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水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区心内科644000)
【摘要】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变知识为技能的必须过程,是她们踏上工作岗位前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阶段。为针对不同学历的护理实习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的护理带教,更好地发挥护理带教老师的带教作用,经过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2月1日及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在本科室轮转过的所有实习生做了调查,得出不同学历的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不同要求,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护生实施一对一的临床护理带教。
【关键词】不同学历、临床护理带教、带教要求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042-02
我国目前的护理专业学历主要有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博士,其中以中专护生、大专护生占绝大多数。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生从学校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变的过程,对护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护理实习生,将以往在学校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及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患者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护生实现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是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关系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护患沟通及关心爱护护生。针对不同的护生,带教老师最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以下调查。
共有498名护生参加调查,其中中专学历有298人,大专学历的有264人,本科学历的有96人。各种学历护生认为带教老师最应该具备的带教条件调查情况见下表:
根据图表,中专学历护生,认为最应该具备关心爱护护生条件所占的比例最高,可能与中专护生年纪较小,离家上学缺乏家庭的关爱,希望在实习的过程中自己的带教老师能够充当家人角色,多关心爱护自己。大多中专护生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不杂实,技术操作不熟练,在实习过程中护生自己心里没底,而病人也对她们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所以更加希望带教老师能够关心爱护自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自己尽快适应医疗环境。基于中专护生的心理,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有周密的带教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带教。对护生要有全面的了解,应该考虑到她们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沟通能力不足等原因尽量多的关心爱护护生,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督促建立实习笔记、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加强护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大专学历护生,认为最应该具备熟悉操作技能的比例最高。大专护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较为扎实,而思考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理论方面较有优势。她们从中专直接进入大专院校,与一般中专生和自考护理大专生相比,自觉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专业思想不够牢固。重理论、轻实践。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护士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启发她们,如用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誓言来激励她们树立终生为护理事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介绍护理界老前辈先进事迹和为护理事业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优秀的护理本科生介绍工作经验及对专业的认识,使之真正意识到护士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引导她们热爱护理事业,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在临床中带教老师主动为之创造机会,使技术操作得以实践。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要求规范、程序和标准一致,做到快捷、稳妥,各项操作一一过关。注重能力的培养,发挥大专生的潜能。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考核。各种能力的培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同步进行,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在带较过程中,除了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按实习大纲要求和内容传递给护生外,还要将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方式、与病人沟通的方法、技巧等隐性护理知识传递给护生,加强护生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外,还应多注意护生的心理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护生心理辅导。
而本科学历护生,认为最应该具备熟悉的操作技能的比例最高。本科护生大多是外地学生,希望在实习的过程中自己的带教老师能够关心爱护自己,也希望在实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来自带教老师的关爱。在带教过程中,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应尽量多地和护生沟通,加强培训护生的护患沟通技巧。
教育部将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的高级人才。在带教过程中应配备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首先要选择一批热爱护理专业、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较强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作为带教老师,医院应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技能方面的培训;改变传统的带教手段,创新带教方法,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由一名学生讲解让其他学生补充讨论,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动机。师生相互激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