检测与分析技术§1.4.3 国内外现有心功能无创检测仪器的对比分析§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5.1 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1.5.2 论文章节安排第一章 参考文献第二章 心功能多元同步定量分析的动力学理论基础§2.1 心血管血流动力学模型§2.2 动脉血管的电路模型§2.3 左心室运动功能的数学描述§2.3.1 心室体积变量方程§2.3.2 心室压力信号输出方程§2.3.3 心肌力、收缩速度与负荷的函数关系§2.3.4 心室压力、流量、容量的函数关系§2.3.5 心室能量、压力、时间的函数关系§2.3.6.心肌力、心室能量诸要素的函数关系§2.4 参数的生理意义§2.4.1 心搏血量(SV,StorkeVolume)§2.4.2 心率(HR,HeartRate)§2.4.3 心输出量(CO,CardialOutput)§2.4.4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DV,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2.4.5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DP,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2.4.6 射流压力时间常数(EPC,EjectivePressureTime-Constant)§2.4.7 心肌变率系数(MIC,MyocardimInotropicCoefficiency)§2.4.8 左心室功率(LWR,Left-VentricularWorkRate)§2.4.9 心肌耗氧量(MVO,MyocardimVolumeofOxygen)§2.4.10 心肌缺血阈值(NIT,CosumeIschemicThreshold)§2.4.11 左心室负荷及动脉压力§2.4.12 系统有效循血容量、总阻抗及动脉流输运常数§2.5 本章小结第二章 参考文献第三章 静脉系统脉象信号波建模与特性分析研究§3.1 静脉血管的模拟电路模型§3.2 右"三脉球"静脉波的波形定义§3.3 静脉波的归一化处理§3.4 静脉波分段波形参数定义§3.4.1 静脉波三段的持续时间(Ta,Tc,Tv)§3.4.2 各波段的H1/H2与|H1-H2|§3.4.3 静脉最大幅值(MaxH)§3.4.4 各波段的|T1-T2|§3.5 由高斯函数表征各分段静脉波波形的分析§3.6 静脉波波形参数的生理意义§3.6.1 典型心脉特征曲线§3.6.2 "三脉球"静脉波与心动时相的对照分析§3.6.3 静脉波波形特征的生理内涵§3.7 本章小结第三章 参考文献第四章 非接触式"三脉球"脉象检测传感器研究§4.1 常见脉象传感器概况§4.1.1 压力传感器§4.1.2 光电式脉搏传感器§4.1.3 脉搏声传感器§4.1.4 超声多普勒技术§4.2 "三脉球"脉象检测§4.3 激光"三脉球"脉象非接触式检测系统研究§4.3.1 激光对皮肤组织的作用及安全性§4.3.2 三角法一维激光法脉象的测量§4.3.3 激光多普勒三维脉象的测量方案§4.3.4 抗呼吸干扰的差分式激光"三脉球"脉象探测方案§4.4 本章小结第四章 参考文献第五章 多元同步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5.1 前端电路总体设计§5.2 多元信号放大与滤波§5.2.1 心电信号的前端处理电路§5.2.2 心音信号前端处理电路§5.2.3 动静脉信号前端处理电路§5.2.4 多元信号放大板实物照片§5.2.5 多元信号放大板输出的实际信号§5.3 多元信号同步采集与控制§5.3.1 数据采集模块§5.3.2 CPLD模块§5.3.3 ARM控制部分§5.3.4 DSP处理部分§5.3.5 数据共享与交换§5.3.6 电源管理模块§5.3.7 多元采集与控制硬件PCB板制作§5.4 系统软件设计§5.4.1 总体数据处理流程§5.4.2 Linux内核的裁减与配置§5.4.3 A/D采集§5.5 本章小结第五章 参考文献第六章 动、静脉脉象信号分析技术研究§6.1 典型脉搏信号特征定位点§6.2 脉象特征点自动定位的传统方法§6.3 利用小波模极大值点相对关系实现定位的新方法§6.4 基于小波的脉象信号降噪§6.4.1 小波降噪模型§6.4.2 小波降噪过程§6.4.3 小波降噪阈值设定§6.4.4 硬阈值和软阈值§6.4.5 降噪结果与分析§6.5 本章小结第六章 参考文献第七章 体肺循环多元同步检测与定量分析的实验验证§7.1 验证性测量系统的建立§7.1.1 验证系统总体结构§7.1.2 操作步骤与软件处理流程§7.1.3 输出的医学参数§7.2 动物实验及临床金标准比对方法§7.3 软件操作实例§7.4 实测体检检测报告§7.5 激光法脉象非接触检测探索性实验§7.6 本章小结第七章 参考文献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附录1 查新报告附录2 部分金标准检测对照作者简历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脉象检测论文; 心功仪论文; 小波变换论文; 定量分析论文; 非接触传感器论文; 激光论文;
基于精细脉象的体肺循环多元同步检测与定量分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