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大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似理论,中性大气流动,足尺模拟,缩尺模拟
中性大气论文文献综述
江升富,汪新,赵冰春[1](2019)在《中性大气流动的CFD缩尺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缩尺模拟可以有效地降低对计算硬件的依赖性,并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利用相似理论推导了中性大气流动的相似流动要求以及对应的边界条件,建立了虚拟流动介质为基础的缩尺方法.通过对一典型住宅小区的CFD足尺模拟和缩尺模拟比较分析,证明所建立的CFD缩尺模拟方法可以真实再现足尺模型的流动形态及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并可以有效地达到减少计算开销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邹纪元[2](2019)在《利用流量回波高度研究中性大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星尾迹大部分是出现在距离地面80~100km左右的中层顶区域,流星的产生是由于宇宙中的陨石和尘埃与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陨石和尘埃玉大气层的燃烧气化形成一团等离子柱,就是我们人眼睛看到的流星。地面上的大型雷达发射信号可以收集到等离子柱的运动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很多的科学研究。探测高层大气的变化是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流星峰的高度由流星雷达观测到的变化应该在流星消融区含有中性密度信息,在这项工作中,我收集了近20年的武汉的流星雷达观测数据来完成这项工作,收集了流量峰高度的时间分布图,利用正态分布假设,通过对流星雷达回波高度分布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了流星峰高度,研究流星峰值高度与季节性变化,利用流星回波高度研究当地的大气密度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电离层是地球离化的中性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层的一部分,在该区域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运动可以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电离层作为高层大气的一部分,近年来通过对高层大气层不断地的研究探索,人们愈加发现高层大气电离层在气象问题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所介绍的流星雷达是研究探索该区域大气参数的重要工具之一,流星雷达在大气风场、潮汐波、行星波以及高层大气的密度温度等参数的探测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流星雷达收集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很多大气参数,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流星雷达来研究中层顶附近的密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只是流星雷达作用的一部分。流星体主要是在高层大气的中层顶附近燃烧气化,并且以双极扩散的形式在大气中运动扩散,形成流星尾迹,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运动规律以及出现高度和扩散时间,可以拟合出该区域大气层的双极扩散系数,双极扩散系数与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进而反推出高层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等各项参数。通过研究,流星尾迹形成以后主要以双极扩散形式扩散,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研究该区域的大气的双极扩散系数,流星雷达可以准确计算出流星尾迹出现区域的双极扩散系数(D_a),利用流星尾迹得到的双极扩散系数的数据,进一步可以得到了双极扩散系数与高度的经验关系:h和D_a关系式,经过计算在所有月份,双极扩散系数的标高大约为6-8 km,比CIRA-86模式给出的大气气压标高要偏大1-1.5 km。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推过理论知识的推导和计算,分析出利用流星雷达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压强、密度以及标高等参数的方法,画出武汉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密度压强年变化和短期变化图,分析和推测了中层顶附近中性大气参数的年变化和短期波动。总之,本文的工作,对了解武汉中层顶附近大气压强密度变化、大气温度变化特征,以及MLT区风场对低电离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伟[3](2019)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串列水平轴风力机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机叶片作为捕获风能的主要部件,其运行时所受的载荷特性关系到风力机的效率和疲劳寿命。受到风力机尾流效应的影响,下游风力机的发电效率降低,叶根疲劳载荷增加,增加了风电场的运行成本。为了提高实际风电场内风力机集群的效率,降低风力机运行过程中的疲劳载荷,需要对风力机在风电场内的布局形式进行优化。开展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串列布机大气湍流的变化对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可以为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33kW的水平轴两叶片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涡模拟(LES)和致动线模型(ALM)耦合的方法,对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不同间距的串列布机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风力机叶片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的载荷响应及其与大气湍流的相关性。(1)通过分析上、下游风力机前后的速度和湍流强度以及各监测点雷诺应力分量的功率谱,研究了不同间距下串列风力机对中性大气湍流的作用。当上、下游风力机相距5D、7D、9D时,下游风力机风轮中心前1D的速度亏损分别为22.24%、7.20%和2.54%,湍流强度分别为16.13%、13.58%和10.02%,随风力机间距的增大逐渐恢复;经过风轮的扰动后,尾流中的湍流能量要高于来流中的湍流能量,尾流中湍流的耗散将发生在更大尺度的湍流结构中,并且会使小尺度湍流所携带的能量有所增加;叶尖对湍流的扰动要大于叶根对湍流的扰动,叶尖涡中所包含的高频湍流能量更高,耗散速率更快。(2)通过叶根载荷的时程图及其连续小波分析,研究了上、下游风力机叶根载荷对大气湍流的响应。发现叶根载荷中挥舞弯矩占主导作用;风力机叶片每旋转一周会受到大气非均匀各向异性湍流的影响,其叶根载荷产生周期性波动;风力机叶根载荷的均值大小主要受来流风速的影响,而载荷波动的幅值大小主要受到入流湍流结构及强度的影响;大气中低频湍流结构会使叶根载荷出现低频响应,高频湍流结构所携带的能量主要用作自身的耗散,对载荷的作用较小;上游风力机尾流中低频的大尺度湍流会对下游风力机叶片造成较大影响,高频的小尺度湍流快速耗散,对下游风力机叶根载荷的影响较小。(3)通过叶根载荷与湍流雷诺应力分量的离散小波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上、下游风力机叶根载荷与大气湍流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频载荷主要受叶片附近的高频湍流结构影响,但不会对下游风力机叶片的载荷产生影响;随着风力机间距的增大,下游风力机叶根挥舞弯矩与其风轮前后湍流结构的雷诺应力分量的相关性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李德顺,郭涛,李伟,胡进森,李银然[4](2019)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的湍流演化及叶根载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台外场试验风电机组,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耦合致动线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中性大气边界层和风力机风轮的气动耦合求解模型,模拟风力机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的流场.通过连续小波分析、频谱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中性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前、后的湍流演化过程及其与叶根载荷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自然来流从风轮前1D(D为风轮直径)处运动到后1D处时,大气中的湍流强度逐渐增大;在风轮平面处出现了较强的小尺度湍流结构,这些小尺度的湍流结构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不断耗散,并在风轮后1D处能量基本耗散殆尽;叶尖位置处的高频湍流出现频率约为1.82 Hz,此频率正好与叶片通过频率相对应.风力机的叶根挥舞载荷对大气中的湍流结构响应明显,低频湍流结构对叶根挥舞载荷的低频段影响显着,高频湍流结构对叶根挥舞载荷的高频段影响明显;叶尖高频湍流结构相对于叶根高频湍流结构,频率更高,能量更大,其对叶根挥舞载荷高频段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叶尖高频湍流与叶根挥舞载荷的高频部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7期)
柯子博,晏磊,王东光[5](2019)在《大气偏振中性点遥感观测系统研制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遥感作为新兴的探测手段正逐渐进入遥感对地观测的行列,国内外目前即将发射的遥感卫星中,不少已经开始搭载偏振探测器,偏振遥感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然而,偏振遥感在获取图像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偏振效应强于地表偏振,有用的地物信息往往被大气覆盖,如何降低大气对偏振图像的影响已成为数据可用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太夏,童庆禧,Petri,Pellikka,张淳民,晏磊[6](2018)在《大气中性点区域偏振效应的地——气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多颗偏振遥感器搭载发射,偏振遥感成为对地观测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以及研究热点。由于大气散射具有较强的偏振效应,大气与地表偏振信号的分离是偏振对地进行有效观测和应用的一个现实问题与难点问题。本文利用晴空中有规律的偏振分布以及大气偏振中性点的性质,对利用大气中性点的偏振效应进行地表—大气偏振信息分离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大气中性点在辐射传输过程性质的计算,得出Babinet大气中性点区域的偏振效应以及基于Babinet中性点区域进行偏振对地观测的基本方法,研究重点阐述了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两个层面对如何将大气中性点应用于遥感观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Babinet中性点相比于其他两个中性点,更适合于偏振遥感对地观测中地—气偏振参量分离;(2)航空遥感搭载偏振传感器在Babinet中性点区域进行地表探测可以消除大气偏振,突出地物偏振信息,有效进行地—气偏振参量分离;(3)在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遥感影像上能够有效识别偏振中性点区域;研究成果有效分离高分辨率偏振遥感地物反演中的大气偏振耦合效应,实现地表偏振反射信息最大化,对于偏振遥感的大气校正以及定量化水平的提升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纪满,林剑,祝芙英[7](2018)在《GPS-LEO无线电中性大气掩星反演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GPS-LEO掩星大气反演算法的基本原理,考虑到多种误差源对反演大气参数带来的影响,利用EGOPS仿真模拟软件,采用叁维射线追踪法模拟了1d内426个掩星事件,并统计分析多种误差源的影响特性。通过反演温度的统计分析发现,现有的卫星钟稳定性以及卫星定轨精度可以满足反演需求;噪声误差对反演影响较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多路径效应中,周期误差影响较小,但振幅对反演结果有一定影响,需要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11期)
韩国文[8](2018)在《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雷诺数壁湍流是自然界和工业界最常见的一种流动状态。大气表面层观测提供了一种获得高雷诺数流动的有效途径,并且目前通过大气表面层观测能获得陆地上最高雷诺数壁湍流流动(Guala et al.2006;Marusic et al.2010)。由于野外流向观测很困难,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大气表面层湍流结构的流向特征。然而泰勒冻结假设在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采用青土湖野外观测列阵(简称“QLOA”)的流向列阵实现了大气表面层流向多点同步测量,并通过不同流向位置处的高质量多点同步数据对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造成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下降的原因,并对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估计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和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方面进行了修正。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首次直接测量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此外还直接测量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流向速度时空互相关函数和流向速度二阶结构函数;2)通过对比实测结果与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结果的差异检验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会低估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大尺度相干结构流向尺度15±6%。并且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的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与实测结果在互相关函数尾部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通过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的流向速度功率谱k_x~(-1)谱区可能不准确。相反,采用流向速度二阶结构函数惯性区对数标度关系可以间接证明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存在k_x~(-1)谱区。尽管椭圆模型通过考虑湍流结构变形对泰勒冻结假设进行了修正,但是采用基于均匀剪切流动通过理论推导获得的对流速度和变形速度(也称下扫速度),由椭圆模型估计的流向速度时空互相关函数与实测结果依然存在很大差异;3)通过考虑大气表面层湍流结构变形对椭圆模型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应用进行了修正。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通过考虑不同尺度湍流结构迁移速度修正泰勒冻结假设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和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9-01)
胡进森[9](2018)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与湍流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风电场内,风力机的性能和结构动力学特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边界层和上游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来流不仅会与风力机相互作用,还会影响尾流的传播和发展,进而影响下游风力机。本文通过大涡模拟和致动线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了了均匀来流条件和中性大气边界层来流条件的风力机流场,研究两种来流条件下湍流与风力机的相互作用。首先,基于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结合致动线模型和大涡模拟研究了一台33k W水平轴风力机尾流湍流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随着距风轮平面距离的增大,尾流中各测点的平均速度先减小后逐渐增大,速度波动的幅值呈减小趋势;风轮后7倍直径内,速度曲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反映出脱落涡通过频率为1.8Hz,其为风轮旋转频率的两倍。风轮后1倍直径测点处的叶尖涡所在的频率为0.78~25Hz,形成的涡管通过该测点的时间约为0.32s,涡管直径约为1.83m;3倍直径测点处出现了0.15~0.78Hz的低频率湍流结构;7倍直径测点处叶尖涡的频率为1.56~25Hz,相比7倍直径测点之前的叶尖涡频率范围有大幅减小;8倍直径测点处,与近尾流区域相似的叶尖涡的涡管形状消失;9倍直径测点处叶尖涡基本完全耗散。其次,针对均匀来流下的单台风力机,利用小波变换对风轮中心点的速度和风轮载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轮中心点的速度与风轮载荷存在对应关系,而风轮中心点的速度为尾流诱导的结果,反映出尾流对风轮载荷的影响。针对在上游风力机尾流场中不同轴向位置的风力机,发现尾流中的风力机平均载荷小于上游风力机平均载荷,但是载荷的均方根远大于上游风力机,并随着与上游风力机距离的增加,载荷的均方根逐渐增大。不同轴向位置的风力机挥舞弯矩对来流具有相似响应的载荷频率范围为0.781~1.562Hz,具有不同响应的载荷频率范围为1.565~3.125Hz。与上游风力机距离为3倍至7倍直径的风力机挥舞弯矩对来流有相似响应的载荷频率范围为3.125~6.25Hz,而距离为10倍风轮直径的风力机挥舞弯矩对来流响应不同。最后,根据一组外场实验的数据作为模拟的基本参数,模拟了中性大气边界层来流条件,研究中性大气边界层下的湍流与风力机的相互作用。湍流活动从风轮前到风轮后逐渐变强;湍流在风轮平面处比其他位置含有更小尺度的结构,在风轮后1倍风轮直径处与风轮前基本相似,湍流均以大尺度的结构运动,但风轮后的湍流能量高于风轮前的湍流。中性边界层条件下的湍流与风力机相互作用规律如下,来流湍流将能量传递给风力机,驱动风轮旋转,同时,风轮作用于湍流引起更高频率的湍流结构,该结构又作用于风力机产生较高频率的风力机载荷。对比风轮中心和叶尖处的两点与叶根挥舞载荷进行多分辨率分析,发现风力机低频载荷由来流中低频湍流引起,高频载荷与叶尖涡有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含有水平方向的脉动湍流与载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涛[10](2018)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水平轴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机尾流特性的研究对风电场的微观选址、载荷预测、功率预测以及控制策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尾流数值计算和风洞实验无法准确的描述自然条件下的尾流特征。因此本文在中性大气边界条件下,通过对一台两叶片的33k W风力机进行外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尾流的速度特征和湍流特征,分析了实验与数值计算中尾流的非对称,研究了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不同来流速度条件下的尾流特征,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外场试验条件下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利用外场试验平台,对试验机组的来流、尾流及风力机运行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尾流测点的速度亏损,湍动能,流动角概率分布以及湍流相干结构在叁个方向上的频谱特性。研究得到叁个测量点的轴向速度亏损率在32.18%和63.22%之间;水平流动角和垂直流动角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垂直脉动速度的功率谱呈现出斜率-1的规律,横向和轴向脉动速度功率谱分别都呈现出斜率-1和-5/3的规律。通过比较左、右测点与中间测点的流动相关性,发现左、右测点出现明显的非对称,并解释了非对称的原因。(2)实验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大涡模拟和致动线模型耦合的方法模拟试验机组在中性大气边界层中的运行。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且进一步证明在侧向力的作用下尾流的非对称现象。随着与风轮距离的增大6D时速度已恢复至来流的90%,在10D时已基本恢复至来流状态。风力机的尾流速度分布曲线呈M型分布。在来流经过风轮以后,湍流相干结构的轴向上惯性子区变宽,耗散区位置向更高频率的位置移动。(3)通过比较不同来流风速下试验机组风轮的尾流速度亏损、尾流边界、湍动能、涡量以及低速轴转矩的概率分布和频谱特性,获得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不同来流风速下风力机尾流和转矩特性。研究得到风速越大的中性大气边界层中湍动能越大,并且越有利于尾流的恢复;来流平均风速为4m/s时,尾流边界清晰,叶尖涡明显,而来流平均风速为9m/s时,尾流边界变得模糊,没有出现明显的叶根涡和叶尖涡,在距离风轮2D以后,速度亏损已经没有明显的形状;尾流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湍动能和速度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与稳定来流条件下的风力机低速轴转矩相比,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低速轴转矩波动范围较宽,概率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它们的频谱特征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低频段和倍频尖峰对应的位置,表明风力机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响应明显。(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中性大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星尾迹大部分是出现在距离地面80~100km左右的中层顶区域,流星的产生是由于宇宙中的陨石和尘埃与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陨石和尘埃玉大气层的燃烧气化形成一团等离子柱,就是我们人眼睛看到的流星。地面上的大型雷达发射信号可以收集到等离子柱的运动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很多的科学研究。探测高层大气的变化是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流星峰的高度由流星雷达观测到的变化应该在流星消融区含有中性密度信息,在这项工作中,我收集了近20年的武汉的流星雷达观测数据来完成这项工作,收集了流量峰高度的时间分布图,利用正态分布假设,通过对流星雷达回波高度分布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了流星峰高度,研究流星峰值高度与季节性变化,利用流星回波高度研究当地的大气密度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电离层是地球离化的中性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层的一部分,在该区域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运动可以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电离层作为高层大气的一部分,近年来通过对高层大气层不断地的研究探索,人们愈加发现高层大气电离层在气象问题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所介绍的流星雷达是研究探索该区域大气参数的重要工具之一,流星雷达在大气风场、潮汐波、行星波以及高层大气的密度温度等参数的探测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流星雷达收集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很多大气参数,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流星雷达来研究中层顶附近的密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只是流星雷达作用的一部分。流星体主要是在高层大气的中层顶附近燃烧气化,并且以双极扩散的形式在大气中运动扩散,形成流星尾迹,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运动规律以及出现高度和扩散时间,可以拟合出该区域大气层的双极扩散系数,双极扩散系数与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进而反推出高层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等各项参数。通过研究,流星尾迹形成以后主要以双极扩散形式扩散,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研究该区域的大气的双极扩散系数,流星雷达可以准确计算出流星尾迹出现区域的双极扩散系数(D_a),利用流星尾迹得到的双极扩散系数的数据,进一步可以得到了双极扩散系数与高度的经验关系:h和D_a关系式,经过计算在所有月份,双极扩散系数的标高大约为6-8 km,比CIRA-86模式给出的大气气压标高要偏大1-1.5 km。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推过理论知识的推导和计算,分析出利用流星雷达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压强、密度以及标高等参数的方法,画出武汉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密度压强年变化和短期变化图,分析和推测了中层顶附近中性大气参数的年变化和短期波动。总之,本文的工作,对了解武汉中层顶附近大气压强密度变化、大气温度变化特征,以及MLT区风场对低电离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大气论文参考文献
[1].江升富,汪新,赵冰春.中性大气流动的CFD缩尺模拟方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邹纪元.利用流量回波高度研究中性大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D].武汉纺织大学.2019
[3].李伟.中性大气边界层中串列水平轴风力机的相互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李德顺,郭涛,李伟,胡进森,李银然.中性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的湍流演化及叶根载荷分析[J].科学通报.2019
[5].柯子博,晏磊,王东光.大气偏振中性点遥感观测系统研制与验证[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9
[6].吴太夏,童庆禧,Petri,Pellikka,张淳民,晏磊.大气中性点区域偏振效应的地——气参量研究[J].遥感学报.2018
[7].张纪满,林剑,祝芙英.GPS-LEO无线电中性大气掩星反演误差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8].韩国文.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
[9].胡进森.中性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与湍流的相互作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8
[10].郭涛.中性大气边界层中水平轴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