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灵生(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455000)
【中图分类号】R73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102-02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Y)检查技术在小肠肿瘤性病变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良恶性肿瘤,所收集病例术前均先行螺旋CT常规平扫,其后行MDCT增强扫描和多种重建显示技术检查,检查前口服足量对比剂。结果17例小肠肿瘤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0例。结论MD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种重建显示技术,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恶性肿瘤分期方面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MDCT小肠肿瘤对比增强
在所有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中,小肠肿瘤最少见,且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及组织结构特点,致使小肠肿瘤缺乏特意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各种腔镜又无法到达。故一直以来小肠肿瘤成为影像学检查的一大难点。随着MDCT的问世及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其快速大范围的立体容积扫描和强大的后处理技术为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查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全腹部MD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2—83岁,中位年龄57岁;肿瘤最大侵犯长度6.6cm,最小1.0cm,平均3.8cm。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0例。主要临床症状:腹痛、消瘦、便秘、腹泻、便血、肠梗阻、部分出现黄疸等。
1.2检查前患者准备:空腹14小时,检查前3小时口服25%甘露醇250ml清洁肠道。2小时后一般可泻尽,扫描前60分钟开始口服2.5%甘露醇阴性水对比剂,每次口服400ml,每间隔12分钟饮用一次,造影剂总量约2000ml。检查前15分钟给患者肌注盐酸654-2注射液20mg,男性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及排尿困难等用药禁忌者可不注射。
1.3扫描技术:采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行全腹0.625mm薄层扫描。曝光条件:140kV,160mAs,重建矩阵1024×1024。增强扫描技术:用高压注射器经周围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三代显总量100ml,流速为3ml/s,浓度300mg/ml。在注射对比剂后25秒、60秒和120秒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多期增强扫描。扫描前常规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扫描时嘱咐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对部分屏气配合差者行呼气末屏气。扫描后利用MDCT各向同性扫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行后处理重建,常规作MPR和MIP重建,对肿瘤部位局部小肠管加做CPR重建。
2结果
采用MD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种重建显示技术,所收集17例小肠肿瘤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恶性肿瘤中腺癌7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1例,类癌1例。其不同病理类型影像表现如下:(1)间质瘤7例:其中良性占6例,恶性占1例。良性间质瘤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大多无分叶,可向腔内外生长,本组腔内3例,腔外3例,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且其静脉期持续强化,平衡期略消退。有4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其强化均匀。恶性间质瘤1例,呈外生型,肿瘤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囊变坏死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2)腺癌7例:其中4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位于空肠远端,2例位于回肠末端,且后两例均造成肠套叠,表现为分叶状肿块,肠壁不规则增厚,梗阻近端肠管扩张。2例显示溃疡形成。平扫病变密度欠均匀,增强早期不均匀中度强化。(3)腺瘤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呈圆形,密度较均匀,边缘光滑无分叶。增强扫描早期呈轻度均匀强化。病变与相邻肠壁境界清楚。(4)淋巴瘤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位于空回肠交界处,表现为肠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累及长度达11cm。病变呈中等强化,且腹膜后及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5)类癌1例:位于空肠近端,病变外形不规则,与周围结构界线不清,增强早期呈不均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其强化消退。
3讨论
3.1MDCT在小肠肿瘤性病变检查中的价值:和传统的检查方法比较,MDCT具有以下优势:(1)观察小肠壁的增厚情况、浆膜面有无受累、血管侵犯及腔外器官的浸润情况,评价肿瘤的手术指征,可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2)观察远隔器官的改变、有无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在影像上对肿瘤进行术前分期[1]有重要临床意义。(3)MDCT在小肠肿瘤所致急腹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肠梗阻和急性肠缺血。肠梗阻为常见肿瘤所致急腹症之一。MDCT可以发现梗阻的位置,梗阻的原因及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为闭袢性。增强后可以看到血管内的血栓或肿瘤对血管的侵犯,其敏感性(82%)可以与血管造影(87.5%)相媲美[2]
3.2MSCT检查技术及优势:MDCT由于其采用的是连续快速扫描及大容量的数据采集使其能够进行各种后处理重建,常用的有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必要时可加做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MPR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可对感兴趣的组织器官及病变进行冠状位、矢状位以及任意角度斜位重建,从而由不同方位观察病变。由于小肠肠管为迂曲蜿蜒的管状结构,MPR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段肠管全貌,CPR重建可克服这一弊端,可显示肿瘤部位局部小肠管受累全貌,MIP多用于血管成像,可根据血液循环时限,分别在动脉及静脉高峰期进行动脉、静脉成像,观察不同血管的情况[3],对难以判断发病部位的巨大肿瘤,则可根据其供血动脉的来源判断肿瘤的生长部位,同时可观察恶性肿瘤对血管的侵犯及有无癌栓形成等。CTVE可以模拟纤维内窥镜观察胃肠道的腔内情况。
3.3对比剂的应用:胃肠道迂曲蜿蜒,在腹腔内盘曲聚集,且胃肠道为空腔器官,生理情况下存在收缩和舒张功能状态,因此管壁肠袢的软组织密度与肿块难以区分,故需要引入一定量的腔内对比剂,使胃肠道适度扩张,方可获得高质量的肠道图像。胃肠道腔内对比剂可分为阳性对比剂(使造影区密度升高)和阴性对比剂(使造影区密度下降),国内外使用的胃肠道对比剂种类较多,用2.5%等渗甘露醇作为口服小肠CT检查对比剂,为张联合等首次报道[4]:2.5%等渗甘露醇水溶液味微甜,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并且大剂量口服也不会影响血浆渗透压,CT值接近水,为阴性CT对比剂。应用肠道阴性对比剂与强化的病灶有良好的对比,且易于观察肠壁的结构和血运,可避免阳性对比剂对强化肠壁及病变的掩盖。应用低张药有利于减少肠道蠕动,从而减少运动伪影,保证小肠处于良好的充分扩张状态。对于多期增强扫描,其静脉期图像更有利于显示肠壁病变的强化。动脉期的价值主要在于显示富血供肿瘤的强化特征及通过CTA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延迟期主要观察其强化消退情况。
MSCT具有定位准确、扫描速度极快,二维及三维重组技术全方位多角度的直观肿瘤及周围结构情况,在小肠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以及肿瘤分期方面有明确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自来,张欢,丁蓓,等.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学比较研究多层螺旋CT、超声内镜、经腹超声与病理对照.中国CT与MRI杂志,2004,2(1):25~28.
[2]WiesnerW,KhuranaB,JiH,etal.CTofacutebowelischemia[J].Radiology,2003,226:635~650.
[3]李天然,钱根年,郑春雨,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CT与MRI杂志,2005,3(3):34~36。
[4]张联合,张士正,胡红杰,等.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