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近年来在我国一些高校迅速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如整体上仍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相应规范和措施,旧有的体制和规则限制学生流动,缺少战略发展规划等问题。山东大学倡导实施的国内高校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具有参与高校多、合作特色鲜明、模式类型丰富、参与学生数量大、影响面广等特点。因此,本文结合该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总结近年来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经验教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以求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种理论指导。结合对“第二校园经历”的问卷调查,文章对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评估。我们认为,它提高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实现了国内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丰富了校园文化,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密切了高校关系,带动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时,文章研究了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发展现状,从操作层面和宏观层面指出了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文章还分析了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发展趋势,设计了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并提出对其实施战略规划的设想。为了确保国内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顺利实施,高校合作培养学生应遵循开放自主、互惠共赢、优势互补、平等真诚、依法合作的原则。同时,要不断解放思想,成立相关组织,实行战略管理,加强评估,政府主导,政策扶植,并寻求稳定可靠的财政支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问题的提出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关系1.3.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1.3.2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1.4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时代背景1.4.1 国际背景1.4.2 国内背景1.5 文献研究综述1.5.1 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意义的研究1.5.2 合作培养学生的高级组织形式——高校战略联盟的研究1.5.3 合作培养学生的初级组织形式——校际合作的研究1.5.4 国外开展学生合作培养的典型案例——欧盟教育合作的研究1.6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1.7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2.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2.1 合作培养逐渐展开2.2 合作类型多样2.3 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4 山东大学推动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案例分析2.4.1 基本情况2.4.2 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的特点2.4.3 成功的经验和做法3.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工作的评估3.1 关于对山东大学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案例的问卷调查3.1.1 对生活环境设施的评价3.1.2 对访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3.1.3 对教育资源的评价3.1.4 对学习氛围的评价3.1.5 对社团及其校园文化的评价3.1.6 对“第二校园经历”的认识3.1.7 意见和建议3.2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意义的评估3.2.1 实现了国内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2.2 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3.2.3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成长3.2.4 提高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3.2.5 丰富了校园文化3.2.6 密切高校关系,带动其他方面的合作4.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4.1 从操作层面上看4.1.1 关于学生的课程对接困难问题4.1.2 关于派出学生的综合测评不易评价问题4.1.3 关于党团组织发展脱节问题4.1.4 关于学生成绩出现问题而不便于查询问题4.2 从宏观上看4.2.1 缺少务实、长效和有效的合作机制4.2.2 缺失政府对鼓励学校开展学生合作培养的政策支持4.2.3 合作高校间培养学生整体规模小,交流数量不平衡5.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战略规划及推动实施5.1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发展趋势判断5.2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5.3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实施原则5.4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实施5.4.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5.4.2 成立相关组织,推动实施5.4.3 实行战略管理5.4.4 加强评估,保证质量5.4.5 政府主导,政策扶植5.4.6 寻求稳定可靠的财政支持附一:本科生合作培养协议文本附二:校际合作协议文本附三:赴山大交流学生学习生活调查问卷参考文献致谢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国内高校论文; 合作培养论文; 高校联盟论文; 第二校园经历论文;
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研究 ——以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为例
下载Doc文档